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历来只听说镇江出名的是香醋、肴肉和刀鱼,谁知镇江独领风骚最名贵的菜肴却是“船鲥。去年春意依农的一天,我应友人之邀,来镇江游览、作客,有幸品尝了稀有珍肴一镇江“船鲥”。所谓“船鲥”,就是食客跟随渔船去长江捕鲥鱼,捕到后即时在船上烹饪,以尽善尽美地享受其鲜味。因为鲥鱼异常娇嫩,出水即死,难以保鲜,死后成茱则风味大减,故历来人们品尝鲥鱼总以能吃上“船鲥”为尽兴。而酒店饭馆里的鲥鱼其鲜味远不如在船上烹调的鲥鱼,但却套用了“船鲥”这个名字,目的是为了显示其鲥鱼是刚上市的鲜货。
烹调的鲥鱼镇江“船鲋”稍扁而长,成鱼一尺左右,鳞白如银,熠熠生辉,唇部微有脂砚色,其状极为美丽,难怪文人雅土称其为“鱼中美仙子”。其肉细嫩多刺,鳞上附有一层脂肪,鲜味正是出在鳞上,所以烹饪时不去鳞。我们见船主(掌握了烹调鲥鱼技艺的船主)先将刚捕获的鲥鱼挖去内脏,而后用湿布把血水轻轻擦净,再用一层薄薄的网油裹着鱼身,让鳞紧附鱼体,使其鲜味不易跑掉,迅速渗人鱼肉,接着,船主用一闷钵将鲥鱼盛人,配上早就准备好的火腿、香菇、笋片,加入白酒、糖、精盐、葱姜末等佐料,用旺火隔水清蒸。20分钟后,鲜美的鱼香扑鼻而来,船王道一声:“成了1”
鲜味我由于是初次品尝“船鲥,尽情欣赏着这“睡着”的“鱼中美仙子”,久久不忍动箸。直至友人连催三遍,方才回过神来。可看着这布满鳞片的“船鲥”,又不知怎么个吃去为好。友人见我局促不安的样子,哈哈一笑,随即率先示范,叫我用筷子先轻轻拨开鳞片,含人嘴中吮吸一番后吐出,然后品尝鱼肉。说这是内行的吃法,既不属掉磁味又能吃出情趣。我效仿之,哇,好鲜嫩啊,顿时叫人食欲大增,一吃而不可休。船主在我们的“赞鱼”声中绽开满是皱纹的脸,妮娓而谈:鲥鱼上市主要就是吃倩蒸,明代李时珍对鲥鱼就有“不宜烹煮,惟以笋、苋、火之属,连鳞蒸食乃佳”的记载。品尝镇江“船鲥”的最佳时节就是在春末,然而捕获很难。你们今天算赶上了好时候,吃上了这难得的珍肴,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们连连点头,再看钵中的鲥鱼,已经没了踪影。
品尝鱼肉习惯了,每每和朋友们外出,集体上饭店时,我总是坐享其成,大家点什么菜我就吃什么菜,一般不大挑剔。可这回,我不能无动于衷了。当我看到端上饭桌的菜肴中,居然有一道是猪蹄鹘时,不禁一愣并叫了起来:“吓煞人哕!周庄人让阿拉吃这种东西。谁点的?”“刚才我不是征求过你的意见?”丁有点反怨,“女人就是不好服侍。”看到他认真的样子,我放松了一下,笑着说:“别不高兴,好吗?你每次点菜都点得很好,偶尔有点闪失也不怪你。”同桌见我高姿态,都宽容了我由于激动而失礼,气氛融洽如初。“哎,小丁,你说的是‘万山啼’呀。”我不解地问,“子规啼血,啼红了漫山的红杜鹃。那是乌,是野味,怎么会……“哦,你弄错了。这道菜叫‘万三蹄’,是元代中期这,里的巨富沈万三用来招待贵客的一道家菜。”
猪蹄同桌们皆笑我书卷气十足,我只好认了。这时,我环顾邻桌,都上了这道“万三蹄”,更觉自己浅薄,多有不知。你看,那些大腹便便的老外,一个个举起。筷子向蹄夹去,喝一口冰啤酒,吃一块蹄肉。那不停地咂动的嘴巴,告诉你那有多香。我不由想起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人和现在这里的周庄人一样,也喜欢吃蹄,婚宴喜事上往往少不了这道菜。只是烧法不一样。仔细看看面前的“万三蹄”,通体酱红,光泽滑润,色态确实非同一般,无疑有它独到的烹饪工艺。同桌欲向服务员索刀分割,小姐笑道:“这蹄子烧得很酥,不必用刀。”见举座花然,她麻利地用右手拿起一双筷子,按住盘中的蹄,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露出的一根骨头,轻轻一抽就把它抽了出来。这根骨头的一侧薄如刀,转眼间她就把蹄一块块切割开来了。
万三蹄服务员小姐告诉我们其中典故,当年沈万三用这道菜招待过皇帝,而在皇帝面前是不能动刀的等等,作为顾客的我,多少年来当“皇帝”的愿望,终于在际遇“万三蹄”的时候实现了。同桌的朋友都吃得很开心,他们说,摄人少量脂肪有好处,许多维生素只有溶于脂肪人体才能吸收,其皮还有美容作用。我挡不住色香味的诱惑,顾不上那么多,也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万三蹄”口感特好,不油不腻,它让人大快朵颐又长了知识。我读过一篇回忆录,说重庆谈判期间,那位作者在红岩村过春节,周恩来亲自下厨房,烧家乡菜“狮子头”给同志们吃,这勾起了我的无限相思。准扬名菜“狮子头”,在我的家乡淮安俗称“驼子”,是家家“年夜饭”必备的佳肴:我自己也曾烧过,却和单位食堂里的“红烧肉圆”无异。
狮子头直到I5年前,我回到阔别40年的故乡,在瞻仰“周恩来总理故居”以后,就住在“故居”对门我的二姑母家,才尝到真正的家乡“驼子”。二姑母是周家老邻居,和周恩来的大婶娘“八老太”(当时已经过世,周恩来幼年和她一道生活过)素有交往。我向姑母请教了“驼子”的烧法,她当天就烧了这只菜,并且神秘地告诉我,比你小时候吃得更考究了,是对门八老太太传授给她的,邻居们传来传去,都亲切地叫它“周家驼子”。一饭桌中央,放着一只刚从煤炉上搬下来的大钵子(砂锅),还有“咕咕咕”的微佛声,锅盖一揭,热气蒸腾,那股清香鲜美的味道很诱人。只见8只直径7厘米左右的“驼子”,好似未经雕琢的暗红玉饼,放置在翡翠盘里。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