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蒙古帝国横跨亚欧大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富庶的国家,陆上丝路空前地通畅。但随着元帝国的灭亡,陆上丝路严重受阻。到明清时期,由于造船、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地理大发现,海上丝路空前顺畅,许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宗教人士、旅行家和移民等频繁往来,食物原料、餐饮器具、饮食品及制法和饮食习俗等饮食文化交流内容与数量不断扩大。
异域饮食文化传入
第一,伊斯兰教及其饮食习俗大量传入。
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中叶唐朝初年随着大批波斯、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传入中国,到公元14世纪元朝时开始出现兴盛局面。由于蒙古族领导者采取宗教兼容、人民分为四等的*策,来自于中西亚洲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逐渐形成回族,属于色目人,信奉伊斯兰教,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和“南人”,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和回族人口的迅速增加,由此,以回族菜为代表的清真菜有了较大发展。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回族穆斯林忽思慧撰写的一部饮食摘要记载了秃秃麻食、河西肺、河西米汤粥等多种清真菜点,并且以饮食的诸般禁忌开篇,与伊斯兰教强调饮食要清真、讲究严格的饮食禁忌一脉相承,是中国最早集中记载清真美食的著述。
第二,美洲美食原料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从公元15世纪的明朝开始,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许多美洲食物原料和西方饮食文化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船舶的远航传入中国,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促进了川菜、粤菜、上海菜等地方风味流派的最终成熟定型。据考证,仅传入中国的美洲食物原料就有辣椒、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约30个品种。如辣椒,原产于南美洲,在明朝时传入中国,到清朝乾隆年间由湖广移民带入四川,得到大量和巧妙的使用,创造出川菜之*的郫县豆瓣和许多著名菜肴,使川菜产生划时代变革而最终成熟定型。而传教士对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的传播功不可没。如清朝时,美国传教士高丕第的夫人玛莎克劳福德则撰写造洋饭书一书,是由上海基督教出版,传授西餐制作工艺。这些使得当时处于通商口岸的上海菜、广东菜等地方风味流派能够中外交融,独树一帜。
中国饮食文化外传
第一、马可波罗、利玛窦等西方人对中国食物原料、饮食品及制法和食俗、礼仪的外传。
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他随父辈从陆上丝路进入中国经商,旅游、做官,其后护送元朝公主远嫁他乡,并由海上丝路回国写下他所游记的一本书。该书是欧洲人撰写的首部比较详细地描绘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游记,在欧洲很快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品及制作方法、饮食礼仪与习俗,向西方国家传播了中国食品文化。
第二、郑和下西洋和荷兰、英国印度的公司对中国茶和瓷器的外传。
明朝时,郑和自年起的20余年间奉命总领由两百多艘海船、几万多人组成的巨大船队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东非、红海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史书卷中三百四记载:经历三个朝代,奉命七回出遣,所历很多地方,这些地方大概三十余国,“所取得的宝贝,数不胜数,而我国耗费亦不赀”。
其船队每到一国,便宣扬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将装载的大量茶叶、瓷器、丝绸等中国特产进行赏赐或贸易,特别是使中国陶瓷经东非传到欧洲,极大地提高了其知名度和海外需求量。
到16世纪以后,荷兰、英国的印度的工资先后通过海路进行中国茶饮和陶瓷的贸易。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采取订制方式,在中国专门为欧洲人大量订制西式餐具与咖啡具,以满足其需求。
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明确指出:自年我国茶饮第一次直接输入他国后,英国印度的公司长期开展中国茶叶的进口贸易,“英国掌握这一利润丰厚的贸易达年之久”。中国瓷器和茶叶受到西方人普遍喜爱,其优质品更成为他们炫富和时尚、贵重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