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展览活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八
TUhjnbcbe - 2022/5/28 13:18:00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展览活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八)

“清河食官”铜染器

汉(公元前-年)

据史籍记载,两位偶然相遇的齐国武士因饮酒无肉,于是相约彼此割对方身上的肉“具染”而食,至死而止。这里的“染”指的是豉,酱类的调味品。此器具相当于汉代的小火锅。汉代人习食较烫的调料,所以需用此器具不断地给调料加温。

中国人吃火锅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资料表明火锅的出现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火锅器皿及涮锅食法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三足锡火锅

清(年-年)

此为满族传统的火锅,器中间的圆柱内用来盛放炭火,周边放水。炭火加热后,在开水中将肉片边涮边吃。这种器皿及涮锅子食法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炒”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很多词汇中都包含“炒”字,如“解雇”被称为“炒鱿鱼”,又如“炒股票”“炒基金”“炒房”等,通过买卖的翻动达到资产增值,用炒菜作比喻,非常形象生动。

双耳带盖炊具组合

清(-年)

此为科举考场考生所用的便携炊具,包含蒸锅、炒锅、茶炉等,造型小巧,设计精妙。炒是中国乃至世界烹饪史上的大事,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一例炒菜是南北朝时期的炒鸡蛋。

中国古代的调味品

饮食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味的探索历程。中国古代的调味品大致可分为自然生成和人工酿制两类,前者主要有盐、蜜等,后者主要包括醋、酱、豉等。根据味型不同,又可将调味品划分为酸、苦、辛、咸、甘等五味。烹饪中的五味调和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原则。

点心

唐(-年)

年*吐鲁番可斯塔那唐墓出土

隋唐时期,主食中麦类异*突起,成为北方主粮之首。这一时期,迎来了面食的新时代。发达的交通和开放的*策,使域外的面食品种及制作方法不断涌入,胡饼等“胡风面点”备受人们的青睐。

铜漏勺

宋(-年)

漏勺是制作烹排类主食如馓子等的必备厨具。

在食物烹饪上,宋代要比唐代精细得多。宋代的饼类食品普追要比唐代小巧得多,各种精巧的节日面点,如端午巧粽、七为巧果、重阳花糕,其风格更是与唐代豪迈粗犷的食风迥异。

擀面杖

清-年)

擀面杖是用来压制面饼的工具,多为木制,用其捻压面饼,直至压薄成型。

青釉印花糕点模

元(-年)

各类精致的糕点模具给主食制作增添了特殊的美学气质,承载了千百年来古代中国人对饮食美学的追求。

带屉盖的陶灶

元(-年)

考古资料表明元代的灶多附有笼屉。笼屉又称“蒸笼”,是制作面点的重要器具,其一般由竹、苇等编制而成,有大小不同规格,下用锅,中分节,顶有盖。

月饼模子

清(-年)

月饼原为祭月贡品,是中秋节的最佳节物。宋代时,月饼已是市肆经营的点心品种。明代时,月饼作为中秋节令象征性食品的意义更加突出。到了清代,民间承袭了古代拜月、赏月、合家吃月饼与瓜果的习俗。

饽饽模子

清(-年)

“饽饽”是北方一种对面制食品的合称。饽脖模子是清代常见之物,是点心铺、蒸锅铺的必备器具,由此衍生出“模子作”一行。讲究的模子不仅花样美观,而且深浅大小极费斟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展览活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