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婚俗及寿诞宴
TUhjnbcbe - 2022/9/27 7:53:00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婚礼中的一些饮食仪式是预祝新人将来生活丰裕,预祝他们婚姻的美满。黎族举行婚礼宴会的时候,要由新娘用竹勺先吃第一口饭,然后伴娘递给新娘一点菜,她接过后撒在地上,表示将来衣食充裕。而无灾无病也是婚姻美满的重要因素,婚礼中的饮食也有这方面的讲究。云南大小凉山的彝族,妨为迎接男方的接亲人而杀猪杀羊时要留下一个去了皮毛的头,把包括肚脐在内的胸脯肉连同脖子、舌头切成一整块,彝语称“发哈”,专门用一个干净的锅煮制。

彝族婚礼

第二天清早姑娘要出门时,把发哈用筛子装起来挂在门楣上,让她从发哈下面经过,预示着将来姑娘没有灾病,吉祥顺利,子孙满堂,家道兴旺。男方在举行婚礼的当天,也将宰杀的猪羊制作一个发哈,让新娘新郎从发哈下经过,以表示美满幸福,和睦康乐。一些饮食预祝包含了人们对新人的所有寄托和理想。塔吉克族婚礼中,男方前去迎亲时,女方的两个女伴在门口为新郎敬上加酥油的牛奶,新郎饮毕才下马。女方长者在新郎和证婚人肩膀上撒面粉表示祝贺。下午接新娘到男方家,进门之前婆母端出加酥油的牛奶请新娘喝,之后新娘才能下马。

塔吉克族婚礼

我认为饮食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体的需要,而中国许多民族同时还相信,一定的时候吃一定的食物,还能对人体有特别的功效。老人在-定的年龄做寿,接受他人的祝贺,食用他们的礼物,尽享天伦之乐便是其中之一。各地区、各民族习俗不同,经济情况不同,寿礼也有些区别,但大致不外乎供宴席和祭供的物品、寿粮、寿物(衣帽鞋袜等)、寿屏寿匾寿联等祝贺文字、红包等。

做寿的年龄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标准,在不同年龄段上举行的“祝寿”仪式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土家族对未满童限的小孩过生日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则叫“过生日”,只有五十岁以上才能称为“祝寿”。在不同年龄时办寿,仪式有不同的规格,“长尾巴”时全家送贺礼,买用具,杀鸡剁鸡腿吃。“过生日”一般不送礼,家里杀鸡宰鹅,炖猪脚,全家欢聚一餐。六十岁的人祝寿,女儿女婿及亲朋好友,都要送酒肉、挂面、鸡蛋、糖果、团糁、糯米粑粑等。

长寿饭

挂面用作寿面,象征长寿。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为不同年龄的人祝寿时,以食用全羊的不同部位表示。为六十一岁和七十三岁老人祝寿时,每张桌子上有一只整羊。为四十七岁到六十一岁之间的人祝寿,设小型宴会,上羊的胸椎。为四十七岁的长辈过生日时,则用羊的带三根肋带的腰背和胸椎,同时用这只羊的手把肉招待女宾客。为二十五岁以下的人过生日,只用胸骨叉的胸脯和直肠、大肠。为辈分大的十三岁小孩和辈分大的二十五岁妇女过生日时,送整只绵羊。吃整羊时,按年龄大小和尊卑秩序,分而食之。肥软的绵羊尾巴尖献给长辈;肩胛骨给最尊贵的客人,家宴中则是男人独享,不能给妇女;肱骨分给除主宾外的其他客人,中等身份的客人分给股骨;年长的妇女得椎臀部和腰椎,已婚的年轻妇女和姑娘则分享胸骨。

寿面

对于到了一定年纪的老人,为他举行的添寿活动则不仅仅局限于他的生日那一天,而大多是贯穿在他晚年的每一天。壮族不少地方,老人年过五六十时,家中都备有寿米缸。这种缸的腰口小,缸盖压有红纸或红布,平时里面总有几斤米,不能断,表示延年益寿。人们对寿米缸敬致肃穆,把它放在老人的床腿边,或放在神龛里。每年过尝新节时,女儿总是选最好的白米倒人缸中,表示“添寿”。里面的米平时不能动,只能在做寿的时候才掏一点出来煮干饭,敬献给老人,表示女儿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在毛南族社会中如果是家里办不起这种仪式,则由老人自己在赶集的日子到街上的米摊去,向摊主说:“我向你讨要一点米,可以吗?”摊主知道是作为添粮补寿使用的,都不会拒绝,回答:“老人家,随你要。”老人象征性地给卖主一点零碎钱,从米摊中抓一把。这样讨过几十个摊子,得三四斤米,就可以回来,以后每餐就从中抓一点与其他米煮吃。

寿米

当然,在某一个日子为老年人举行的仪式则不仅仅是平日添寿活动的集中表现,还因为这一天是特殊的日子。毛南族的老人如果年过六旬之后体弱多病(民间称“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为他选择吉日举行“扶马”仪式,即“添粮补寿”。家里经济宽裕,则由子女办几桌酒席,请亲戚朋友和师公出席添寿宴。来人每人带来三五斤米,家人把米混合后倒在箩筐里,由师公唱诵《六马歌》和《十二月添粮添禄》等歌。唱诵《十二月添粮添禄》时每唱一月,从箩筐里舀一次“百家米”,一次二三两,共十二次。这些米以后每餐抓一点与其他米混合专门煮给老人吃,直到吃完。

毛南族饮食

小编认为,人到半百,身上的谷*逐渐减少,若不及时补充增加谷*,老人就不能健康长寿,因此要举行“添粮补寿”仪式。举行仪式的时候,亲朋好友及家族各户派一个代表送来几斤糯米,集中倒在堂屋的簸箕上,之后大家围着簸箕而坐,唱着歌分别把糯米舀了倒进老人的口袋中。歌毕,主人家设宴招待众亲。之后,受祝的老人常用亲友送来的“寿米”煮饭吃,以便增加体内的谷*,增加健康的信念。

为老人添寿的活动除了由老人的家庭举办外,广西靖西一带的壮族还流行-种由所有老人分享的添寿饮食。逢年过节,不论谁家杀猪,必须留下猪腰子、梅肉、猪肝、瘦肉,煮“老人寿星汤”,献给本村所有六十一岁以上的老人,以示慰老祈寿,有多少人就煮多少碗。把肉切好,拌上姜、酒,待水煮沸后放人,几分钟后煮熟。这种汤不分姓氏、亲疏,凡是本村的老人都给一碗。谁家杀猪不煮这种汤,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孤立。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婚俗及寿诞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