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却不只是为了吃饭。食物本是充饥的东西,但在中国文化里,食物早就超越了这个意义。可以说,食物承载着很多食物之外的意义。
比如豆浆油条、小葱拌豆腐,西红柿炒鸡蛋等被定义为“平民食品”,很难想象一个富豪请客会请客人吃这些食物。而鱼翅燕窝、珍禽异兽等就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们会觉得油条豆腐脑在高级酒店里显得格格不入,是因为酒店的高级与这些食品的“平民化形成了反差”。食品就是食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含义!食物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人赋予它等级,它就有了等级。
中国的社会思维,对传统有着虔诚的固守。这种固守使得我们不愿意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抗拒变化。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豆浆要用石磨做出来的地道、饺子皮得要手擀、洗碗机不如手洗的干净、甚至是切菜也是手工的更精致!因为这些思维方式,我们总是对祖先留下的制作菜肴的方式推崇,宣扬。而对于现代的机械不愿意尝试本能的拒绝,就像我,每次都和母亲说让她用面包机和面,方便又轻松,但她总是坚信用手和的面才好从不去尝试一下。
中国人对饮食一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独家秘方”,追求“细微差别”的考究,这正是饮食成为艺术的根源,是人们在制作美食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和匠心,更多的是美食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品格。就是在这种文化思维下才有了中餐的丰富多彩。
食物吃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还会变成一种特殊的记忆。你无论去到哪里,走得多远,吃过多少美食,最喜欢的应该只有家乡味儿吧。并非是家乡菜有多么美味,只是它的味道里有我们习惯的人和物而已。家乡菜不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回忆,一种情节。
食物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担任着重要角色。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大年初一的饺子等每个节日必吃的食物。美食携带的记忆一旦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思之后,自然就成了一种文化。
后记:不同地区饮食种类和习惯不同,一年之中最讲究吃的日子无非是春节了,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无法回老家过年了,越发想念那些特色家乡美食,想哪一锅热气腾腾的奶茶。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原地不动,说说你的家乡美食都有哪些?
奶茶果子本文由中式美学生活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