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某音学的做凉皮和豆腐都成功了,觉得互联网时代就是好,想吃什么想做什么,随便一搜索就有各种美食家现场教学,做出来的味道还很好。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都知道,它作为一部中国人探讨自己与美食之间关系的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通过美食,使全球的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识我们中国。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描绘和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家族观念和生活态度。在收货、保存和烹饪美食的过程中,也留存着食物本身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和家常情感。
我一直以生在中国自豪,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食物都没有中国这么丰富多样。之前去过一次马尼拉,感觉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吃的,最起码没有酱油和各种调味料,炖个鸡都得买十多条那种小方格的料包放里面,不像我在家随便炖个菜都得葱姜蒜外加大料、香叶、桂皮和麻椒之类的,想想都流口水。
虽然每个地方饮食习俗不一样,但是现在好像民族化饮食更加受欢迎,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想有一种自己民族的特色菜端上国际餐桌。
即便是大航海时代,非洲的黑人被带到欧洲和美洲成为奴隶的那段历史中,非洲人也没有停止想把自己家乡的美食制作出来的想法,没有原材料那就就地取材,所以各个民族之间也是在饮食相互交叉的历史中,不断完善、改进烹饪方法,促进食物的多样化。
那么,想吃什么、能吃什么,从古至今,真的是人类可以自主选择的吗?当然不是,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本《美食与文明》:
这本书讲述了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治边界。
书的作者是蕾切尔劳丹(RachelLaudan),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和科学哲学博士,曾经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夏威夷大学任教,之后移居墨西哥,主要研究食物的历史和*治。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对以下这几个时期的美食和文明比较有兴趣:
一、帝国时期。
人类自从可以吃熟的食物开始,就开始了为了生存不断搜集、保存、烹饪各种动物植物。而帝国的形成使人们有了阶级之分,金字塔上端的人们纸醉金迷,大肆祭天,低等级的人们则饿殍遍野,无以果腹;
谷物也就是大麦、小麦的出现,使帝国的崛起成为了可能,因为这两种谷物相对易于储存和运输,并能够提供人们日常所需的营养,一名统治者如果有足够多的大麦和小麦,才能养活*队和人民。
公元年时候,世界上大约有2亿人口,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大概就占据了其中的40%,这时候,一个相互关联的全球饮食链条已经形成了,这个链条西起罗马帝国,向东横穿波斯帝国、印度北部,越过大草原抵达中国汉帝国。
所有这些地区,小麦已经成为最高级的粮食,因为丝绸之路的原因,小麦进入中国,汉朝的人民发明了小麦蒸面团(我猜想是馒头之类),这大大提升了小麦的地位,最终从一个卑微的异国谷物,晋升为地位尊崇的高级粮食。
但是各大帝国的饮食差异巨大,而这取决于不同谷物加工和烹饪方式的不同,还有配菜的差异。这一时期,高级饮食激发了新烹饪技术的诞生,尤其是在肉食、开胃菜、酱汁和甜品方面。处理肉的方式除了长时间加热以外,还可以通过刀工切片使它更容易软烂。
用鸡蛋、淀粉、蜂蜜和碎坚果可以做出复杂而口味丰富的酱汁,而进食方式不一,中国时兴跪食,用筷子夹菜,而罗马人民喜欢用手指取食。
二三世纪开始,由于全球爆发瘟疫和传染病,罗马帝国和汉帝国人口开始减少,最终被游牧民族袭击而逐渐衰落。世界各地的哲学家、宗教改革者开始抗议上层人们的祭祀礼仪,因为底层人民无法取得温饱,这期间出现了各种宗教,其中以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影响比较广泛。
二、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时期。
宗教的恰巧出现,在精神上解救了穷苦的人们,人们有了信仰,但宗教最终为帝国所用,成了控制底层人民的工具,帝国的壮大使其统治下的人民饮食开始交叉,一种事宜的食物原材料会流往各地,烹饪方法也有了改进和保留。
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菜系,按先后顺序分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饮食。
①
最早的佛教饮食以蒸煮水稻、糖和印度酥油为主,不含肉类和酒。佛教在约公元年作为孔雀王朝的饮食起源于印度,在1-5世纪得到传播,佛教的饮食哲学对中国、日本、东南亚和斯里兰卡的饮食起到了塑造作用。
大约公元年,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在与印度中部以东国家的战役中,被血流漂杵的场面震撼,下令废除祭祀仪式这个数千年来存在于人、国家和神明之间的纽带。他鼓励新兴的佛教饮食,倡导以煮熟的米饭、印度扁豆、酥油、糖和水果为主要饮食方式。
但祭祀礼仪并没有被废除,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还在继续邀请祭司为他们主持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佛教传到中国,又对佛教饮食做出两项创新,一个是饮茶,一个是酥肉,比如豆腐和面筋等。这之后也传到世界各地,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②
12世纪和13世纪,穆斯林的入侵促使佛教饮食没落,伊斯兰教饮食和印度教饮食逐渐兴起。伊斯兰饮食以面饼、轻度发酵的面包和用羊肉以及野味做成的浓香扑鼻、较辣的菜肴为主要元素,比较丰富多样,但吃猪肉和血、饮酒是被禁止的。
后马背上的民族——中国的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统治了中国北方、波斯和俄罗斯,继而攻占了巴格达,到年中国南方也被收入囊中。于是,俄罗斯饮食、波斯的伊斯兰饮食和中国的儒释道饮食相互交错,形成了蒙古的高级饮食:用肥羊肉和野生动物的大骨熬成汤,获取能量,然后加入粮食或面粉;肉可以拿来炖、炸或做成烤肉串;其他包括牛奶、酸奶和马奶酒等。
③
约公元年,基督教饮食已经初具雏形,以面包、葡萄酒、油、鱼肉、羔羊肉和猪肉为标志性食物,斋戒期间,不吃肉、蛋和动物脂肪。
年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而使得基督教饮食哲学在东罗马帝国从少数派向多数派转变。
基督教的饮食哲学特别强调由面包和葡萄酒组成的圣餐,以及斋戒期。通过变革罗马人和犹太人的菜肴而产生的基督教饮食,偏爱使用发酵的小麦面包、肉类和酒,它的影响力在16世纪伊比利亚帝国的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并传播到美洲、亚洲和非洲。
三、近代饮食时期。
近现代饮食渐渐抛弃了等级制原则,提倡共和派、自由派和民族派饮食。这一时期提出的中等饮食在几个世纪里逐渐开放给所有人,即:在专门用餐的地方用专门的餐具进食那些比低端饮食含有更多脂肪和糖的食物。
统治者不再是世袭或者君权神授,而是来自于人民的认可,所以所有公民吃同一种食物变得理所应当。
而所有人同吃一种饮食,意味着食物成本必须降低,而工业化进程实现了这一可能。
期间出现了一种以发酵和三原质为基础的饮食宇宙论。这种理论给饮食领域带来的结果就是酱汁制作有了新的方法,蔬菜获得了健康食物的地位,含气食物和含气饮料的理论基础出现了,长久以来关于冷食危险的观念寿终正寝,这个理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天主教饮食的没落,法国一些贵族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法国饮食:变换不同的花样,将脂肪、面粉、糖和各种业液体混在一起,做成新的酱汁和甜点,利用肉的精华增加风味,以及使用打发的蛋清和奶油创造出一种清爽、气泡丰富的口感等,法国饮食很快成为了欧洲高级饮食的代名词。
但这种奢华的饮食很快被面包短缺所击败,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宣布成为共和国,从此富人和穷人开始在同一张桌子上吃同样简朴的共和式饭菜。
与此不同的是,荷兰的城市往往更加国际化,荷兰人生活也相对比较富裕,所以他们创造了一种中等的资产阶级饮食,这种饮食丰盛但不奢侈,重视的是全家人一起用餐,这标志着大多数人可以享用的中等饮食在此时已经出现了,和我们现代一家人用餐没什么不同。
四、现代饮食。
现代饮食在全球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遍地开花,各种各样的饮食出现在大众面前,美国的汉堡店世界开花,甚至能够成为导航;日本人把油炸面条干燥处理变成速食面,即冲即食,饱腹还是热食,而汉堡包和速食面还在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口味进行调整,为了更加适合当地人的口味。
现在,全球各个国家纷纷端出了自己的美食,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能享受到质量较好的粮食、肉类、食用油和糖烹调出来的美食,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高级的、昂贵的食物。
民族性饮食是现代社会最为推崇的一种方式,因为随着世界上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多,民族饮食的数量也在激增。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相比于在国际上的合法地位这种抽象的认同来说,他们更愿意让世界通过他们的饮食、民族服饰、名胜古迹、货币和邮票来认识他们,因为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各自有自己民族喜爱的饮食,比如汉族的满汉全席,蒙古族的烤全羊等,《舌尖上的中国》把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美食介绍给了全世界的人民,我相信他们对中国也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饮食中间穿插的是中国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
最后:
由于饮食的多样化,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化学制剂、色素和防腐剂等对食物有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人类的寿命在变长,但各种疾病也接踵而至,在饮食健康和民族特色上全世界人民还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升级、优化。
而历史证明,人们不会停止对饮食哲学的辩论与探索,希望未来能够找到更多由饮食赋予人们的选择、责任、体面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