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长又宽的巴人文化沉积带
——在四川省巴中市“三院建设”工作北京座谈会上的发言
邓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8周年神圣节日即将临近之际,中共四川省巴中市委宣传部在首都北京举办这次“三院建设”工作座谈会,我作为武陵山巴人后裔荣幸地应邀出席,心情特别激动!我为中共巴中市委大手笔进行文化平台载体建设、实现“文旅训”深度融合模式创新、打造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名片、加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的举措由衷钦佩,谨祝贵市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粹方面不断地取得辉煌战果,并成为我们长江上中游巴人文化繁衍地区的表率!
巴人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研究课题。广义的巴人文化,不仅仅指历史文献中关于巴的含义、巴人的起源、巴子国的迁徙兴衰、巴民族的分支和演变等内容。所谓文化,概而言之,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这些财富的物质外壳中蕴含的一种极其深邃的人类精神(即歌德所言的“上帝的灵光”)。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与着力弘扬的巴人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巴人生息繁衍地区(今鄂、渝、川、陕、湘、黔毗邻地区)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这种地域性文化经过长期演变,现已形成一类多元文化,它包容古代巴、蜀、楚、秦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和合冲撞以及原始的巫性思维,并在历史进程中汇聚了汉族以及土家、苗、侗、白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包括各族人民根据特定的时代进程与自然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劳作方式和对于社会事务的参与方式,包括他们别具特色的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包括这类文化在长期磨砺和积累中通过语言、哲学、宗教、艺术等外在表现形式所浸润而成的全部精神文化产品。
公元前年前后,周武王所分封的巴子国,其疆域一度包括今川东北、渝全境、鄂西南、湘西北以及陕南、黔北等地区,从而在大巴山系、长江三峡、武陵山地、大娄山系包括嘉陵江、沱江、乌江、清江、酉水、沅水、澧水等流域,形成了一条又长又宽的巴人文化沉积带。巴人曾有好几次大的部落迁徙,先是为楚所迫,溯清江、乌江而上,到长江上游和嘉陵江流域定居;后又被秦所灭,从大巴山地聚族东迁重返清江流域乃至向南潜入武陵山腹地。因亡国破家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巴人几回回辗转异地,凭深山密林、阴森洞穴栖身,处处都有其蜗居之地,又处处都是其漂泊之乡!故巴人的文化遗存极其有限,除了崖葬悬棺、陶窑盐井、栈道榫孔等遗存与散落在沿途的虎钮錞于、巴氏戈矛之类外,几乎没有多少断墙残垣的城池遗迹,更谈不上可资考证的断简残章。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巴人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遗存,如山人们幽洞为庐、结草而居的习性,“伐鼓祭祀,叫啸兴哀”的礼俗,崇尚*神、厚死薄生的心理机制,能歌善舞、敢爱敢恨的生存表象等。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巴人后裔培植了几乎能够与中土文化等量齐观的物态文化、符号文化与观念文化。这类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多元而独特的巴人文化,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巴人文化到土家族等多民族文化漫长的发展之路,艰难坎坷,雨覆风翻,有无数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譬如三百多年前,土家族文艺理论家田舜年提出的“异地而神交”、“旷世而相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的主张,不仅对多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文化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仍具有进一步发挥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研究巴人文化,既不能与鄂渝川陕湘黔诸地区各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也不能无视当代物质文明、*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状去孤立地引经据典皓首穷经。要弘扬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精髓,我想,离不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学术精神,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刮垢磨光,离不开对文化产品乃至文化精品的制作、加工与提炼,离不开对文化队伍的组建、充实与强化训练。我们应该对巴人及其后裔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文化、医药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古今文人文学以及生态旅游文化等进行理性的研究与探索,搜集、积累、整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现象进行横向比较,谋求共同开发,逐步将丰富多彩的巴人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并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
随着高铁、高速公路与航空交通、水运交通的突飞猛进,蜀道不再难,施道不再艰,巴人文化沉积带的多民族人,理当“异地神交”、“旷世相感”,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进一步走向大中国,走向整个人类世界!
谢谢大家!
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