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潮州唯一的文状元林大钦在嘉靖时写过一首题为《吾乡》的诗。诗里说:“吾乡风俗自淳古,真道时存畎亩民。衣服不殊天朴在,藩篱剖析话情亲”。据诗中所写,我们知道嘉靖时潮州人民还保持着“淳古”、“天朴”的旧俗,安心于农业生产即。作“畎亩之民”一句话,当时潮州的民俗乡风还是简单纯朴的。
到了万历年间,林熙春便在《宁俭约序》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往先辈父老恒言:吾乡曩时好耕稼而乐樵采,有古先民遗风。迨市廛逐末,四方辐辏,日以雕琢。然正嘉之间,弦诵相闻,绂冕冠盖,为英俊渊薮;时去质未远,即士君子犹不失田野隐居之意,盖数十里内真海滨邹鲁哉!驯至于今,则耕樵化而纷华毕露矣。水陆争奇,第宅错绣,鲜衣丽裳,相望于道。虽誉髦勃发,实繁往昔,而竞文灭质,识者忧焉……”。
潮州的民俗乡风这段话大意是:以往先辈父老常说,我们乡旧时安于农业,乐于采樵,有古代祖先传下米的好风气。到商业大兴,人争利,四方货贩,奔涌而米,风气便一天比一天浮而不实。可是正德、嘉靖年间,到处兴学,社会上层的人多为人俊,社会风气的变化还不是太大,读书人还没有失去隐居田园的理想,我们乡也算得是“海滨邹鲁”了!到了现在,务农采樵之风己为追求享乐之风所替代。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华屋大宅,穿的是鲜丽衣服,这样的人已比比皆是。虽然科举得中的人比旧时多,但是风气从朴质向浮华转化,总令有识者不能不产生忧虑……这段话实在是太重要了!林熙春以潮人说潮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以下这些重要事实正(德)嘉(靖)以前(即16世纪以前)潮州基本上还是农业社会,居民“好耕稼而乐樵采”,生活简朴,“有古先民遗风”。
山珍海味正嘉之间(即16世纪初到16世纪60年代)出现“市廛逐末,四方辐辏(许多人在市场上经商谋利,各地商人纷纷前来),风气开始转变,但还“去质未远”即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到万历间(16世纪70年代到17世纪20年代)风气便“纷华毕露”也。即是竞趋奢靡,这时的一批富人对衣(鲜衣丽裳)、食(水陆争奇)、住(第宅错绣)都刻意营求,追逐享受,真有点日日过狂欢节的光景。比照起前面说的歙县来,两地发生的变化几乎是相同的,只是潮州同时而稍后。林熙春还写过一首《感时诗》,直接谈到了明代后期潮州的饮食:感时诗林熙春瓦陈红荔与青梅,故俗于今岩浪推。法酝必从吴浙至,珍馐每自海洋来。羊金饰服三秦宝,燕玉妆冠万里瑰。焉得棕裙还旧俗,堪羞大袖短头鞋。从诗里可见,明代后期潮州从江浙运来美酒,从海外引进珍馐,饮食水平已大为提高。
饮食水平只有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种社会条件下,随着富人的增多,享受欲的驱动,交际上的需要以及客观上饮食原料的更加丰富,潮入才有可能在原有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加以提高,并广泛吸取外地直至海外的饮食文化,形成最初的一批潮菜美食。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由于“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当时能够享受这种美食的还只限于官吏富商士绅这一阶层,同大众的饮食文化还有不小的距离。林熙春所说的“水陆争奇”、“珍馐每白海洋来”,还只能出现在少数人的餐桌上经过明末的动乱、清代初期海禁与开禁、迁界与复界的折腾,潮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遏。到了雍、乾、嘉、道时期,又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
饮食原料雍正五年重开海禁,从潮州开出的船队北上苏松,直溯津门;南下一直到达雷、琼以至东南亚各地。海船出入的樟林港,方圆不足5里,却拥有店铺上千间,真是商旅云集,热闹非常。那时潮州的繁盛情况我们从《海阳县志》所引*钊《潮居杂诗》也可以见出一个大概。这首诗赞美潮州说:“殷富三吴并,繁华百粤强。高牙镇南澳,大舶出东洋。国赋输盐铁,家赀擅蔗糖。不材愁沃土,朝夕计何长。”也就是说,当时的潮州,其“殷富”与“繁华”完全可以同江浙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相比。社会经济活跃了,发展了,社会风气、人民生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雍正五年任普宁知县兼署潮阳知县的“蓝鼎元在《潮州风俗考》中便描绘说,潮人“好酣歌,新声度曲,灯宵月夜,傅粉嬉游……扦金买笑,视同泥沙……群聚酣饮,昼宵沉涌”,足见当时商人士子生活的一斑。
潮州风俗据有关记载,那时潮州酒馆茶楼风盛,韩江上的六篷船(妓船)饮馔精良,海船出入的樟林港还设有通宵达旦的夜市。消费市场的大范围扩大,肯定为潮菜美食的发展提高起着促进的作用。在大众饮食文化方面,由于潮州社会的一些特点,同样在发生变化。第一是超人重视岁时节序,迎神赛会与庙祀特别繁多。我们试以张华云《岭海岁时记》所列出的来看,就足以使人眼花缭乱。正月初一,岁首。到亲朋家拜年,主人则殷勤接待。初一至初三,称为年假,初四称年假开,传说上天述职众神都回归地上岗位,故家家户户都有到神庙迎神。除夕,贴春联桃符,是晚全家围炉饮酒,燃放爆竹。潮汕民间盛行多神崇拜,这在全国说也是比较突出的,各种各样的祀神活动,蓝鼎元甚至说它“一年且居其半”。
潮州酒馆茶楼从民俗学的观点看,这些活动既有迷信的成分,也有庆祝丰收、调节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的民间游乐成分。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吃,而且往往是以神灵或祖先的名义弄吃搞吃。村与村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无形中还要开展竞赛。这一切都必然会推动烹调技艺的提高和发展。揭阳炮台新寨乡从多年前开始便有人以厨师为业,出现过吴凤鸣、吴凤亮等潮菜高手。此后师徒相传,代代相承,输出潮菜厨师不少。他们不但受聘去各村寨办食事,做主厨,有的甚至还应聘到港、澳和东南亚各地去施展厨艺。类似新寨乡这样的“厨师之乡”的出现,也说明潮菜美食已经在大众中走向普及。
第二是潮人重交际,好客,重乡情、族情、亲情以至一般的“人情”。旧时娶媳妇要办“新人桌”,生男孩要办“丁桌”,新屋落成要办“入内桌乃至做大生日、上学、升官、新仔婿入门、华侨回乡等等,都少不了要请客酬酢,否则便认为没有面子”。因此凡稍有能力者免不了要办这等事,能力不充裕者也要勉力来办这等事。这也推动了潮菜的普及和发展。根据以上的叙述,我们认为到了清代中期,潮州的上层饮食文化与大众饮食文化渐渐靠拢,渐渐趋于精美化,并且形成大致相同的口味和食性,表明作为地方菜系的潮州美食已经最后形成。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