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寻宋解韵丨参差十万人家最浓人间烟火
TUhjnbcbe - 2022/12/31 22:20:00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沈晶晶林婧张梦月

宋式点茶 凤凰展翅。

要理解一个时代,你最好深入到市井生活。

公元年,滞留杭州的柳永,为拜谒孙何,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未曾想,此词一出,广为传诵,名噪一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这一幅幅图景,也与其后的《梦梁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马可·波罗行记》等书籍记载一起,让后人得以窥见临安城里的日日夜夜——这座充满商业气息和生活味的城市里,人群熙熙攘攘,住房稍显逼仄,老百姓忙碌中带着闲适,庸常中透着风雅。

今天,我们穿行吴山脚下、西子湖畔、鼓楼内外、河坊街区,从一道宋宴、一盏宋茶、一缕古香、一出戏曲等的寻访中,也读出了宋代市民的生活哲学:时事易变,日子要努力过得热腾腾的、美滋滋的。

这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朴素热爱,跨过悠长的时光,与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遥相呼应。

三餐食事间的市井风貌

网上曾流行一个话题,“如果能穿越,你想去哪个朝代?”

唐朝,无疑是热门,四方来朝,辉煌璀璨。但普通市民的生活,其实有些无趣。就长安城来说,它宏大,却过于规整,城区被划分成“坊”,坊和街之间用高墙隔开。晚上有宵禁,买东西得去固定的“东市”“西市”。一天只吃两餐,早餐数来数去无非三大样:粥、面片汤、面饼。

宋朝,很不一样。《都城纪胜》里,耐得翁笔下的临安城,没有那么多高墙,从凤凰山到清河坊,到众安桥,有各式店铺、作坊、市场,叫卖的叫卖,逛街的逛街,游玩的游玩,从清晨持续到深夜。无论本地市民,还是外来人口,都能融入市井的繁华热闹中。

“尽管北宋和南宋初年,*府对百姓日常生活,如饮食、服饰、住居等都作了严格的法律和礼制规定,但城市人口集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大革新了宋人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吉*认为,宋代,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市民生活最舒适的时代,也是与现代生活最接近的时代。

人生在世,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城纪胜》关于临安生活的记录,饮食占了很大篇幅。徐吉*参与、杭州市文旅局打造的“杭州品质生活”体验路线中,宋宴也是“重头戏”。我们关于宋代市井生活的寻访,也从一箪食、一瓢饮开始。

位于杭州上城区的杭州华辰国际饭店,最近推出了一席“生态宋宴”,为我们部分重现了南宋市民的餐桌。“我们取材大多为江鲜、湖鲜,包括钱塘水晶江鲈、锦鸭鳖鱼、江鱼玉叶等,用现代烹饪手法复制了南宋佳肴。宴席主题也随着季节转换,比如秋天就是品蟹、酌酒、赏菊。”饭店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一风格与南宋“海错河鲜、市民所嗜”传统相契合。

华辰国际饭店推出的“生态宋宴”菜品荷叶干菜鳗。

有别于开封,依山傍水、河湖环绕的临安城,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民间菜谱中大量出现河海鲜,是老百姓因地制宜、因时而作生活智慧的体现。

采访中,徐吉*也提供了两个有趣的细节佐证,一是如今杭州的浣纱路、松木场路等,早先全是蜿蜒的河道,二是醋在调味品种的地位大大提升,《清异录》称醋为“食总管”,与鱼虾蟹菜肴盛行密切相关。

“除了明显的地域特征,菜肴品种、烹饪水平、造型技艺等也在宋代快速发展,对今天的中餐产生了重要影响。”总厨王祖鸿介绍,南宋时期,猪、鸡、鸭、鹅等从小众菜变成常见菜,光“吃鸡”就有十多种办法,“我们在‘生态宋宴’里,也加入了状元鸡、茶香鸭、笋干炖猪手、煎饼等流行菜品。”

街道两侧,饮食店铺纷纷开张,有卖泡饭、粥、面条、饼、包子的早餐店,有卖点心、卤味、脯腊、果汁等的小店,有卖水产、蔬菜、肉禽菜肴的饭店,也有提供菜品、茶酒的大型酒楼,江南、北方、四川等各式风味交融。

华辰国际饭店推出的“生态宋宴”菜品灵隐寺素斋包。

如此花样百出、海纳百川。难怪连陆游都没忍住,写下上百首有关饮食的诗词,“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鲈肥菰脆调羹美,熟油新作饼香”……一日三餐,四方食事,映衬城市的热闹繁华,也如同市井人生,交杂着美好却复杂的味道。

此时,一位临安市民在旁,可能会拍拍你的的肩,“嘿,朋友,别吃吃喝喝了,赶潮流要紧。”

潮流风尚里的审美情趣

文人雅士聚集、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文化繁荣的宋代城市里,没点审美追求,怎么跟得上时尚步伐?

“娇红淡粉成春姿,石榴裙映樱桃花。”南宋连文凤短短一句诗,明媚的春光、时尚的服饰、流行的色彩,尽数展现。

“三百多年间,宋代服饰经历了从简到奢,再到简、到奢的过程,老百姓的服装也是这样,南宋初年,男子大多戴幞头、巾子,穿裋褐、直裰,女子梳高髻戴冠,穿袄、襦,后期普通市民也开始穿道服、皂衫、褙子等,但服饰色彩始终倾向淡雅之美。”告别西子湖畔,我们来到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毛戈平形象设计艺术学校讲师李松仁一边向我们展示宋制衣服样式,一边讲述当时的潮流风尚,“宋代出现了一些区别于唐朝的‘发明’,比如宋裤,侧面开衩不缝合,看着像裙子,干活方便又风姿绰约。”

记者体验宋式点茶。林婧摄

作为日常生活主要内容之一的服饰,透露出商品经济影响下市民价值观念、审美意趣的的变化。今天,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仿宋制服饰,也成为国风汉服潮里的重要元素。身着淡粉、鹅*、浅蓝等颜色衣衫的年轻男女,漫步大街小巷,清丽又风雅。

穿上喜爱的服饰,南宋市民的休闲生活就此开启。点茶,无疑是当时最时兴的活动之一。《梦粱录》记载临安城“处处各有茶坊”,无论达官贵族,还是普通百姓,莫不热衷于此。

深藏于清河坊中心的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至今传承着传统点茶技艺。舀小勺茶粉,冲入热水,一手扶茶盏,一手持茶筅,轻轻击拂将茶与水搅匀,再加水、快速击拂。不一会儿,泡沫便如白雪覆盖茶汤。茶沫入口绵密,茶叶的清香和蛋白质的乳香中,带着少许苦涩。

“杭州方言说‘喝茶’是‘吃茶’,就源于唐宋年间。”研究会会长杨全岁告诉我们,这种饮茶风气,带动茶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仅临安城里上规模的茶楼就有10余家,“我们今天所处的上城区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交易中心,径山、天目山、绍兴、温州等地茶叶种植形成规模,甚至带动了福建烧制茶盏产业。”

10月23日,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刚在清河坊举办了第9届南宋斗茶会。同往年一样,这一沿袭古代风尚的比赛,吸引了多名选手参加,成为茶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的媒介之一。今天,咖啡馆、奶茶店已经遍布城市,但每个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位置,始终属于茶。

10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九届南宋斗茶会。

“提起宋代,很多人脑海里便会浮现‘文雅’两字,这与点茶、焚香、赏花、挂画等风气息息相关。它们流行于文人群体,也受到市民青睐,是雅俗共赏的,也拥有长久生命力。”徐吉*告诉我们,南宋临安城里,不仅茶楼多,书店、花店、香铺也不胜枚举,而且家家户户、坊店楼肆,都要插花、挂书画作为装饰,“文艺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杭州鼓楼附近、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处、马塍路等地,就有当时颇有名气的花卉展览、交易市场。一年四季,不管贫富,不分男女,都爱买花、簪花、插花、斗花。对花的喜爱,已然到了“狂热”程度。有人记录杭州流俗说:“行都人多易贫乏者,以其无常产……其或借债等,得钱首先充饰门户。”初夏清晨,上班路上途径花市的杨万里,也不由赋诗道:“芍药截留春去路,鹿葱礼上夏初天。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

到底是潮流带动了商业,还是商业推动了潮流,亦或是互相促进、成就,我们今天已很难说清。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对品质生活、审美情趣的追求,千百年来始终根植于中国人共通的精神世界,直到今天,仍然能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供动力。

娱乐生活中的创新活力

吃完饭、喝完茶、赏完花,当你以为南宋之旅就此结束时,临安城的夜生活正要拉开帷幕。

凤凰山下鼓楼门内,一处戏台旁,围了三四层游客驻足观赏。走进细问,我们得知,此处正是今年7月以来杭州上城区为传承宋韵文化,与民间文化公司、艺术团体联合打造的“鼓楼宋韵国风音乐角”。每晚6点半,演出准时开启,舞蹈、器乐、戏剧、杂耍等节目依次排期上演依次上演,直至8点半结束。据初略统计,鼓楼宋韵国风音乐角的演出已吸引数十万名游客、市民观看。“不过相比宋代瓦舍表演,还是小巫见大巫。”负责人江珊感叹。

10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九届南宋斗茶会作品。

瓦舍,按当代说法,即大型娱乐表演场所。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中后期,杭州有大大小小20多所瓦舍。鼓楼清河坊处颇负盛名,面积相当于今天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的五分之一,拥有50多个剧场、露台,在寸土寸金的临安城里规模可谓巨大。

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向这里汇聚,带来杂剧、舞蹈、说唱、杂技等上百种表演,从清晨四五点持续到凌晨一二点,风雨寒暑,日日如此。临安市民摩肩接踵,一边品尝夜市买来的小吃,一边观看表演。欢呼叫好声中,家国的忧虑、世俗的烦恼、贫富的差别等等情绪也淡了许多。或许林升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时,不仅有对君臣偏安江南的讽刺,也有对民间沉迷娱乐的不满。

“今天,我们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要特别注意去芜存菁,弘扬传统文化里值得传承的部分、与现代精神契合的部分。”徐吉*说,撇去过度娱乐化内容,宋代市井生活也充满了民间创新活力、文化创造能力。

据文献记载,仅市民音乐艺术,宋代就有歌曲、歌舞、说唱、戏剧、器乐5大形式,包括鼓子词、诸宫调、清乐、南戏等近百种类。汉唐时期形成的曲艺、杂剧、体育竞技等,在宋代空前繁荣、创新发展。一定程度上,这也为今天丰富多元的现代文化艺术奠定了基础。

当然,若运气好些,赶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节日,南宋市民的活动更能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风俗长廊,让你大开眼界。

比如元宵节,临安城里“南自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许许多多民间社团和艺人上街化装游行,表演文艺节目,市民纷纷涌上街头赏灯、猜灯谜。

杭州鼓楼宋韵国风音乐角表演。

如今,这些生活转化成民俗,又演变为人文景观符号。近年来,杭州、绍兴、衢州等地也在着力恢复灯节、花朝节等传统游乐节庆,除了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更有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赞叹和传承。

到此,肯定有一个疑问出现在你我心头: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南宋市民什么时候工作,赚的钱够花吗?

“据考证,当时仅城市服务行业,就可以分出多个行当。临安百万人口,大多也要每天辛勤工作。”杭州市上城区非遗传承人蒋锐告诉我们,他所从事的制香行业,宋代就衍生出一种职业名为“香婆”,挎着一篮香品,穿梭酒楼饭店,若有客人询问,便递上香单、点火焚香,一笔生意就此成交。

采访末尾,徐吉*为我们描绘了他脑海中的宋韵文化传播点子——参考西安大唐不夜城、环球影城等IP,打造沉浸式主题乐园,入园游客花两到三天时间,从餐饮到服饰,从工作到游乐,全方位体验宋朝生活,带动文创产业发展。

或许,有那么一刻,宋韵就刻入人们心中,流淌进现代城市,成为一道风景。

宋代都城风尚探究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吉*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国际性大都市,即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

受到礼制约束的宋朝初期,都城中的社会风尚基本上是拘谨、俭约、守成的,呈现出恪守礼制、安分守己、繁文褥礼的精神面貌和单调呆板的生活程式。

但很快,宋代中后期,农业和工商业得到高度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活跃,使中国封建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重农抑商”传统*策遭到冲击,社会上崇商弃农、士商渗透和官商融合渐成风气。临安城中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十分宠大。据《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四百十四行。每一行大约数十至百户,总数约20万余人,占城区居民总人数的1/3左右。当时流行中的一句俚语“欲得富,赶著行在卖酒醋”,就是当时都城经商之风盛行的写照。

杭州鼓楼宋韵国风音乐角,演员身穿仿宋制服饰表演。林婧摄

随着都城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作为社会风尚主要内容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临安,“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

宋代与唐代相比,数服饰更新最快,周烬在《清波杂志》中说“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三百年间,日鹜新异,以致突破贵贱的堤防,流风被及社会各个阶层。衣服式样的改进,常常以美化、方便、实用为原则,实用美与装饰美相统一。

饮食方面,也是如此。时人阳枋在《字溪集》中写道,“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饮食风尚逐步向方便化、营养化、精美化方向发展。

此外,车马肩舆、日常用品、以及婚姻、丧葬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突出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市民物质追求和心理倾向,这是人类文化的进步,也是历史生活面貌的真实写照。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宋解韵丨参差十万人家最浓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