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碗筷文化发展史不仅是食具,更是中
TUhjnbcbe - 2022/11/24 22:32:00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往往对于打来的猎物采取用手撕的方法来入口。但自从石器时代出现了火种,面对那些滚烫的肉类食物,我们聪明的华夏祖先采取骨叉的方法,即利用两根猎物的骨头将食物送入嘴中。

加上早期以农为本的观念影响,中国人多吃米饭,而人们在进食米饭的时候都多以骨瓷为主。这种蕴含了我国独特的独特传统文化的进食器具,不仅体现出我国食具的悠长历史,更证明了我们华夏祖先的智慧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筷子的历史演变

根据战国的文献——《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从这段文字我们能得出两个信息。第一,筷子的原型是叫箸;第二,根据商纣王所处年代推算:早在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时期已经有了象牙做的箸。

包括现在一些历史遗迹的挖掘显示,至少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于箸的器具,但因多为竹木所制作,所以目前很少能够发掘到。现在发现的,多为唐宋时期一些青铜制或银制作的箸;比如说,李白《行路难》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根据《史记》,准确来说,唐朝的叫法是称为筋。

到了宋朝,才被称呼为筷。而且一些银制的筷子是被达官贵人所垄断。因为他们树敌太多,怕有人在食物中投*,才广泛搜罗匠人为自己制作银筷。

客观程度上促进了银制业和筷子的形态转化。一直到元朝。这三个朝代(唐宋元)算是筷子文化达到巅峰的转折点。

到了明朝,因为吴中的船人和渔人忌讳,因为箸通蛀,他们怕自己的船在行驶的过程中因为这个导致航运不顺,所以将箸称为快。希望自己以后的渔业能够顺利发展。

再后来根据民间的一些所传,快改成了我们今天汉字所用的筷。可以看出这种演变方式可谓是一波三折,而筷子文化作为源远流长至今的其中一种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来之不易。

筷子在国外的流传

一般来说,欧美国家进餐用刀,叉,匙。非洲和印度,东南亚一般用手。而以中国进餐用筷子为核心的亚洲地区,日本,朝鲜,韩国也纷纷使用了筷子。那么,筷子是什么时候流传到这些亚洲国家的呢?

公元4—6世纪,筷子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7—8世纪随着海运的发展,又从朝鲜流传到日本。

但直到日本宫廷贵族开始流行推广使用筷子,还是在中国的唐朝时期。那时的筷子经日本人改良,一头是圆形,一头是尖形,与我们中国筷子两头大小一样截然相反。而欧洲那些国家自从新航路开启来到中国后,看到我们的饮食方式,大为吃惊。

据意大利学者齐波拉的著作——《欧洲经济史》记载,连续一个多世纪,欧洲人因为饮食餐具的问题,导致卫生情况极大不善,黑死病到处流行,在传入中国的筷子及其汤匙后,情况大为改善。

可见,筷子不仅为中国人带来了便利,还给世界饮食条件的改变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将他们从不卫生的饮食条件解放了出来。

筷子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件经久不衰的物品背后必然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光辉文化。筷子作为一件日常家居的常用物品,餐桌上,也存在着许多的禁忌和寓意。

首先,它简单实用,虽然仅仅为两根木棍,但却简单实用。比起西方吃饭的刀叉,反而体现出不动刀枪,以和为贵的泰然处事之理。

第二,筷子使用的时候一上一下,根据《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上面的为阳,下面的为阴;一根筷子主动,而另一根筷子从动,也象征着太极中的一阴一阳。

第三,筷子的使用在餐桌上也存在着许多禁忌,比如中国的老一辈最忌讳将两根筷子并排直立的插在饭中,认为这是不吉利的象征;还有类似的仙人指路,如果饭桌上用筷子指着一个人的脸,会被认为是不尊重或挑衅,尤其是晚辈对长辈这样做极其不礼貌。

还有就是吃饭的时候,你不停的在盘子周围转来转去,这种行为叫做执箸巡城,吃饭时会被看成是没修养的做法,且极其令人反感。

总之,筷子所体现出的文化关联以上仅仅是冰山一角,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将必久传承,被我们所保护下去。

除了筷子,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毕竟,我们吃饭除了用筷子,还要用碗。人们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大改变就是人们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尤其是陶瓷用具,人们学会了用泥土制造瓷碗,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就此,也拉开了碗文化与陶瓷文化的序幕。

碗的形态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蜕变

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碗只有装载食物的功能,而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人们对碗的形态及外观给予了美化。比如浙江余姚县出土的朱瓷瓜棱碗,形状顾名思义,是像瓜状的梭形,而它的外表,是一层朱红色的涂料,将艺术文化与美食文化相结合,不失为演变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时代不仅带动了生产经济的发展,铁碗的使用也成了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人们对其艺术的追求也不再单调。南北朝外来民族文化的冲击使其艺术形态达到了定向。

而在晚唐五代时期,人们为了追求碗更好的艺术美观效果,大力兴建窑厂,但因为是初期阶段,所以制作的瓷碗工艺水平并不高超。大部分存在色彩脱落、易碎等问题。

两宋时期窑厂的制作水平不同于晚唐,已经到达了成熟阶段,以生产黑釉为主,这种色彩用来制碗等器具,不仅美观,而且不容易脱色,性质比较稳定。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浮梁瓷局,为江西景德镇这个瓷之都奠定了浓厚的历史基础和工业基础,这也是碗文化发展一个空前的转折点。

而到了明清时期,关于碗,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完善达到了巅峰,在西方文化的融入之下,不仅有白瓷,花瓷,青瓷这几种颜色样式,更多的还加入了图案,甚至随着郑和下西洋流传到各国称颂。

所以,一定的历史阶段会孕育出不同的产品,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代表,这一点是碗文化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

碗文化所体现的特殊意义

当一件物品流传至巅峰时期,它往往会衍生出其他特殊的价值,比如对于碗文化来说,在元朝这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除了诞生出了美学意义,还具有了收藏价值。青花瓷碗就是一类较具收藏价值的物品,在瓷坯上装饰纹饰,蒙上一层透明釉,再用淬火淬炼而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而对于发展到巅峰的清朝,形状,色彩,纹饰尤为精彩,尤其是不少宫廷碗具,它们的制造可谓惊人,不少富人将其收藏养鱼或观赏。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的瓷碗流传到国外,它也在国外打响了瓷器的名号,以瓷碗为代表的瓷器用品,随着一次又一次在与国外文化的冲击中体现出它们独特的物质意义和精神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时期,西班牙皇室往往以拥有瓷器在欧洲引以为豪,即使后来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铝制品,人们还是热衷收集中国的瓷器。

一种文明衍生出许多价值是很正常的,但放眼世界,像碗文化对瓷器文化的带动驱动作用也是屈指可数,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骄傲。

碗在实际生活的象征含义

其实和筷子文化一样,碗文化也有一些生活中的说法和含义。比如说过年时候,碗里装的饭不会盛满,吃的话总会剩下一点,这叫年年有余;还有就是如果过年时,有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如果打碎了碗,这个时候一定要念叨岁岁平安,因为碎,念出后即代表这变成了好事。

另外,在浙江温州的一些地区往往流行结婚送碗的习俗,在当地方言,碗通稳,寓意着夫妻二人结婚后幸福生活,稳稳当当。还有就是逐渐消失在城市文化中的寿碗。寿碗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耄耋老人过寿辰用的碗,这种碗有的地方人们习惯用老人的旧碗拿去重新添上一些图案,祝老人长命百岁。

第二种是老人去世后用的摆贡品的碗,这种碗的底部往往刻上寿字或老人的名字,是希望老人在底下能吃好喝好,不用再受生前生老病死的罪。

除此之外,碗文化的象征意义还有很多,我们在使用碗的同时,希望也能心怀敬畏的去对待我们的华夏祖先,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提高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筷子文化,还是碗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虽然体现出的是物质,可它们毕竟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经久不衰,至今被世界一些国家人民广泛使用。

在对待这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饮水思源,感谢我们的祖先,如果没有他们迫于环境压力制造出的碗筷,我们可能现在还用我们的手品尝美食。同时也要将这份文化代代相传下去,走到哪里,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文化因我们辉煌,而我们民族,以我们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碗筷文化发展史不仅是食具,更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