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活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三)
茶韵酒香
我国饮酒和饮茶的历史悠久,酒和茶作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两朵璀璨奇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古人的饮食生活更具艺术化色彩。酒使人沉醉,而茶使人清醒,所谓“酒如豪士,茶如隐逸”,新茶陈酒可以给饮者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文人墨客书写的关于酒和茶的诗文词曲,也共同构成了博大宏富的中华酒文化和中华茶文化。
天之美禄
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中国人工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自夏之后,至于唐宋,皆是以果、蒸煮,加曲发酵。压榨成酒。元代出现了蒸馏酒。而后逐步普及。中华酒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高超的酿造技艺。还有琳琅满目的精美酒具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酒礼酒俗。
单耳黑陶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前年)
年山东胶县出土
黑陶杯是早期的酒器。中国先民很久以前就掌握了酿酒技术,酒具也应运而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酒具。可知当时酿酒已有相当规模。
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前年)
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
高柄杯是饮酒器。龙山文化的黑陶杯器胎薄如蛋壳,也被称为“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蛋壳黑陶高柄杯出土范围小,数量少,多见于大型基葬中,一般作为礼器或高级奢侈品。
铜爵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年河南安阳武宫村出土
一般认为爵是可以用来温酒的饮酒器。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中期。爵在祭祀中用于歆和裸。以香气享神曰“歆”,加热后,爵内鬯酒的蒸汽香味浓烈,*神乐于享用。在祭礼中,爵内鬯酒通过前端的流浇灌到地上称为“裸”。
青铜角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青铜角是一种饮酒器,主要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商代晚期的一些墓中,角和爵相伴出现,他们功能相近,规格大小也相仿,但角无柱无流,在口沿两端铸成长锐之角。宋人《博物图录》始将此类青铜器命名为“角”。
“父丁”铜觯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觯为饮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早期,可分为扁圆觯:圆觯:椭方形觯三种型制。
环纹带盖青铜壶
春秋(公元前-前年)
青铜壶是一种盛酒具,流行时间很久,从商代直到汉代,式样颇多。春秋以来,壶也可以用为盛水的器皿,此时壶已取代了流行一时的尊,且比尊更为华美、实用。
铜斗
商(约公元前16-11世纪)
斗是古代挹注器,用以挹酒。兼而挹水。铜斗盛行于商周时,东周以降逐渐流行漆斗。考古发现的商周铜斗常与尊、罍、卤、觥等青铜酒器配套使用。
铜卮
西汉(公元前-公元8年)
年广西贵县出土
卮是秦汉时期常用的铁酒具。在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上。持卮宴饮是人们熟见的场面。制作卮的原料除铜外,还有木:陶:银等。卮的容量因大小不同而有差异。马王堆遣策和铭记所记录的卮有小卮:二升卮:七升卮和斗卮之分。
三羊铜酒樽
东汉(25-年)
樽为汉晋时期主要的盛酒器。当时的酒一般贮藏在瓮、榼或壶中,饮宴时先将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于耳杯中饮用。
陶耳杯
晋(-)
年江苏宜兴出土
耳杯是汉晋时期流行的一种饮酒器具,也作食器。因其形状呈椭圆形,两侧各附一半月形耳,就像一双羽翼,故又名羽觞。
青釉长颈盘口瓶
西晋(-)
盘口瓶是盛酒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盘口易于灌装液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实用。汉末魏初开始,酒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文人士大夫对酒的态度发生改变,文人酗酒不再被看成败德丑行,而是风流韵事,体现了文人的高尚情趣。
青瓷瓿
东汉(25-年)
浙江上虞百家镇出土
甑一般用来盛酒或水。东汉中晚期从今浙江的上虞、宁波到浙江南部的永嘉。同时制造了比较成熟的青瓷食具,为唐代越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汉代酿酒画像砖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具备了酿酒的基本条件。商周时期,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秦汉时期采用喂饭法,大大提高酒曲的质量;宋代以后,微生物的培养、压榨、煮酒灭菌、勾兑等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经过不断的生产实践,我国的米酒酿造工艺技术日臻炉火纯青,至今仍在世界酿酒业中占有重要一席。
樽和耳杯的形象(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
汉代壁画中的女性醉酒图
河南偃师汉代壁画中的醉酒女性形象反映出汉代宴饮礼俗的一大特点,即女性
可以在公开场合中与男性一同宴饮。
青釉龙柄鸡首壶
隋(-年)
年湖北武昌周家大湾出土
鸡首壶是盛酒器,始见于三国时期,隋代仍旧流行。早期鸡首壶器形矮小,鸡首为模印贴饰,起到装饰作用。两晋时鸡首不再是贴饰,变成中空,有流的作用。数百年间,鸡首壶的高度及角度虽不断改进,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倾倒费力的缺陷唐代中期以后,逐渐为注子所代替。
鎏金錾鸟兽花叶纹银注子
唐(-年)
注子为酒壶。隋唐时期,高桌的出现,拾高了酒具放置位置缩短了酒具与身体的距离,使人伸手即可轻松拿取到器皿。
葫芦形素面银壶
唐(-年)
高足杯是唐代的饮酒具。它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大约是渊源于古罗马:然后通过西亚、中亚对中国产生影响。花鸟纹饰在唐代十分流行,也常与鸳鸯、鱼、蝴蝶等吉祥纹样成对出现,寓意吉祥、圆满。
鎏金花鸟葵式高足银酒杯
唐(-年)
高足杯是唐代的饮酒具。它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大约是渊源于古罗马:然后通过西亚、中亚对中国产生影响。花鸟纹饰在唐代十分流行,也常与鸳鸯、鱼、蝴蝶等吉祥纹样成对出现,寓意吉祥、圆满。
鎏金高足铜杯
唐(-年)
这件高足杯造型属西方式样,而猎手所着之幞头、窄袖袍却为唐服。装饰风格也具中国特色,是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珍贵实证。
唐代执高足杯男装仕女图
绿釉贴塑云龙纹皮囊壶
辽(-年)
皮囊壶的造型来源于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是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典型器物。辽*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制瓷业在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发展起来之后,开始烧制瓷质的皮囊壶,有的还在表面刻出仿皮子缝制的突棱。
磁州窑白釉黑花长瓶
宋(-年)
长瓶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储酒具。当时人们用长瓶装酒,饮用时再将里面的酒水倒至执壶。磁州窑为宋代著名民窑,花纹和图案大多取材民间的风土人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黑釉铁绣花玉壶春瓶
金(-年)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其名称有人认为是因唐诗“玉壶先春”而得名。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实用盛酒器具,明清时期其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经典器型。
“至顺癸酉”银玉壶春瓶
元(-年)
年安徽合肥出土
银质玉壶春瓶是元代常见的酒具。早期的玉壶春瓶多为瓷器,到了元代,出现了许多由金、银制成的。宋代流行饮用*酒,*酒需热饮,故宋代酒器组合中常见注碗。而元代时,流行饮用葡萄酒和阿刺吉酒(蒸馏酒),此两种酒均不需热饮,所以温碗失去效用。
银马?
元(-年)
马孟的造型仿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匜,是一种多功能酒具,既可以用于饮酒,也可以当做勺来挹取,而它的流又兼有斟酒的功能。其元代,马孟与壶瓶、合盏形成了一种酒器组合,使用普遍。
、
辽代壁画中的长瓶形象
这种带温碗的酒注,是宋代常见的烫酒器皿,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
青白釉带温碗瓷酒注
(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代壁画中的马?形象
龙凤纹金执壶
明(-年)
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执壶为明代主要的斟酒器,元代则以玉壶春瓶为主。这件金执壶腹部饰龙、凤纹,主体纹饰采用锤制法,然后再用錾刻法处理细部,制成精美的图案,增添了宫廷器物的富贵气息。
花卉珐琅酒杯
清(-年)
此组酒杯为铜胎珐琅制成,是在铜胎体上涂敷釉料,经烧结、彩绘、抛光:镀金而成,外壁施粉白色釉,分别以红、绿,蓝、*、黑等珐琅彩料描绘出盛放的花朵、翩飞的蝴蝶、肥硕的蜜桃等图案,画面疏密有致、生动有趣。
*地绿彩云龙纹方斗杯
明(-年)
方斗杯是明代流行的酒杯样式之一,器呈斗形,故称方斗杯。
青花三阳开泰仰钟式杯
明(-年)
仲钟式杯又叫铃铛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酒杯样式之一。三羊开泰图为传统吉样装饰纹样,取其否极泰来,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象更新之意,多用作岁首称颂之辞。
青花宝相花高足杯
清(-年)
高足杯是饮酒用具,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这件高足杯是景德镇官窑生产,底有“浩然堂”楷书款。
《北山酒经》
成书于北宋(-年)
《北山酒经》又名《酒经》,北宋朱翼中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总论,论酒的发展历史:中卷论制曲:下卷记造酒。书中还介绍了“追*”“火魄”等酿酒的新技术,是中国古代较早全面、完整地论述有关酒的著述,反映了宋代较为成熟的米酒发酵技术。
酿酒蒸馏场景
我国的酒可分为自然果酒、酿造的植青酒和蒸馏酒三个阶段。蒸馏酒,也就是大众习称的“自酒·,一般认为始于元代:也有东汉说、唐代说等观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辅入瓶,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成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瓿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点茶场景
点茶是宋代最为风行的一种技艺,包括灸茶、碾茶,罗茶、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整套程序。斗茶。就是审评茶叶质量和此试点素技艺高下的一种茶事活动。这种茶事活动是在唐代“煎茶”饮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浓厚的审美趣味。因此。它一经产生以来便成为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被称之为“盛世之清尚”。
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
羹饮法(唐及前代)+煎茶法(唐代)→点茶法(宋元)+瀹饮法(明清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