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有一条被誉为“山西特色”的商业街,名曰“食品街”,现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区,逢年过节这里经常举行看花灯、猜灯谜等趣味活动,是太原市最具人气的街巷之一。山西饮食文化的特色,配以铜雕仿古的城市家具,加之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使得整条街景浑然一体充满文化气息。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老太原人,对食品街的前身——帽儿巷依稀有一些印象。该巷南北走向,北起府东街,南至钟楼街,据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相传街上有许多帽子作坊而得名。帽儿巷的路面不算太宽,但马路两旁的店铺不少,一个挨着一个,有做大买卖的大商铺,也有做小买卖的小作坊,更多的是那些沿街打竹帘的妇女。印象比较深的是,帽儿巷的东部中段是大中市的西出口(内有一个戏院),对面有久负盛名的“林香斋”(也叫实习饭店)。
年,全国各地的中心城市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天津市率先将旧城区的一条商业街,改造成仿明清建筑的古城街道,同时汇聚全国各地的美食和知名的餐饮店。这条改造后的南市食品街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天津市当时的标志性招牌。年山西省太原市*府,决定借鉴天津南市食品街的开发模式,将早已破败不堪的帽儿巷,准备打造成山西的食品街,这也是当年市*府为市民承诺的十件好事之一。
按照当年的规划方案,改造后的帽儿巷路面全长多米,路面的宽度也将拓宽至10米。街道两旁的旧房屋拆除以后,将要建成近3万多平米的商业建筑。规划拟定:除东部一座三层楼房(医疗机构)和西部一座洋式建筑(晋绥铁路银行)保留外,其余均采用明清建筑风格,建筑层数以二层为多,个别单体建筑可根据位置和需要,设计为一层或三层。旧有建筑路面以水泥制作的长方形青砖铺设,街道的东、西、南、北四个出口,均竖立仿古的木制牌楼,上书“食品街”三个字作为鲜明的标志。
帽儿巷一条街的改造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完成以后,整条街所有单体项目的设计,落在了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由当时的一所承担了全部改造设计项目。作为设计院的一名普通员工,自己从始至终参加了这个项目的工程设计。太原市建筑设计院成立于年,曾经为太原市的建设做过不少贡献,尽管之中还经历了一段停滞期。“文革”结束以后,在太原市解放路的改造工程中大显身手,成为居民住宅楼设计的主力*。年帽儿巷一条街的改造设计项目,再次荣幸地落到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对于古建筑物的设计,可以说大家基本都是生手,没有经验也没有先例。但是接受了任务就必须全力以赴。有关人员(包括技术权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帽儿巷工程在总体规划和建筑风格上,与天津南市食品街有较大的区别,但是与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比较接近,于是立即拍板决定,派人去北京进行调研并索取有关图纸。
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它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年国家拨出巨款,仿照清代建筑风格重建,于年10月第一期的工程完工。
计划经济时代,设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竞争,相互借阅图纸也是常有之事,并未觉得有太大的难度。然而派去北京的四人,去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却碰了软钉子没有成功,对方以工程还未竣工,不方便借阅为由婉言拒绝。怎么办?总不能空手而归吧?于是四个人(各个专业共计四人)马不停蹄,转身去了北京和平门琉璃厂的施工现场。琉璃厂文化一条街的主体建筑已近尾声,具有相当规模和不凡气势的古建筑,让大家眼前一亮,看着那些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青砖灰瓦、铺面店堂、以及砖雕彩绘,大家都很振奋,一边观看,一边想办法……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们看到有一个老工人蹲在墙角抽烟,立即走上前递烟、点烟、并与之搭讪闲聊,试着商量表示想看一下对方的施工图纸。那位老者十分闲聊大度和慷慨,立即从工地办公室搬出一摞蓝图。几个人惊喜不已,立即展开蓝图匆忙查看要点逐一记录。那位老者见此状况,摆摆手说:“我们已经施工完毕,这些图纸你们可以拿走。”大伙听了如获至宝,立马将图纸卷好,连声道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当天一早去北京,当日晚上回太原,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太原食品街是市*府的重点工程,要求参与者必须保证当年设计当年完工。我们大约是年3月初接受的任务,要在不足10个月的时间内建成,而此时帽儿巷还是一片狼藉。建筑业的特点是,先有设计蓝图,而后照图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边设计边施工。建筑设计的顺序是,先设计上部主体建筑,再进行下部基础设计。现在为了配合工程进度,为了项目如期完成,设计人员不得不打破常规,开始边设计边施工。即先出基础图,而后再进行全部施工图的设计。
进行仿古建筑设计,大家都缺乏经验,建筑专业是龙头,根据建设方的要求,先进行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然后依据各个单体的规模大小,建筑层数等,进行屋面和立面的构思。明清建筑的风格特点:清秀典雅比较严谨,具有江南艺术的风范。其屋面就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等多种形式。其中路东的“鼓楼菜市场”,路西的“红都饭店”,是两个比较高大气派的古建筑,采用了歇山屋顶,重檐翘角、飞檐斗拱,看上去十分壮观。其余大多数小型建筑都采用青灰色的砖墙和坡瓦屋面。所有的竖向承重柱,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圆柱,再涂以朱红的颜色,与沿街的蓝绿色门窗相映成趣,几乎做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古代建筑的梁、板、柱等,均以木结构为承重构件,砖墙只起维护作用。而现代低层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也即以砖、石、钢筋和混凝土来替代木材承重。一般而言,木质材料自重轻且制作精美,以钢筋混凝土来实现古建筑的飞檐翘角,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千难万难,也难不到设计工作者,大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既要实现古建筑的美感,又要尽可能地保证结构的经济和安全。以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实现了梁、板、柱的直接结合,从而简化了建筑物的结构,节省了大量的建筑材料,达到以少的材料取得更大的建筑空间。
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设计工作者们也动了一番心思,最终打破了常规,以本项目的特点,决定采用流水线作业,以标准图的设计形式,基础,墙身,节点等均采用统一制作的标准图。大家齐心协力,不惜加班加点,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抢进度,赶工期,配合施工,现场解决疑难问题,并于年底做到了竣工验收。
年元旦,太原市食品街正式开始营业,六十余家店铺进驻于此,其中一半为饭店,荟萃了全国八大菜系,另外一半为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当年经营副食品和生鲜蔬菜的鼓楼菜市场声名远扬,馄饨馆、雪山冷饮店、实习饭店、太原烤鸭店、红都饭店等,更是日日门庭若市,天天座无虚席。食品街上来回徜徉和浏览,举目望去,果然是青砖碧瓦、画栋雕梁,典雅秀丽错落有致,让来此参观的人们大开眼界,既有简洁和淡雅,也有高大和气派,使得昔日的帽儿巷焕发了新生。在主体建筑之外,檐下琳琅满目的雕塑彩绘,门前文采斐然的匾额书法,以及清秀隽永的园林小品,时时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古色古香的韵味,明清建筑的风貌,让来此参观的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繁华的食品街不仅有好吃的,单是别具一格的街景,就赚足了游客的眼球,外地游客把这里当做太原市的特色游览区域,食品街的牌楼则成为游客留影的重要背景。
过了若干年,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食品一条街,不知何故北大门向车辆关闭,在北出口建起一块影壁,名曰“三晋文哲学壁”,从此食品街慢慢变成难进难出的死胡同,很多老字号因为生意冷清渐渐消失,曾经盛极一时的食品街也走向了衰落。
年,市*府又一次对食品街进行升级改造,对道路铺设、城市家具、建筑立面装饰、夜晚街景的亮化、以及街道景观的绿化等,均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建筑立面全部恢复明清古建筑的风格,木门窗、青砖墙、石板路,使得一度萧条的食品街,重新焕发古朴优雅的勃勃生机,再次彰显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成为一条集餐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街区,每逢节假日,来此享受美食的市民络绎不绝。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帽儿巷的改造也走过了35年的历史,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也都变成了花甲老人。帽儿巷的改造也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它完成了那个时代应该做的一切。尽管年代更迭城市变迁,太原市的很多街巷几近消失和湮灭,但是我们这些老太原人,依然热衷回想以往的岁月,在繁杂陈旧的记忆中,捕捉那些令我们心动的故事,特别是食品街的变迁历史,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血和付出,更有一份非比寻常的情意和感慨。
来源:太原道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无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