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关于吃,我们从来没
TUhjnbcbe - 2022/10/10 10:30:00

饮食文化

俗话,“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语,《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尚书·洪范》,王者八*,以食为本。无论在古在今,“饮食”被我们中国人视作重中之重的事情,将它置于首位。衣、食、住、行始终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中又以“食”为首要必须。人可以没有住的地方、没有衣服庇体、没有行走的能力,唯独“饮食”不可以没有。一天不吃可以,两天不吃可以,三天不吃绝对不行,不然就是半只脚踏进*门关。近代思想家对饮食的认识用哲学阐述出来,将它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高度,恩格斯直接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饮食是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极端重要性。

饮食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进行的必要活动,所有的历史都或多或少记载着关于“饮食”,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基于饮食生活之上,受其制约和帮助。不能够保证饮食,根本不足以从事具有体力、身体、素质要求的工作。毫不夸张且简短概括地说:饮食是一切历史存在的基本条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融为一体的饮食文化是所有文化的支点。《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饭都吃不饱,哪还顾得上什么礼节荣辱。

而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是农业,农业控制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作为一切饮食的基础条件。农业生产活动为我们的饮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是为人类谋取生存必需食物的生产活动。而中国恰好是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历史,关于农业和饮食是再熟悉不过。套用一句广告词:饮食我们是认真的,专注农耕游牧五千年。东边海滨,南边丘陵,西边高山,北边荒漠草原,正因为地大物博,各种文明、植物和动物的存在催生助力着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人类文明,源于饮食;而华夏真正意义上的饮食出现在远古时期的燧人氏造出第一堆火。

了解一个地区,必须要从饮食着手,饮食活动深刻影响社会上的礼仪、风俗、庆典、战争、婚丧嫁娶等,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紧凑的互动联系,饮食是它们的载体与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不容小觑,太值得我们自己人了解明白了。

强盛似汉唐

汉唐之前先秦时期的饮食就不细说,“钟鸣鼎食”的“鼎食”二字,足以看出当时最豪华最尊贵最好吃的菜是用“大鼎”煮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一锅乱炖”,香菜大蒜葱之类的调味菜没有,辣椒味精盐等更别说了,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将就着吃。因此我们还是从汉唐开始说起,汉唐饮食文化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大重要发展阶段,这时中国王朝正处于蓬勃向上、茁壮成长的时期阶段,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金时期。汉唐是中国最强盛的两大王朝时期,*治、经济、文化、农业、社会和民族关系等等正向好的方面发展。

汉唐长达一千两百多年的漫长时光,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因王朝的兴衰展现出曲折发展的姿态,为后世饮食奠定基础,并产生即位深刻的影响,辣椒葡萄等都是这时候传进中国的。汉唐时期确立以粟、麦、稻等粗粮细粮为主食,蔬菜和肉类为辅食的饮食结构,这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基本饮食模式。这种饮食模式是典型的东方文明特色饮食,以中国为代表,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缅甸等等均是。从先秦开始我们人民的主要粮食就是“五谷”,即黍、稷、菽、麦、稻,其实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以粟(又称禾、谷,俗称小米)为例,西晋书中有12种,百余年后发展至86种。

食物的变化

主食结构发生改变,稻米取代粟的地位,成为中国人的主食,南方的稻米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去。当时有样叫雕胡(即现在的茭白)的食物也是主粮,用来制饼、饭、羹汤,汉唐之后逐渐变为蔬菜。大豆在这时候也从主食演变为辅食,这是老百姓的生活选择,不是统治阶层的直接干涉。中国人食用的肉类主要是“六畜”,马牛羊鸡犬豕(马极少吃),之外还有鱼类。中国是农耕国家,受生产力限制,肉类食用比例甚少,不像我们现在想吃有钱就买,古时候一般普通百姓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统治阶层也不能随便的吃,还制定成法律规章: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周朝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有所好转,不再那么严格限制,猪肉和羊肉开始有钱就能随便买了吃,不过当时的人不太愿意吃猪肉,心里认为猪肉是肮脏污秽的,只有贫苦人家迫不得已才吃。

最后说说蔬菜,现代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其实在古时候是中国人日常食用的蔬菜。中国古代的蔬菜种类极少,汉代记载才不过二十余种,南北朝有三十余种,唐朝是三十五种。这些蔬菜里面葵(又称为冬葵或寒菜),有“百菜之首”之名,是家家户户都在吃的家常菜。《古诗十五从*征》: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食物的制作和制作的食物

说完食物,再来讲讲中国独有的特色烹饪方法。汉唐已经初步确立了炙、脍、羹、脯、菹等主要食材加工方式,蒸、烤、煎、炸、烹、炒等为基本烹制手法。这些加工方式和烹制手法以色香味俱全为目的,还会加上我们现在厨师必须会的刀工和掌握火候。脍炙人口为模板,“脍,会也,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巳,乃会合和之也”,将肉切的很细容易入味会特别好吃;“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肉食放在火上烤着吃。这时候腌菜也有了,用盐、酱、醋等腌制。

食材和制作手法得到发展增多,那么新创的食物也是有的。豆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这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后世一千余年的历史事实证明,豆腐是一项极为伟大的食物,老少皆宜、营养价值高。茶的饮用同样具是在此时得到推广普及的,茶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饮料,爱喝不爱喝、会品不会品,都喜欢买了放在家中会见宾客时使用。周代便发现巴蜀一地有“香茗”,有药用、食用、饮用三种食用方法。茶具、泡茶之水和饮茶手法开始风靡流行、增多讲究起来。酱油发明于东汉,时称“清酱”;豉、醋等调味料也是发明这一时期。

饮食习惯

关于汉唐一日三餐还是一日两餐的问题,到现在还争论不休,我们采取个中规中矩、较为可信的方法:一日三餐或是一日两餐是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穷苦人家为了减少粮食消耗是一日两餐,富足家庭不满足这些,便会一日三餐,让自己一天都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神。一日三餐是早餐、中餐和晚餐,时间和我们现代差不了太多。一日两餐就不同,它充分利用了生活不太富裕的特点进行分配。一日两餐,早上一起床去干活,太阳行至东南方(7点到9点)时就餐,之后再下地干活,称“朝食”,“饔”;干完活下午三点到五点进餐,称“餔食”,“飧”。

下午那么早吃饭饿晚上肯定会是饿的,但是古人夜间没什么活干,早早吃完上床休息,早点吃还能省下照明的灯光。古人讲“食不时不食”,不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就是逾越礼法,但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有主公犒赏允许吃。刘邦欲王关中,项羽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南北朝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胡床桌椅等家具,“围桌而食”的用餐形式产生,因而分餐制至这一时期改为合食制,大家同食一盘菜,不再分开你一盘我一盘,一桌一人的模式在唐朝离去。

总结

饮食简单来说就是吃喝,这谁不会,每个人天生所有的技能。饮食文化原本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要求,经过历史代代选择,择别出好东西,逐渐成为饮食的规矩和要求。中国饮食文化为什么在汉唐时期能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各种东西延续到千年以后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这些种种的关键就在汉唐强盛国力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促进了农耕和游牧饮食融合,促进南北饮食交流,促进了民族的饮食汇聚。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关于吃,我们从来没输给谁。单拿中国八大菜系任何一种出来,都足够PK赢其他国家,让他们啧啧称奇。这不是自大自欺,而是自信。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唐会要》《中国食品科技史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关于吃,我们从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