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饮食思想与哲理
TUhjnbcbe - 2022/9/6 9:02:00

本文乃作者火火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饮食思想与哲理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各家饮食之论,角度各一,阴阳家和医家讲阴阳平衡、四气五味;法家讲饮食去豪奢,崇节俭;墨子讲饮食“节用”、“非乐”;儒家讲饮食要精、细;道家讲饮食要体现朴素和自然,并合于养生;杂家讲通过烹饪调和以求“至味”;佛教讲饮食尚素,戒杀生,行素食等等,对于中国人在饮食烹饪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其影响不能低估。先哲的饮食思想与哲理,集中反映在五个方面:饮食与自然、饮食与社会、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烹调、饮食与艺术。

孔子画像

饮食与自然

先哲从各自的角度深悟饮食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如此,他们还立言达义,主要观点有:“医食相通”、“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见《*帝内经》),“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见《孟子》),“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宋人苏易简语),“饮食四方异宜”(宋人欧阳修语),等等。

《*帝内经》“医食相通”

许多古籍都论述了这个思想,这一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烹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医学就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不仅是教民稼穑以获食源的谷神,而且还是医药的发明者。

孟子画像

在神话中,人们还想象出一些能够吃的东西具备某种药性,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医食相通”,《山海经》对此就多有记载。中国的“医食同源”思想,是中国饮食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独特的饮食传统与制度的生成,与“医食相通”的观念就有直接关系。

药膳

医家治病常用食方,烹饪师烧菜配料也是根据原料的功能来的,这与许多原料自身具有药用价值的规律有很大关系,如韭菜具有壮阳之效,番茄具有醒胃之功。管理饮食的机构统称膳夫,其下又设有庖人、内饔、外饔等机构,再下又设有亨人等职,还设有才智很高的称为“胥”的什长和供胥使役的一大批“徒”。

韭菜

而管理治疗疾病的官称为医师,下设食医、疾医、疡医等,其中的食医所做的就像现在的营养师调配各类原料的营养一样,但他与营养师不同的是,食医不仅注重食物的营养,而且还得根据食物的药性、不同的季节给周天子搭配不同的食物。战国时期,全国阐述中医理论的《*帝内经》的出现,使医食相通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了,其中提到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把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与医食相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好诠释。

《*帝内经》

欧阳修“饮食四方异宜”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笔记《归田录·卷二》中说:“饮食四方异宜,而名号亦随时俗言语不同。”这句话道出了饮食文化与环境习俗的密切关系。从先秦开始,这种差异就已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早就提出:民间食风“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

从历史发展看,一个地区居民的饮食,首先是由物产决定的。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

欧阳修画像

这表明,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审美意识是受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制约的。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病而人早夭。”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记载“同一菜也,而口味各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嗜清淡……清奇浓淡,各有妙处。”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和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食品,都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都有差异。这恰恰是中国各地烹饪文化形成鲜明的地方个性的重要诱因。

参考资料《*帝内经》

《履园丛话》

《山海经》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饮食思想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