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杜塞尔多夫中国节。杨舒雯摄
孙帅作
在想了解中国的外国民众越来越多的今天,中国留学生群体作为连接中外的桥梁,在生活学习的点滴之中尽己之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课堂之外亦有文化交流
于璐嘉
杨舒雯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做的大餐。
到德国多特蒙德的第一年,杨舒雯经历了很多新鲜事。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也走访了很多欧洲小镇。
杨舒雯在多特蒙德工业大学读硕士,这是她在德国读书的第一学期,主要集中学习德语。由于语言障碍,又是初来乍到新的国家,杨舒雯很少有机会和当地人接触,却反倒在语言班中认识了不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一起学习德语的朋友。“经常有机会和泰国同学一起练习德语,和韩国同学一起学做饭……”杨舒雯说,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语言班中,大家反倒能敞开心扉,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相处起来既新鲜又愉快。
“外国朋友常会很好奇地问我有关中国的情况。”杨舒雯说,有一次在学校图书馆遇到了一位德国人,让她惊喜的是对方也学过简单的中文,两个人由此认识。由于认识这位朋友的时间正临近中国春节,他们的话题便从中国春节文化开始。“外国人对中国的十二生肖很感兴趣,我们还就这个问题探讨了很长时间。能为外国朋友讲讲自己熟悉的文化知识觉得很有意思。”
除了语言班上的同学,周末闲暇之时杨舒雯也会邀请好友一起到家里做饭聚餐。朋友们会大展厨艺,一边展示一边不忘介绍菜肴的做法。一学期下来,杨舒雯不仅学会了烹饪韩国料理、制作印度咖喱、烘焙法式甜点,还将中国餐介绍给了朋友们。慢慢地,大家聚会的餐桌上会出现中餐、韩餐、泰餐、法式甜品等风味各异的菜肴。有时,朋友们还会一起外出聚餐,中餐馆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中国菜品俘获了很多外国朋友的胃,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同学向我请教中餐做法。”杨舒雯激动地说。
多特蒙德总是阴雨连绵,鲜有晴天,再加上学业压力繁重,很难找到举办派对放松休闲的时机。年春节时,学校老师组织大家举行派对,邀请中外学生一起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派对上,中国学生用德语向台下的观众介绍春节习俗,还带了中国小吃与大家分享,也教外国朋友学写中文名字。“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春节习俗感兴趣,还对中国人春节假期的娱乐方式很好奇。举办聚会本是忙里偷闲,但通过这样的小聚,同学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杨舒雯说。
中外学生一起包饺子。刘晨摄
饮食文化搭起友谊之桥
于涵
刘晨正在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就读,在春节时,她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包饺子吃。一边包饺子,一边和同学们一起谈论中国庆祝新年的方式,交流中,刘晨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也向同学介绍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吃饺子、放鞭炮、发红包等。
“同学们觉得中国庆祝新年的方式很丰富,通过我的讲述,他们也了解了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说中华文化有着如此丰富的底蕴。”刘晨说。
“在尝试中餐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趣事。”刘晨说,“听说我们准备包韭菜鸡蛋虾仁馅饺子,同学们就对这种食物搭配有了浓厚兴趣。终于等到煮好的饺子出锅,同学们在不断尝试用筷子夹饺子的过程中败下阵来,只能重新拿起刀叉,把饺子切开再一点一点送进嘴里。”
除了饺子,其他中国美食也让同学们大饱口福。“有一个来自沙特的同学,特别喜欢吃热干面。他的愿望是酣畅淋漓地吃一碗热干面,但苦于餐具限制,用刀叉吃并不能吃出那种他想要的感觉。终于有一天,他开始尝试用筷子吃面,结果一碗面吃了半小时!不过他还是为自己的尝试感到开心。”刘晨说。
“在国外,有些人不太理解中国人对春节的感受。”对于中外文化的不同,刘晨说,“虽然我们学校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但是学校并没有春节假期,感觉有些遗憾。希望将来学校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在中国春节期间也能安排一天假期。”
闫冠宇(左)读高中时参加中国文化节。
友善沟通跨越文化隔阂
*蓓蕾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闫冠宇对“地球村”这一概念有了切实理解。“我们学校举行了‘年第三十二届加拿大中国学生己亥年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有很多中国传统节目,不少外国学生喜欢中国的相声与小品。”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闫冠宇说。
在加拿大,能看到中国艺术家表演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年初,多伦多举办了中国广播民乐团新春音乐会,二胡、琵琶、古筝、大鼓这些中国乐器让闫冠宇感受到中国文化正在向世界展示它独有的魅力。
作为一名留学生,闫冠宇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了师友。年春节时,闫冠宇与韩国、日本的同学在一起包饺子,为他们讲中国福字倒贴的缘由、年兽的故事、压岁钱的由来;在歌唱比赛决赛时,闫冠宇为大家唱了一首《难忘今宵》。“我想把中国过年的气氛带进多伦多,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人感受中国春节的那种团圆和欢乐的氛围,对中国的文化有更深的理解。”闫冠宇说。
在闫冠宇看来,即使来自不同的国家,友善真诚的交流也能跨越文化隔阂。“我高中就出国读书,印象最深的是我读高一时,有一天买了饺子皮和肉馅,准备与寄宿家庭的主人一起包饺子。但因为在国内时没学会包饺子,只能现场通过视频电话请教外婆。外婆用中文对寄宿家庭的各个成员问好,寄宿家庭的主人用英语向外婆问好。虽然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是脸上的笑容和肢体语言传达出了共同的情感,外婆和寄宿家庭的主人都感受到了善意与祝福。我觉得,这就是友善沟通的力量。”闫冠宇说。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张盈珊摄
为增进了解尽微薄之力
于璐嘉
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交换生,张盈珊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交换1学期。在她看来,海外学子身在异国他乡,既可以体验当地文化,也可以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老师、同学及当地朋友,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哥伦比亚大学所在的纽约是一个多元文化城市。“哥伦比亚大学有不少中国学生,当地人对中国学生颇为友好。”在张盈珊看来,之所以有如此友好的交流氛围,一方面是当地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是中国学生积极与当地民众沟通交流。
张盈珊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她热爱摄影,平时会通过镜头记录学校和街区的美。“这里有很多有艺术感的地方,比如富有艺术美的雕塑。”张盈珊告诉笔者,通过摄影,她不仅更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文化,也借分享作品结识了新的朋友。
虽然同学们来自不同国家,文化不同,但相关学生社团会组织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尽快融入新环境。张盈珊观察到,各种文化的碰撞让大家相处更为融洽。“来美国之前,我便给舍友准备了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小礼物。虽然个人力量微薄,但也希望能为世界了解中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张盈珊说。
张盈珊表示,对海外学子来说,文化沟通并非是求学的首要目的,但海外学子代表的是中国学生的形象,在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师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借此优势可以发挥好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徐霖(后排右四)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到家里聚会。
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刘奇
徐霖就读于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和她同屋居住的是3个中国留学生。每逢中国春节或其他中国传统节日,她们会邀请来自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韩国等国家的学生到家里聚会。
每逢聚会,徐霖和几名中国留学生都会做几道家乡菜。“我们做过四川菜、湖南菜、潮汕菜等,对中国的菜品,不少外国同学喜欢吃。”徐霖说。
徐霖认为,聚会是介绍中国文化的好时机。“比如春节时,我告诉外国同学春节习俗,告诉他们春节送红包是为了表达祝福,烘托节日的喜庆。他们反过来问我,既然是为了表达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