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万字长文梳理22种中国传统文化旅游资源
TUhjnbcbe - 2022/12/26 0:05:00

传统文化是与当代文化相对而言的,它是先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历史相传的文化。我国过去的主流认识是以《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将传统文化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后人又为之增添蒙学。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年,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最为高涨之际,胡适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主张打破传统学术的“四部”分类,依照西方现代学术门类对国学进行分科研究。

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要能够涵盖历史上的精神与物化了的精神的主要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要对上起远古、下迄近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决非易事。我们只能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记录一切文化成果的工具。文化因语言而传承,因文字而传播,文化成熟必须有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工具,也是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没有语言文字学家的贡献,我们的文化就不可能记录到现在。

从结绳记事到苍颉造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草书、行书,汉族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文字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的距今年—年前的彩绘符号。它们后来发展成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乐都柳湾、清江吴城、宜昌杨家湾等地出土的大批刻画符号。

另一个是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距今—年前的彩绘与刻画的象形符号。它们虽比大地湾刻画符号晚了年左右,但从字形结构来看,已具有偏旁部首之类组合方式。它们之前似乎还有一个漫长的草创阶段,估计也需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它们的萌芽可能在距今年前左右。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刻符,不仅开了中国文字史上的龟灵崇拜卜甲刻辞之先河,而且也是甲骨文之原胚。除了闻名中外的甲骨文之外,近些年在许多地方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文字或文字雏形。

例如在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字陶片,专家确认其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陶书,它比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早年,这意味着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年前提前到了公元前—年左右。此外,在湖南省江水县上江圩一带发现的“女书”,有个左右单字。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它有多种字型结构、多样的表音形式、多彩的表义方法、独特的造字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商朝的甲骨文约有汉字-个,现在的《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多个。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继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的文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言文字也是异彩纷呈,除了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语言文字资源包括语言文字发现地、语言文字学家故居与陵园、语言文字学著作等。如甲骨文的发现地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以及在我国文字学家许慎墓园建成的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等。

(二)历史

中国史学在记录中国历史方面功不可没,没有中国史学家的努力,我们就不可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史学卷帙浩繁,名人辈出,从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到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出了像司马迁、班固等大批史学大家,而且留下了“二十四史”(也有将《新元史》和《清史稿》纳入其中,合称“二十六史”的)这样的历史巨著。

“二十四史”总共卷,约万字,记叙了从传说中的*帝到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年)前后多年的历史。一些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文化遗迹与遗址,著名历史人物和历史学家的故居、陵园、史学专著等,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北京故宫、河南省新郑*帝故里等。

(三)农学

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农学也是中国经济社会中发展最早的科学之一。

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就写了《齐民要术》,这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明代徐光启的《农*全书》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阐述。

中国传统的种植、养殖、渔猎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制造技术,农学家的故居、陵园、著作等,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资源。

(四)地理学

古代地理学家,不畏艰辛,跋山涉水,实地丈量,亲自勘查中国的山川形势、江河湖海,留下了《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地理学名著。

《山海经》记载了多个邦国、座山、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

《水经注》记载条大小河流、多处湖泊和沼泽、多处泉水和井水、60多处瀑布、46处岩溶洞、31处温泉。不仅讲河流,还详细记载了河流所经的地貌、地质矿物和动植物等。地理学家的故居、陵园、著作以及他们记述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等,都是传统文化资源。

(五)天文学与历算

天文历算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科学,古人通过观天测地,初步掌握了天地运行规律,发明了计时工具,创造了历法。

相传在夏代就有天文台了,那时叫作清台,而到商代改为神台,到了周代改为灵台。东汉光武帝时期建造的洛阳“灵台”,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天文学家张衡直接领导了灵台的观测工作,制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写出了《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天文学著作。这个天文台在曹魏和西晋时一直在使用,北魏后被废弃。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古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天文科学建筑物。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就在此建测景台,元代郭守敬又在此建立了永久性的观景台。北京古观象台,也是元代郭守敬设计重修,明清各有增设。

明太祖时,还在南京建成了鸡鸣山观象台。战国时期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魏人石申夫著《天文》,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甘石星经》,书中记录了个恒星的名字,其中个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该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公元前后的《周髀算经》比较详尽的叙述了盖天理论。

在没有钟表的时代,古人就发明了铜壶滴漏、日晷等记时工具。古人根据一天之中天色的变化,发明了天色纪时法,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太阳正中为“日中”,日落之后为“*昏”。

到了汉武帝时,又用十二地支来计时。用干支纪日早在商代就已经使用。用十二地支纪月古代早已使用,只是不同朝代年的开始月份所对应的地支不同。

干支纪年始于东汉末年,魏晋至宋代,少数民族有用物候纪年的。春秋时代就有了“三伏”的记载,西汉时期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已经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三九”、“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的记载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发现的“甲子年表”甲骨,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最早的日历。相传*帝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叟区占星宿。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文献,它是夏代的历书。我国在西汉之前使用过*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六种古历法。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太初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

古代天文学家的故居、陵园、著作以及他们发明的计时工具、观测仪器,建立的观象台、天文台及其遗址等,都是十分难得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河南省登封市古观星台、北京古观象台等。

(六)饮食文化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闻名世界,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菜肴已跻身世界四大名菜之列。

在火发明之前,人们只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燧人氏发明了取火的方法,祝融又发明了炉灶,商代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发明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将饮食养生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国的饮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制作方面,在世界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如面条制作已有多年的历史,在秦汉时叫做“汤饼”。点心制作也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经有专制糕点的“糕坊”了。西汉时期已能制作豆腐。

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已孕育出饮食资源学、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等学科。近千年来还形成了粤、吴、川、鲁、清真、素食等六大菜系(也有说粤、浙、川、鲁、苏、徽、湘、闽、京、沪十大菜系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最早在我国被发现,仅作药用。从商代末到隋代,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产生了制茶业。唐代是中国茶的辉煌时期,这期间茶圣陆羽著的《茶经》问世,它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阐述茶的书籍。明代末期,我国的茶叶首次出口到欧洲。由茶引起的茶馆文化、茶壶文化、茶联文化丰富多彩。

考古表明,我国在年前,就已经发明了酿酒的方法,中国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种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文化大国。从夏代到秦代,出现了仪狄、杜康等酿酒大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酒曲酿酒的国家。从汉到北宋,是我国酿酒业的兴盛时期。北宋到晚清,酿酒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围绕造酒、饮酒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留下许多千古佳话。

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烟文化以及相关的遗址、遗迹、名人、名著、名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七)纺织技术与服饰文化

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世界闻名。相传皇帝命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已有纺织工具——纺轮。北京周口店考古遗址发现,距今一万七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已经用兽皮缝制衣服。年在江苏省吴县草鞋山发现了三块碳化了的纺织物残片,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已有0多年的历史。

古代的丝绸之路也好,海上丝绸之路也好,运送销售的主要货物就是丝绸。丝制品、麻制品、毛制品,为中国传统服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加之服饰制作技艺的不断发展,使中国的传统服饰绚丽多彩,美仑美奐。尤其是众多的少数民族服饰,更是特色鲜明,异彩纷呈。服饰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传统文化资源。

(八)居住与古代建筑、园林文化

中国的居住文化从纵向看,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从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以避雨雪风寒,发展到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发展到用夯土、版筑的方法建造房屋至汉代的砖造屋子,每个时代的民居建筑都有其时代的烙印。

从横向看,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居住文化也有其鲜明的特点,福建土楼、广东雕楼,傣家竹楼、侗村苗寨等等,特色鲜明,各具千秋。

除了民居之外,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园林艺术也是十分高超的,为我们留下了以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建筑遗产,留下了以颐和园、圆明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园林,现在神州大地上仍存在的许多古塔、古亭、古楼、古桥、古城镇、古村落、古民居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学家的故居、陵园、著作等,都是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九)交通与出行文化

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车马,水行的主要工具是木质的舟船。从人力车到畜力车,从陆地交通到水上交通,交通工具不断发展,交通路径不断扩展。

陆地交通的前提是道路。秦始皇35年(公元前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主持修建了秦直道。它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全长公里,长城外路面宽米,长城内路面宽60-80米不等,最宽处可供40多部大卡车或百多架马车并排行驶,有人把它称作古代的高速公路。

通常认为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浙江吴兴考古发现的丝绢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丝绸之路形成之前,我国北方至中亚一带就已存在一条繁荣的商道,这条以玉石贸易为主的商道称为“玉石之路”。比西北丝绸之路还早的有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道”;还有起源于云南的“稻米之路”等。

陆路交通除了道路之外,桥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考古专家在陕西省咸阳市沙河古道发现两座古代木桥建筑,其中一座建于西汉,是国内外迄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木桥遗址。

中国是人类建造拱桥与索桥的起源地,仅历代建造的石拱桥就有百万座之多,距今多年的河北省赵县赵州桥就是其中的杰作。位于河南省临颖县的小商桥历史更为悠久,其建造时间比赵州桥还早10年。

有路就得有车。相传*帝首先创造了车,开始用牛拉车。到了夏禹时代,有位叫奚仲的,他驯马拉车,人们就乘坐马车了。到了殷代,车有了改进,有一车二马三人的,也有四马二人的。到了战国,车有了大的改进,车辕由单辕改为双辕。古代对车辆的配备、乘车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水路交通也有悠久的历史。考古表明,早在0年前,我国已有独木舟,春秋时代已普遍使用舫(即双体船)。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它的开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吴国的刊沟,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隋代首次实现了南北贯通。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沟通了海河、*河、淮河、长江、钱溏江五大水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为南北方的交通与沟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郑和远航比哥伦布早87年,七次远航加起来比哥伦布航程长得多。下西洋无论从船只、设备、人员等方面,规模比哥伦布大得多,最多的一次人数达3万。

这表明我国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行与交通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中医药学与养生文化

我国古代涌现出一大批医药学家和医药学名著。有针灸之祖*帝,有脉学倡导者扁鹊,有外科之祖华佗,有医圣张仲景,有预防学的倡导者葛洪,有药王孙思邈,有儿科之祖钱乙,有法医之祖宋慈,有药圣李时珍,有《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中药不仅国人称道,而且也使许多外国人推崇叫好。中国古代医药学家的故居、活动遗迹、陵园、著作等,都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十一)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仅有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而且在许多领域都有辉煌的成果。

《九章算术》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它已经记载了商朝商高发现的“勾股定理”,这要早于西方国家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三国时期的刘徽运用割圆术计算出了圆周率兀=3.14,而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更为精确,这个结果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金代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中提出了求解高次方程的方法——天元术。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一书中提出的招差公式比西方要早多年。早在公元前4世纪,墨家通过实验发现了针孔成像原理。唐代发明的走马灯,实际上是燃气机的始祖。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在中国科技史、工业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著作。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居、著作、活动遗迹、陵园以及制造遗物等,也是传统文化资源。

(十二)哲学

《周易》、《道德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它提出的阴阳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中国人已应用了几千年。《老子》中的许多至理名言,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很受外国人的推崇。《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博大精深,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思想宝库。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十大思想流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十三)*治与法律

*治学就是研究国家与社会治理的,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利器。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与兴衰成败,既留下了治国理*的宝贵经验,也留下了*亡人息的残痛教训。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要》以及《商君书》、《*谷子》等巨著,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十四)宗教

佛教发源于印度,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在东汉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之后,中国先后产生了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等四大译经家。尤其是玄奘,他一方面翻译佛经,一方面创立学说,对中国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本土教,一般认为道教思想有五大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二是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三是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老崇拜;四是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五是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与道家是不一样的,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在东汉,出现的以修道炼养解释《道德经》的著作《老君道德经河上分章句》,被认为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标志。

张道陵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形成了完整的宗教系统,他是中国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之一。《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庭经》、《太平经》是道教经典。

关于儒教,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派,由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立,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在中国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从遍及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可见一斑。因此,宗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十五)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先秦的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留下了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巨著,涌现出了像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文学家。古代文学家的故居、游历地、活动遗迹、陵园、著作等,都是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

(十六)艺术

包括书法、绘画、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游戏在内的中国艺术,可以说是群星荟萃,硕果累累。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王羲之、颜真卿等一大批书法家,吴道之等一大批画家,朱载淯等一大批音乐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增光添彩。

早在梁朝时期,就有庾肩吾的《书品》问世,它是我国第一部评论书法的书。绘画方面,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彩陶盆上的陶器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东汉时的张衡是最早的人文画家,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绘画长卷,宋代夏圭的《长江万里图》是绘画史上最长的画卷,宋代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是绘画史上最优秀的风俗画长卷。还有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岩画,都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十七)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据说多年前的虞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称之为“痒”的学校,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夏朝时学校按其级别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

商代又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西周时,较高一级的学校,在王府内有“辟雍”、“成均”、“上痒”、“东痒”、“瞽宗”五所,在诸侯各国的学校叫“泮宫”。较低一级的学校叫“序”,最低一级的称“家塾”。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太学”,在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改称做“国子寺”。隋代,隋炀帝将“国子寺”改叫“国子监”。之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朝。

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也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建于宋朝的*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也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以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从30多岁起广收门徒,教育活动历经40多年,前后教育弟子0人。他也是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人。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系统地阐述教育学理论的专著,比外国同类专著早年。南北朝时期颜子推的《颜氏家训》是最早撰写的家庭教育的课本。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

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办学机构,古代教育家的故居、纪念建筑、活动遗迹、著作、陵园等,都是很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为纪念孔子所建的文庙,最盛时几乎全国县县都有,明清时达到多处。

(十八)*事

中国古代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事家,还留下了许多著名*事案例和*事著作。

我国最早的专门性*事著作是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的《令典》和《*志》,最早的*事史巨著是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左传》,最早的*事条令是成书于战国初期齐威王时代的《司马传·严位篇》。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已能制造不同的战船。汉代时已出现了最早的*官学校——“武学”,汉武帝时的楼船大将*杨仆已写出了我国最早的兵书目录《兵录》,唐代我国已能制造火药武器。宋代陈傅良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制的专著《历代*制》,明代茅元仪写成了我国最大部头的兵书《武备志》。

古代*事家们留下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铃经》、《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十大兵书,其中的《孙子兵法》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古*校、古战场遗址、古*事设施遗址、古代著名*事案例、*事著作以及古代*事家的故居、陵园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

(十九)体育与健身文化

许多体育项目和健身活动都是起源于中国。足球最早叫“蹴鞠”,传说是*帝发明制作的。摔跤、相朴、高尔夫也都源于中国。宋代学者陈元靓写的《事村广记》,是我国最早的象棋谱。

中华武术深奥奇妙,门派林立;太极拳、五禽戏等体育健身项目受众广泛,习者众多。跑步、游泳等活动项目简单易学,习练方便,古今中外的群众都十分喜爱。体育与健身的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

(二十)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社会、*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许多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行*制度、官制、科举制、兵制、教育制度、刑罚制度等。

夏商周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封国建藩的地方行*体制,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实行由中央统属地方的郡县制。

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地方行*机构的组成层次曾出现过郡县或州县两级制;州、郡、县,或路、府、县,或道、府(州)、县三级制;省、路、府、县,或省、道、府、县四级制。

隋代,中央领导机关产生了六部制,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关于地方长官,汉末设置都督,明代设置总督,清朝设置提督。选拔官员的方式有征(招聘)、举(选拔)、荐(下级向上级推荐)等多种方式。

隋代以后,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对官员的考勤制度也实行得很早,至少在清代,已经开始使用了考勤表。休假制度也由来已久,从汉代起,*府机关便规定每5天休息一日,称“五日休”;唐代改为“旬休”,每10天休息一日。

古代帝王为了听取建议和批评意见,专门设立了言官。言官在秦朝称谏大夫,属郎中令;西汉时改称谏议大夫,属光禄勋;隋朝时仍称谏议大夫,属门下省;唐沿隋制,又增设左、右拾遗。宋朝时专门设立谏院,首长称左、右谏议大夫,言官可以参议*国大事,拾遗补缺,实际是皇帝的高级谋士。

兵役制度是国家重要的*事制度之一,我国从古到今,先后实行过民*制、征兵制、府兵制、劳兵制、世袭兵役制等不同的兵役制度。古代的*衔分为元帅、将*、校、尉、士几个等级,其中尉、士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主要有刑、法、律、令、诏等。刑,主要指刑律,在夏、商、周和春秋时期通用。法,是商鞅变法之前常用的法律形式。律,是商鞅变法后常用的法律形式,如秦朝的《田律》、隋朝的《隋律》等。令,是统治者就某一具体事务颁布的命令,如《开皇令》、《贞观令》。诏,是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又叫诏令,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法律形式。

制度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保留下来的一些官府衙门、文庙、贡院等历史遗存中可见一斑。

(二十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婚嫁习俗、家庭习俗、姓氏属相习俗、岁时节庆习俗、丧葬习俗以及民间礼仪等等。我国幅员辽阔,从地域分布来看,基本上可分为东北、游牧、*河流域、长江流域、青藏、云贵、闽台七大风俗文化圈。

民俗文化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几乎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关系,有些风俗礼仪今天仍然流行。因此,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十二)古代器物

古代器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漆器、铜镜、铜钱以及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收藏品等。古代器物除了本身包含的制造技艺以外,它也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的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近代革命先驱所创造的文化也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称革命传统文化。但现在大家习惯将其归入红色文化,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马武举系河南省国资委原副巡视员

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字长文梳理22种中国传统文化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