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喷空过年的饭桌是世界的聚会
TUhjnbcbe - 2023/4/8 9:5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pf.39.net/bdfyy/bdfjc

世界是个生命共同体,先不说现在世界产业链互联分工,就倒退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生活中的日常饮食,很多农作物食品并非本土特产,都是区域融合、文化交流的世界发展史,一定程度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最早“出国进口”记录的汗血宝马,带动了一系列农产品。多年前的西汉,组建优质的骑兵,需要西域出产的良马,需要西域的马料,马要吃料,就带来的原产的苜蓿和其他草种、菜种。

古代记载葡萄的知名段子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时候中上层阶层已经普遍享受到了葡萄、核桃等西域产品。葡萄曾称为“蒲陶”,中原与江南其实本身就有野生葡萄,但多当做非主流的野果,也没什么加工,更不要说研究改良。大量的种植培育葡萄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后的事,原产地可能是高加索山脉,西亚、中亚这一带。中国人善于酿酒,有了新原料,很快就有了相关探索。最晚至三国时期,葡萄酒就已经是风靡一时的网红饮品了,曹操就喝过葡萄酒,曹丕就非常喜欢葡萄酒。

当然葡萄只是典型的代表。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的石榴、胡桃(核桃)、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蚕豆)和胡瓜(*瓜)陆续引进中原地区,西瓜也来自西方,但西瓜是来自*还是中亚有争议,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末五代时候才有西瓜的名字。

有一个作物舶来品,一度珍贵被当做货币和投资品,有点现在的比特币、股票的意思。它就是胡椒。光看名字,带个胡字,就不是中原特产。在本土的香辛料中,花椒、姜、茱萸是民间使用的主要辛辣味调料。胡椒的传入,直接打倒了三者的地位,逐渐成为我国辣味食品的主要调料。

胡椒最早记录于西晋时候的《续汉书》,在当时民间就已经开始使用,推测应该也是汉代就已经传入。唐代一个宰相被抄家时,抄出胡椒八百石(八万斤),可见当时的胡椒还是价值很高的奢侈品,是财富的象征。胡椒受限当时产地、运输,它的价值很高,成为投资货币。在中世纪欧洲,胡椒曾经跟*金等值,一个人作长途旅行,可以携带金币,也可以携带胡椒,钱花完了,用胡椒付账,指定不会挨揍。

欧洲人把胡椒当成香料,是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香料,可是欧洲本土又不出产这种香料,全靠进口。当时印度和东南亚是胡椒的主产地,阿拉伯人从印度进口胡椒,运到埃及,在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由意大利人转运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发给各地零售商,再几经转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路途遥远,程序复杂,高昂运费加上中间商层层加价,胡椒不贵重才怪。

中国跟欧洲还不一样,中国产胡椒。可惜产地太少,产量太小,远远供不上需求。北宋一朝,全国只有广州种植胡椒,每年产量不上百斤。与此同时,川人做菜需要胡椒,医生配药也需要胡椒,道家养生需要胡椒(唐宋元明四朝道士均相信口服胡椒以及呼吸胡椒燃烧时产生的香气有助于延长寿命),迷信房中术的士大夫想要壮阳,也得胡椒助阵。产量小,需求大,就会成为货币替代品。前面提到的唐朝贪官收藏胡椒就能理解了。

传入的作物中很多带有“胡”字,这说明此时的作物传入时间大概在两汉或南北朝时期,因为那时候中原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习惯称呼为胡人,所以连带着传入的物品也会加个“胡”字。但是很多带“胡”字的也不一定是外来品,我们河南特产的胡辣汤,这个“胡”字主要是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胡椒的使用,一方面是回族人最先或最多从事这行业。但“胡辣汤”是地地道道的中原文化融合后的内陆特产,是不超过年历史的码头水运文化。

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佛家经典往来,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作物品种被引进中国。唐太宗贞观年间,天竺国向唐朝献了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

隋唐盛世,经济基础决定生活质量。吃饱还有吃好吃新鲜,吃货们更关心的新奇新鲜食材。这时候来自地中海地区的莴苣(菜笋),印度的刀豆,还有尼泊尔的菠菜(菠菜这么大众的刚需,来自中亚),让我国蔬菜品种日益多元化,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有一种东西叫“阿月浑子”,就是现在的开心果,也来自中亚。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水稻种植的记载,水稻是我们中国自然原生的,河姆渡、仰韶文化就有。但传统的稻种不高产,可能古人也没研究好杂交什么的。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越南人培养出的一种优良稻种,高产、早熟、耐旱三大优点,这个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国经济*治。

现在乡村振兴,流行的词汇是农业结构优化,越南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又决定了人口数量,高产作物直接激发了宋代中国人口的大爆炸,中国人口突破了一个亿,中国大地自古以来人口北多南少的局面被水稻给彻底扭转了,因为人口分布又引起税收南多北少的局面,经济发展中心也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吃得饱,那肯定也要穿得暖,宋朝棉花大量传入到了中国。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地区,早在南北朝时边疆就有种植,产量和普及都不深刻。那时的棉花称为“织贝”,可以理解为织布中的宝贝。到了南宋的时候,棉布取代了麻布成为主要的衣被原料,到了元朝,海南也开始优化棉花类的种植,中学课本上有个*道婆,是类似的产业高手。

明代时候,中亚西亚有点混乱,加上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很多外国人从海路来交往。这时候引进的农作物大多数为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经东南亚再传入我国,主要有烟草、花生、辣椒、玉米、土豆、番薯、番茄和木瓜等。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作药用,原来印第安人用来麻醉和治病。花生为植物油生产提供了重要原料,为我国除传统豆油、菜籽油之外增加了另一种油源,改变了油脂生产的面貌。辣椒又称番椒,它的出现撼动了胡椒的地位,同时价格低廉易种植,进一步丰富了本土料理。

我的老家(河南漯河市)称呼辣椒为秦椒,可能是一种中原方言的残留,秦,陕西为主的区域。对于中原来所就是西部。可能最早辣椒是从中亚西域传来的。

《山海经》写于战国,里面提到了秦椒,“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其上多草、藷藇(茱萸),其草多秦椒”(《北山经第三》)。此处的秦椒不知道是不是指的辣椒,按照书中说的“其草多秦椒”,草一样,大概率不是我们今天的辣椒。

玉米、土豆和番薯富含淀粉,可作为主食,而且都是耐旱、耐贫瘠的作物,可在贫瘠的土壤中种植,产量也非常可观,尤其是番薯,它的生长周期较短、适应性较强,在南方地区几乎一年四季都能种植,由此进一步开拓了南方广大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无主荒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粮食来源,对抗灾救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红薯传入得有点晚了,这么高产又遍地能种的作物能早个几十年,明朝的旱灾就不会动摇经济。民间能基本吃饱,李自成等就可能不会造反了。几十年后,康熙年间红薯大大发挥了作用,有一种说法,“康乾盛世”其实就是“红薯盛世”,这个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综合产量大大提高。

明亡后,西方殖民活动和传教士带来一些作物,比如外国人爱吃的洋葱和卷心菜(包菜)等,清朝闭关锁国,主要继承了明末外来的作物品种的广泛应用。玉米原名玉蜀黍,原产于美洲,在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明朝末年,全国大多数地区已有种植,但数量有限。玉米的迅速推广与普及是在18世纪以后。玉米最大的特点是须根系发达,吸收养分和水分强,产量高,特别适合旱地和山地种植,自然受到开荒者的欢迎,成了他们“恃以为命”之物。比如安徽霍山县,在18世纪初,人们只是在菜圃里偶尔种一两株给儿童吃,但到18世纪后期已经遍布山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

玉米和红薯(番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取代了多年的谷子(小米)、高粱等杂粮,在我国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稻米和小麦的重要农作物,反客为主。

至此,今天所见的一些作物,其实有些是舶来品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我们要感谢先人们的不断付出,让今天的食物餐饮体系得到了质的提升,开放是国家昌盛的道路,世界是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对外面开放交流,互通有无,取精华弃糟粕,今天的新年饭桌,就是一个世界的故事。

喷空,河南方言(聊天、分享、交流的意思)。喷空喷空河南网易号人文喷空头条号等,,山水河流、文化典故、城市历史、乡村文旅文创等的浅尝辄止,河南4大水系条河流个水库个乡镇个传统村落3大山地系统9大山脉多座山的坚持学习,来源于一群跨度60后到00后的小伙伴,文化遗产爱好者、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者、文旅、地产从业者等的山水野游、文化拾遗、文创文化传播、乡村文明生态、特产调研的涉猎分享。目前有4万公里走马观花,我们的视野、经历和认知都很有限,万卷书万里路,喷空学习在路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喷空过年的饭桌是世界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