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魏晋六
TUhjnbcbe - 2022/9/17 20:40:00

中国的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变化不定的时代。从建安开始,战火、饥荒、瘟疫,到处都是。话是这么说但在这期间,曹魏、西晋、北魏的短暂统一,使其经济得到了恢复。经济的复苏使这个时代的人们的饮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胡汉两国的交流让人们的饮食习惯有了一个大融合,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

而位于南边的六朝,如东晋,孙吴,宋,齐,梁,陈,则是这个时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标杆。在这个时代,饮食文化的变化和文学达到了相融合的新高度。

在我国先秦文学中,《诗经》与《楚辞》是两枚璀璨的明珠。《诗经》记录了周族从后代到春秋中期的一个历史过程。其中自然也有关于那个时代的食物主题的记载。《国风》中记载的饮食,多集中于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对统治者、贵族生活的荒淫、奢侈的嘲讽。可见从早期人们就将“民以食为天”贯彻到底了,并且一直都记录在册。

从汉末开始,战争不断,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粮食供给出现了问题,人们的食物也越来越少。人食人的悲剧常有发生,在东汉兴平元年的时候,关中战乱,造成了严重的旱灾,导致粮食歉收。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局动荡不安,但在短暂的战争和稳定的*治环境下,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经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各种各样的“饼”在整个魏晋时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此“饼”就是广义上的各类面食食品及大米产品,可谓是五花八门。《饼赋》所记载的饼的种类有十余个:安乾、起子、馒头、薄壮、汤饼、髓烛、牢丸等。根据《齐民要术》中所说的饼,还有白饼、烧饼、水饼、膏环、髓饼、截饼、馋饼、细环饼、切面粥、粉饼、豚皮饼等。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食品生产已经由温饱转变为精致了。

副食品方面,此时期肉市、蔬菜市场也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的原因,中原北部、西北各民族将畜牧业的生活模式引入中国,从而推动了屠宰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的肉类主要有猪、牛、羊、狗、马、驴、鸡、鸭、鹅等家禽,还有很多猎兔、鹿、獐、野猪、雁、雀、鹌鹑、捕鱼、捞虾等野味。

从饮食的口味上来看,北方的味道是偏咸口的,所以北方人更喜欢牛羊;南方的味道清淡,多为水产食品。这也是因为当时推崇养生之道,讲究的是健康,讲究的是清淡。西魏的时候有个人叫陆*,为人特别孝顺,他的母亲是江南人,喜欢吃鱼肉,但北方鱼虾稀少,很难捕捞到鱼虾给他的母亲吃,有一天后宅中突然冒出一口泉水里面有很多鱼儿,于是就将鱼儿捕捞起来给他的母亲享用。当时人们认为是孝感所致,故称其为孝鱼泉。

为了保存海产品,南方人一般都会将它们做成干鱼,以备不时之需。当然,偶尔也会被切成片状,蘸汤而吃,此为脍鱼片。而北方人对肉食有着特殊的喜好,所以他们的做法就是用特殊的方法来烹饪。所谓的炙肉,就是将一块处理好的肉,放在火上面炭烤。这种方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游牧民族南下后,才渐渐进入中原,并渐渐流行起来。同样地,人们也会将其做成肉干,或者说肉脯。肉脯的历史悠久,从先秦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越来越流行。

在这个期间,除了肉食,蔬菜也开始大规模地商品化。在魏晋南北朝,蔬菜栽培十分盛行,根据社科朱大渭等人编写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的记载,“那时人们常吃的蔬菜有茄子,葵菜,韭菜,蔓菁,冬瓜,瓠,蘑菇,芥菜,芸苔”

魏晋时期,果树的种植范围也是相当地广泛,在宫苑,城市,园林,寺院和住宅中,都有大量的果树栽培。孝武帝司马曜在建造新的宫殿时,就让人在宫城内外都种上了桔子树,宫里面还培育了石榴树。

根据《异物志》《齐民要术》《艺文类聚》等文献记载,该时期的水果种类约有40种。瓜、杏、桃、李、樱桃、枣、葡萄、梅子、梨、栗、榛、柰、林芝(黑檎)、甘草、柿子、木瓜、沙棠、安石榴、茱萸、枇杷、甘蔗、橘、柚、杨梅、椰子、橄榄、槟榔、龙眼、荔枝、椹、芭蕉、燕麦、白果、益智、枳、枳、杜梨、芋等。这些果实中有很多都是在汉胡混杂时期由外国输入的。由于南方和北方的气候条件不同,适宜生产的水果品种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区域出产的果实也往往会有不同的品质。

新品种的出现,不但使人们的品味更加丰富,而且也为这个时代的文学注入了一股新的风气。在这个时代,关于水果的诗词不断涌现,诗人们对此也是喜闻乐见。很多的诗人都写过歌咏水果的诗词,比如周祇的《枇杷赋》,陆琼的《栗赋》,张正见的《衰桃赋》,张缵的《瓜赋》等等。

但是,这一时期的咏物诗多为直接描写对象,而缺乏真实情感的表达。罗宗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指出,这类咏物诗赋最初的出现,与当时的皇家引导使诗词转向装饰性、休闲性的方向有关。所以这一类型的诗歌,与诗歌的抒情特点是不一致的。

中国人有用调料开胃的传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调料更是涌现出更多的新品。《齐名要术》中有一段就记载了人们经常用蔗糖来做“石蜜”:又煎而曝之,即凝,如冰,破如砖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也。

另外,由于南方人喜欢吃甜,所以他们经常用蜂蜜做甜点,最有名的甜点叫做逐夷,《南史》中说,宋明帝非常爱吃这种甜品,一次就能吃好几碗。当然,酱汁也是古代调味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记载,包括了用不同的肉食、草木等食材来制作的详细方法。

豆豉,尤其风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豆豉是一种咸味的调味料,它被用来处理菜肴,以提高其风味。

除此之外,作为调料的醋也是必需的。在此期间,醋的制造技术发展很快,《齐民要术》也记载了醋的二十三种做法。其中的两个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掌握了固体发酵制作酒曲的技术,并学习了如何用不同的谷类来制作酒曲。

魏晋南北朝期间,门阀地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而在东晋士族的影响下,更是形成了一种与皇权并驾齐驱的力量。他们富有的财力保障了他们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他们不但品鉴了大量的食物,还参加了当时的各种大型饮食活动。

在饮食上,他们既追求完美,又追求奢华。士族的奢华生活,让他们对食物的追求,并不是单纯地“吃”,而是一种鉴赏、论辨和识味。尝一口,就知道是用来做饭的木柴是“劳薪”,吃盐可以分辨老盐还是新盐,吃鹅能知道毛色,吃鸡能知道它的生活习惯,这一现象在魏晋时期不断出现。

在魏晋南北朝,人们对饮食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股风尚,关于烹调经验的各种食谱也层出不穷,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时代。这一时期的食谱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种食谱、方子等都是以记载饮食原料、食品加工、烹饪技艺为主。

贾思勰《齐民要术》对此时期的饮食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对食品原料、加工工艺、烹调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同时也反映了*河中下游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堪称南北朝饮食研究的一部佳作。

秋高气爽,除了饮酒赏菊之外,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吃蟹”。但“吃蟹”由纯粹地食用到高雅的文化转向,则是在魏晋时期。魏晋在大背景下,展现出了、“自我”和“真我”。他们把各自的情感自由地表现在生命中,任由其随心所欲的个性成为了时代的一个缩影。

在吃螃蟹的时候,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螃蟹,蔡司徒蔡漠就是因为对螃蟹并不熟悉,所以把蟛蜞当成螃蟹而被人耻笑。《尔雅·释鱼》里早就说过,蟛蜞也是八条腿,两只钳子,形似螃蟹,体型比螃蟹要小,而且有*,不能吃。但蔡谟不知道,因此在服用之后,便呕吐腹泻,差点丧命。他跟谢尚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谢尚就笑他是个智力残疾的人。

酒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饮品,竹林七贤更是将这种风气推到了顶峰。这是因为两晋都是士族掌控的,社会、*治生活错综复杂,大批文人沦为了*治的受害者,纵情饮酒是文人自我麻痹、躲避*治迫害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与虚伪的名教对抗、自鸣得意的工具。他们可以借着酒意,从现实低迷的生活中走到自由的想象世界。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酒有很多,比如秦州的春酒,比如鸡鸣酒,比如米酒,比如米酒,比如桑葚酒。值得一提的是,葡萄酒依然是一种珍贵的葡萄酒,中原虽然以葡萄为主要原料,但并没有酿造葡萄酒。在此期间,饮茶的风俗逐步从南方到北方逐步普及。

中国是一个饮食之乡,在漫长的岁月里,饮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周汉早期的礼仪文化也源自食物。而且,在文学世界里,也有着深厚的食粮文化。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最混乱、最无助的一个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由开放、极具艺术气息的时代。六朝时期的饮食文化风尚与当时文人雅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文心”为先决条件,人们对“吃”的探究也开始走向“美学”之路,文化与美食的内涵都被丰富了。

参考文献: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秋凤《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

百度《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魏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