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华饮食文化第1讲食为政首
TUhjnbcbe - 2022/10/26 1:43:00

第1讲:食为*首

1.1吃的层次与阶段

人与人虽有万般差别,但总是要吃饭的。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不同的人群而言,吃饭似乎存在着某些差异。有时候甚至是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有时候是能吃得饱,有时候是追求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悦。吃得饱,是数量问题;吃得好,是质量问题;吃得安全,是无*无害问题。吃得健康,是科学问题。吃得愉悦,是文化问题。

在采集渔猎时代,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是个大问题,“令知避就”或曾让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磨难和惨重的生命代价。农业的起源,让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供给,不必缘此而漂泊流徙。但是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原始的氏族部落内部盛行的是生活资料的平等共享机制。《礼记·礼运》大同篇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说法,并非基于高尚的思想与道德情操,而是任何个体都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前资本主义时代,农业生产供给农业社会,按理说能吃饱不会有太大问题。汉唐盛世也曾出现过“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的过盛场景。但是由于财富占有与分配的不均,很多情况下竟会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两极分化。这是一个千百年的老问题,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大都与此有关。有感于此而形成的悯农观念与均平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人民性的思想与文化。近现代社会,工业与商品要素加入到农业生产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与供给能力,但能否吃得安全与健康,成为大家普遍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饮食文化第1讲食为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