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史前人类都是‘和*生活在一起’的……”
“中国人吃粽子至少有年历史,名字叫‘角黍’,象征牛的犄角,是献给*神的祭品……”
“中国人用筷子的历史有年了,筷子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青海喇家出土的那碗年前的面条,我们称之为‘喇家索面’,它不能叫拉面,因为那是手搓出来的……”
“我基本不喝酒,但是我理解,酒是人类无法拒绝的神秘液体……”
“孔子那时候用的是青铜刀,要做到‘脍不厌细’可不容易啊……”
这位满头银发,年逾古稀的教书匠,正是本期国宝“战国铜餐具”的守护人,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教授。关于“吃”,他可是有一肚子的学问。
食为民天
赵荣光教授开创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他所在的大学里数十年来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场场爆满。有学生说,赵老师的课,唯一的不好,就是越听越饿。他设计的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已经成为杭州美食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坊间谑称为“能吃的博物馆”。他被公认为食学大家,“中华食学的对外代言人”。他的专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将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文化、食礼文化、筷子文化等等于吃有关的事项进行了既通俗又深入地阐述。
然而,每当问起为何钻研食学,赵荣光即刻神情凝重,谈起他自幼年、少年一直到青年时期的挨饿经历——饥饿的感觉几乎每天相伴,整个青少年时代就是在饥饿常伴而又毫无食欲的状态下度过的。他曾经有过连续两天粒米未进的经历,为了避免活动消耗强化饥饿之苦,他用绳索将自己捆绑在椅子上,好将注意力专注到读书上。那位意外推门见此情形的学生,还将它写进了农村生活的回忆录。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吃饭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正是因为对饥饿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赵荣光对“吃饭”这件事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