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名猛龙莹*通讯员彭彪王萌贞
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认真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认真做好民族知识、民族*策学习宣传普及、民族文化进校园等工作,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进步赞歌。
夯基础,唱响“主旋律”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始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该校精心组织,搭好创建工作的台子,让全校师生齐唱“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打好“创建主动仗”,落细落实创建的系列基础工作,切实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该校充分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在吉首校区打造具有湘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长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壁、唐诗墙,经开区校区建筑用现代的建筑手法,渲染着传统湘西文化元素等。认真落实民族团结知识教育,该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课、主题班会、晨夕会等,开展民族团结等知识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近年来,该校认真落实民族团结教育,每年保证12课时以上的民族知识教学;开展民族文化调查研究,近年来该校组织师生深入当地土家族聚居区、苗族聚居区开展实地考察,收集湘西民俗、文化、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素材资源;组织老师们利用收集民族文化素材资源,编写成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学校教师编写了《跟我学手工》《湘西童谣》《湘西传说》《魅力湘西》等校本教材,让孩子们学习湘西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艺汇演,组织民族服饰展演、民族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民族知识等知识的教育。
铸特色,演绎“大精彩”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积极开展诗词、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级编写一个版本的《诗颂》教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诗词诵读、创作活动,并印发师生诗词作品集《诗路花语》。在诗词文化进校园方面,该校不断耕耘,也在不断收获。学校先后成功创建湖南省“诗词教学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诗词教学先进单位”。
落实民族文化在校园和课堂的传承,在各年级开设民族文化课的同时,先后开设高脚马、摆手舞、苗鼓等民族特色社团活动,传承湘西民族文化。该校吉首校区体育大课间的摆手操,上演千人大摆手的盛况,活动还入选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百佳案例;湘西经开区校区编创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操,在体育大课间进行推广,被州委相关部门表扬;学校邀请民间艺人校园传艺,该校先后邀请石顺民、杨欣、梁德颂等民间艺术大师多次进校园,为师生传授非遗文化技艺。
抓联动,上演“民族风”
该校构建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各方合力,推进创建工作。在发挥社会教育中,该校充分利用州、市内的各种民族文化设施,组织学生参观湘西州博物馆、乾州古城苗族博物馆、文庙等,写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等日记、完成民族文化活动实践报告;特别在寒假期间,该校的寒假作业中有几项“民族文化作业”,比如说贴春联、参观湘西民族文化迎春活动、制作民族文化方面的手抄报等。
落实家校联动,邀请家长进课堂宣讲民族文化知识。家长进课堂宣讲民族知识,基本上每年都有。特别是在年9月5日,该校46个班级邀请家长进课堂,专题宣讲民族团结知识、民族服饰、民族*策等知识,推进家校联动共建。该校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到来之际,开展大型民族文化展演活动,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家长与师生同台演出,上演“最炫的民族风”,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该校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近三年来开展“助力教育精准脱贫送教下乡”活动10余次,农村教师参与听课达多人次,为农村兄弟学校捐赠电脑、课桌椅、多媒体设备、图书、校服等物资,折合价值达60余万元的。同时,认真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组织人员深入扶贫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帮助结对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想办法,发展脱贫产业,摘“穷帽”,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抓宣传,画好“同心圆”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在做好民族团结知识教育的的同时,认真做好民族教育宣传工作,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牢牢坚持正面宣传鼓劲为主,画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宣传的“同心圆”。
该校充分利用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和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