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考拉妈妈,甘肃兰州人,现居美国纽约,是一名工程师。
在出生时,我因缺氧差点成为智障,但爸妈没有放弃我。年,我准备到美国留学,并同时拿到了两所大学的offer。为拿奖学金,我担任了助教,期间最大感受是时间不够用。但收获也是很大的,不仅每年省下了40万元,毕业后还成为了公司极少数的女性工程师之一。
在国外十几年,我日益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并不断积攒着经验和资源,期待有一天能像很多大牛人们一样,回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年龄增长,人要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
出生时,我因缺氧窒息了很长时间,打了强心针后才抢救过来。小学三年级前,我学东西总是比别人慢半拍,经常被老师留下来单独辅导吃小灶。但妈妈很会鼓励我,一点点进步都会夸奖我。后来,我的成绩慢慢提高到了全班前10名。我很感激妈妈,是她让我变得自信,学会了坚持。
妈妈对我的影响最大,她很要强,从小教育我要自立进取,鼓励我去看外面的世界。我看了很多外国书籍和电影,比如:《野心的呼唤》、《星球大战》、《低俗小说》等等,感受到了自由狂野、天马行空和黑色幽默。接触多了,我不免心生好奇,忍不住想到国外看看。
(我和妈妈,左边的是妈妈)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但长大后发现外交官要求太高了,自己差得太远,就学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到了大三,我想:“反正要继续读书,不如换个地方读,得到个不一样的体验。”爸妈也很开明,非常支持我。于是,我利用假期到北京参加了英语GRE考试的培训。
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准备出国留学,追求梦想的同行者。受他们感染,我跟打了鸡血一样,不再是起床困难户,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习口语,6点准时等在图书馆门口,大家甚至等不及卷闸门缓缓升起,直接从下面缝隙钻进去抢座位。
当时,我共申请了六所美国大学。在年,很幸运我拿到了两所大学的Offer,为了减轻留学的经济压力,就选了有奖学金的那所大学。而留学的日子成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为了梦想和远方,不遗余力,是我记忆中的青春该有的样子。
(在读书时期,图书馆是常去的地方)
第一年我拿到的奖学金是教学助理奖学金(TA),可以免收学费和杂费等,折合人民币就是30多万。每个月还有1万人民币左右的生活费作为助教的工资,一年可以节省40多万。
我做的是美国本科生的化学课助教,一周两堂课,一堂三四个小时,而且平时还需要备课、批改作业、监考等等。除此之外,我还得专注自己的学科,当时一共修了39个学分。那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经常很晚才能回宿舍,做一大锅饭能吃上好几天。
尤其在刚开始留学两个月,自己还没适应过来的时候,就赶鸭子上架开始给当地的本科生上课。我站在讲台上,学生们刚开始的眼神充满了不信任,可能觉得一个跟他们年纪差不多的女孩,能教好吗?但是很快就获取了他们的信任。也是借这个机会,在很短时间里,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实验课后和同学们合影)
大概一年半后,我拿到了研究助理奖学金(RA),帮导师做项目,除了同样免除学费和杂费,每个月还有块钱的收入。那段时间,我浮躁的心开始慢慢沉淀下来,一心求学搞科研,对学术问题也越来越严谨。同时在生活上,我越来越独立,洗衣、做饭、修家电都不在话下,还攒钱买了一辆二手车。
期间,我还经常挤时间旁听其他课程,有一次,我举手发言,在几百名美国学生面前谈论对中美流行音乐的见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自己也很兴奋。不管走到哪里,都想挑战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这也是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的自信。
生活中,因风俗文化的不同,还经常发生一些趣事,给紧张的日子带来很多快乐。有一次,我在多人的大教室里旁听一门课,突然有个男生打了个特别响的喷嚏,这时正在讲课的教授突然停下来,说了一句:Blessyou(上帝保佑你),然后大家哄堂大笑。
(幸福取决于你想要的是什么)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当地习俗。在你打喷嚏的时候,如果周围有美国人,他们大多会在第一时间送上一个保佑。一种说法是:他们认为打喷嚏的时候灵*会出窍;另一种说法是:古罗马时期发生过鼠疫,其症状之一就是打喷嚏,所以他们祈祷上帝保佑你,千万不要挂掉。
再比如,有些金色头发的妹子,喜欢把头发染成红色的,因为在他们文化里面,红色头发代表智慧。在美国,女生剪发一般至少50美元,如果再加上染发那就是一两百美元,但当地理发师、发型师的技术远不如国内的,所以很多女生都在家自己染发。
在留学时,我最盼望的就是回家过年,导师也很照顾我,允许我把假期攒一攒,一并用来回国过年。包括工作后,其他人都希望在签证时能一次通过,但我每次都希望被Check(一个额外的审核的过程),因为这样可以多两三周的时间陪家人。每次回国,我会一直在家待到爸妈感到烦为止。
(做研究助理时在实验室工作)
相比于我们上一辈,其实现在出国的门槛儿越来越低了,有些人出国就是为了镀金,刷个文凭就回去。但校园生活不是真正的美国,只能接触到美国一个很小的侧面,对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很有局限。因此国内职场对留学生的认可度也在逐年降低。
在我看来,只有拿到了美国本土公司的offer,才能证明人家真正认可了你的教育背景和能力。真正工作过几年,才能体验到完整的美国。在当地职场洗礼过一番,才能切身体会到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差异。
很多优秀的前辈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沈南鹏、李彦宏等都在这里呆过很长时间,有了足够的积累,遇到了合适的机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回国创造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当然我远远比不上这些大牛人们,但是我想在这多做一些积累,为未来做更好的准备。
(趁着工作出差的机会,感受一下其他城市的生活)
毕业后,我选择留在美国做工程师,其中干的最长的是应用工程师,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份工作。它是一项把科研和人际交往相结合的工作,既没有做科研那么枯燥,也没有单纯跟客户打交道那样耗神。
同事们大都来自世界各地,大家聚在一起可以聊各自的文化和好玩的事情,感觉特别长知识。同时,公司在出差经费预算上特别充足,所以大家也乐在其中。
在美国,学工科的女性比较少,再加上工作性质原因,我成为了公司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之一。家里人甚至还担心我会被公司人欺负,其实同事们还是非常绅士的,对我也很友好,有些同事成了我无话不谈的好友,有些人还邀请我去家里参加家庭聚会。即使在我换工作后,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但工作中,公司从不怜香惜玉,女人当成男人用,要求很严格,如果设备出现了问题,会被严肃追责,所以我从不敢马虎大意。比如进入无尘室,都要配备口罩、护目镜以及防尘服,可有时候机器会出问题,导致我鼻子里、耳朵里、头上全是钛合金材料,我常开玩笑说,这可能是我思维常常跳跃、断片儿的原因。
(和公司部门同事聚餐的照片)
总的来说,我做工程师期间,虽然会有很多的责任和压力,但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构想,通过与客户交流发布出去,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反而成了我职业生涯中一份不可或缺的经历,成长了很多。
职场上有一个很意思的现象:印度留学生在美国的比例非常高,仅次于中国。他们学习也非常刻苦,很多时候只有他们能与中国学生PK。但工作之后,他们很多人都进入了公司的高层,成为CEO、CFO,混得如鱼得水,而且这很普遍。
后来,一个印度的朋友说,印度学校都采用英语教学,一些贵族学校,甚至采用全英文教学。虽然他们英语的口音比较差,但语言习惯和思维更接近于美国人。所以说,他们在跟美国人交流时,能够迅速表达出他们的意思。
我觉得,在面对文化差异时,需要兼容并蓄,但更要保留初心和内心的坚守。现在很多美国的华人在各行各业都获得了不错的成就,进入了当地的高精尖行业,比如金融、法律、医学、科研等等,华人群体强大的背后是有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我和我老公)
我和老公是在大三准备出国考试的培训班认识的。当时,我们一起参加了出国考试,相互鼓励着通过了考试,但那时没考虑过恋爱,直到出国后第二年,我们才正式确定了关系。
来美国后,我们学校分跨两个州,隔几个周才能见一面,而且需要转大巴、火车、和地铁。工作后隔得更远,我在美国密歇根,他在纽约华尔街,见一次面得坐飞机。毫不夸张地讲,把所有的车票摞起来能有字典那么厚。不能见面的日子,我们只能打电话,每月通话时间高达几百分钟。在谈了五年异地恋后,我们才最终结婚生活在一起,工作也换到了较近的地方。
关于婚姻方面,美国家长是很少干预的,基本没有催婚现象,也不会显得焦急,认为婚姻应由子女自己做主。有一次,同事跟我讲,他要给朋友庆祝40岁生日,与他朋友相恋7年的女友也一起参加。我当时比较吃惊,问到:“40岁了,相恋了7年,还没结婚?”同事很诧异地看着我:“这很晚吗?”
(在美国过年的时候,我们家的年夜饭)
虽然他们普遍结婚晚,但一旦步入婚姻后,大多数人的家庭观念还是很重的。而且,当地人习惯第一眼就看对方手上有没有结婚戒指,来判断这人是否结婚。在这边大街上,会经常看到老年夫妇手牵着手一起散步,然后在公园的长椅上相互依偎着看日落,非常恩爱,很让人羡慕。
在一切都稳定后,我们又有了两个孩子。我是比较偏事业型的女性,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做全职妈妈。但因为珍视和宝宝们三岁前的亲子时光,加之在国外身边亲人少,如果老人不能过来帮忙,就得随时准备自己带孩子,所以选择在家待几年。
我白天看娃,只能利用娃睡觉或晚上碎片化的时间,做点兼职或发展一些自己的爱好。而这些仅有的闲暇时间也都得益于两边父母的无私奉献,我们心里很感激他们,有老人在身边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这是婆婆和我们的合照)
美国的育儿理念比较偏向让孩子独立成长,这是我和老公比较赞同的。大宝在三四岁前,我只教他学汉语、写汉字,让中文成为他的第一语言,希望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血脉,也希望他以后能像我们一样读金庸、看古龙。以后可能接触的西方文化会更多,希望他能中西融会贯通。
有人说,经历得越多,心境就越能淡定自然;看到得越多,内心越能知道需要什么。全职在家带孩子的几年,我也有了难得的安逸时间感受生活,也看到了越来越真实的美国。
记得,我刚生完孩子的时候,医生就问我:“你要不要喝点冰水,或用冰块敷敷伤口?”我当时就愣了,心想:“不是还得坐月子吗?”美国人是不坐月子的,这与饮食结构有关,他们经常吃一些高卡路里、高脂肪、高蛋白质的东西,体格很强壮。而且他们从小重视体育锻炼,学校也很重视,很多人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跑步。再者,她们的文化里没有坐月子这个习俗。
(和朋友一起讨论一些孕产问题)
在美国买菜没有国内方便,小区周边没有菜市场或者小卖部,只能开车到大型超市,菜价大都在20块钱人民币一斤左右,而且一般不卖动物内脏。所以,我平时喜欢到华人的中国城买菜,品种基本和国内一样,这里放眼望去基本都是中国人,商场广告全是汉语,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小吃。
美国贫富分化严重,一个城市里好区和烂区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两个国家都大。比如纽约,这里看似灯火辉煌,但有很多街区不太安全,在当地有一个词叫“保命钱”,意思是在出门时,身上要带10美金左右的零钱,在真正有危难时,不至于把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有一次,我同学晚上11点下自习回家,刚出地铁口就被人截住,抢走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所以说,晚上出门时,还是要相当注意安全的。
(做助教时跟同学们的合影)
同时,这边从事服务业的人比较少,加之他们在服务时都会跟顾客寒暄,用一种很休闲的状态来做事情,虽然很开心,但效率却出奇的慢。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墓地旁的别墅价格竟比一般地方的还要贵,而住在这里的人一般是喜欢安静的、无神论者或有信仰的人。
做全职妈妈虽然非常陶醉于孩子的天真、可爱,但也会因为繁琐的家务、重复性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很多压力。加上放弃了原本晋升的机会,以及面临几年的职场断带可能对未来职位的影响,这些都会导致在心态上有一定的落差。
现在回想,上班其实挺轻松有趣的,有来自新项目的挑战和刺激,有完成一个项目带来的成就感,有一年里半年都在出差顺便旅游,有同事之间的插科打诨,有下班后的聚餐和社交,还有发工资的喜悦。
毕竟有得必有失,好在之前也积攒了一些经验和人脉,马上我的两个宝宝就都可以去托儿所了,我也就可以重回职场了。
(我和我的两个宝宝)
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这些年经历了很多挑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美国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迁移过很多地方,换了很多州,相伴着欣喜,也少不了遗憾。从第一次见面“很高兴认识你”到告别时“我会想你的”,真希望有一种方法能让熟识感凝固,让友谊日久弥新。
久而久之,当追忆承载岁月的片刻,常令人百感交集,好似南柯一梦。但人生的旅途就是这样,总有人会先到站,先下车,无论是过客还是要好的朋友,离别的时刻难免伤感,但愿我们能在未来的某一站再次相遇。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一样,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层次,随着时间和条件而不断变化。换句话说,幸福取决于你想要的是什么,以及你能不能达到这个追求。
(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小时候,给一块糖,我是幸福的;长大一点,得到别人的认可,考试得双百,我是幸福的;上班后,能独当一面,被外派到德国卢森堡,并自驾四小时到巴黎看到埃菲尔铁塔,我是幸福的;有孩子后,被两个人赛着叫妈妈,我是幸福的;现在,看到父母健康,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我是幸福的。
总的来说,随着年纪的增长,人要承担越来越多的担子和责任,所在意的东西也就从对自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