文/冬月渐暖
古语有言:民以食为天。就连至圣先师孔子也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将“吃”列为人的根本诉求;强调“食不餍精,脍不餍细”,反映先民对饮食的精品意识。
所谓“食、色,性也”,中国古今文人在“吃”上可谓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尝遍南北佳肴,“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的“东坡肉”流传至今;与东坡相反的是,陆游喜欢素食,写了几千首赞叹素食的诗;最有意思的则是散文家梁实秋在饮食上的荤素搭配言论,他写道:“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
梁实秋
他们都是真正的生活者,吃过山珍海味,品过清粥小菜,尝尽人生百味。他们写生活,写美食,写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
而我更喜欢梁实秋笔下的美食,仿佛隔着书本都能闻到独特的香味,让人“垂涎三尺”。他以文学笔调记写食谱,将饮食和文学相联系,将美食形态与文化特征完美契合,塑造出一位美食家与文学家相融合的古典形象。
“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这是梁实秋下笔谈吃的初衷。《人间食色,至味清欢》这本书则收录了他关于“吃”的名篇,从食物的渊源、制作、品相、文化到人生百态,篇篇风雅精致,旁征博引,典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与智慧,让我们不自觉地走入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世界。
梁实秋《人间食色,至味清欢》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特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次、行为层次和精神层次。梁实秋在书中的描写细腻生动,层层递进地展现出中国传统饮食独有的文化魅力。
1、物质层次:通过饮食结构表现“吃的独特”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关于食物、生产和消费的需求。任何食物的产生都有其相关的社会经济背景,我们需要去了解和熟悉它。
中国饮食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大力发展农业的重要原因。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其含义是:开辟土地,种植谷物,就称之为“农业”,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夏商周时期,畜牧业和园艺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汉代出现了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魏晋以后,水稻在南方普遍种植……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葡萄、石榴、豌豆、蚕豆、胡椒等作物品种。
发展至今,饮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渐呈现出谷食为主,肉食果蔬为辅的饮食结构。按照地域然和人文环境条件划分,我国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东辣西酸、江浙嗜甜”之分俗,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菜系,如浙、川、鲁、粤、湘、闽、苏、徽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
在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颇具特色的北方菜式,如刚出炉的北平烧鸭,鸭肉片得薄薄的,有皮有油有肉,一口下去满口都是油香;还有又酸又烫又辣的豆汁儿,很多地方都不太能接受豆汁儿的这种异味,但北平人独爱这特殊的口味,不分贫富老少男女。
这股带有北方气息的美食,独具风采,绘织成独特的地方风味。这些饮食文化的积淀与地域、菜系相结合,延续至今,使得各个地区之间的饮食呈现相互交融的态势,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
2、行为层次:通过烹饪技艺展现“吃的讲究”
如果提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那么不得不说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一部以食物为出发点,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美食纪录片,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