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度历史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毕竟民以食为天,这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中国人在饮食方面向来很是讲究,为吃而吃显然是不符合国人的想法。中国人的粥,吃的是一种文化,但是你了解粥的历史文化吗?它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粥文化吧。
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辅食之一,有着千年的历史,据周书记载:*帝始烹谷为粥,由此可见最早将谷物烹煮成粥的是*帝,这是古代食粥史的起源。在日常生活中,粥在餐桌上出现得比较频繁的应该是早餐时间,用粥搭配鸡蛋、包子、馒头等食物。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中最为繁盛的朝代之一,在吃穿用度方面也是非常讲究的,有时候,一碗小小的粥,也是能反映社会现象的。富贵人家所食用的粥往往是选用精细制作的食材,其中大米的营养成分是非常高的,对人体有着保健作用。而一般的贫困百姓或者是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他们之所以喝粥,是因为粥是成本最低的烹饪食材,少得可怜的大米可以熬出一大锅粥,其中混合着野菜之类的,这便是一家人的粮食了。
我们在看古装或者是近现代的影视剧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府或者是富贵人家搭建粥棚的场景,那就是施粥赈灾,其中由*府组织的就是公粥,当然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上位者施粥赈灾是为了社会安定,安抚受灾群众,之所以选择粥,是因为考虑国家财*压力,煮粥成本低,又能缓解饥饿。
在唐朝的寒食节中,寒食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之一,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粥,例如扬花粥、桃花粥、杏仁粥等。这些粥都是由粳米或者是麦熬成的,十分的黏稠,甚至可以冷凝成为块状,这样的话在古代那种环境下,也是比较好收藏的,能够放置三天。
杏仁粥在唐朝比较的受欢迎,因为只需要将梗米、杏仁、糖熬成粥就好了,而且它不仅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药膳,能够治疗咳嗽,不过既然是药膳,那么在杏仁与粥的比例上也是有要求的,需要把握好量,才能拥有更好的疗效。
唐朝人相信药食同源的说法,相对于中药材,更愿意选择食补,那么这个时候半流食类的粥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药膳是一种传统的饮食,只需要将草药与谷物一起熬制成粥就好了,很多的古籍医书都有关于药膳的记载,因为相对于中药而言,药膳的副作用比较小,还不用遵循医嘱,熬制的过程也比较简单;而且作为一种流食,粥能够进入人体,便于吸收利用、保证营养,还有保健养胃、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以食疗粥在唐朝非常的受欢迎。
唐朝还有一种流行的食疗粥法,那就是葱粥,据《圣济总录》中记载:“主治伤寒后,小便赤涩,脐下急痛”。葱本身就有杀菌开胃、发汗散热的功效,用葱白与谷物熬制成汤品,可以治疗鼻塞、头痛、感冒等症状,甚至还有治疗产后血晕的功效。因为粥是流质食物和半流质食物的综合体,又因为食物融于水,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还有健胃的作用,所以在各个阶层更是受欢迎了。
在唐朝,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信仰,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文化习俗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他们所留下的一些烹饪技巧、生活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圣济总录》《邺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