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书
推
荐
古人的餐桌·第二席
——与历代食家一同赴宴
《古人的餐桌·第二席——与历代食家一同赴宴》
芮新林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价:48.00元
ISBN:-7---5
内容介绍
首先是读者对象。是对“饮食”和“文化”都有兴趣者。如果只管“饮食”,那吃出个酸甜苦辣咸来就完事了。而“文化”就没那么简单了,除了味道,还可以再深挖的太多了。“满汉席”菜单上的“獲炙哈尔巴小猪子”是什么?龙虾是不是舶来品?“千里莼羹”中的“千里”是地名吗?宋代的夜市上都有哪些点心售卖?海蜇最早于何时出现在古人的餐桌上?我国馔食*鱼的历史有多久?……这些,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有根有据的答案。
其次是写作风格。是散文,注入了作者寄托于食物之中的人情,“汤清羹浓……更浓的,是父亲肩扛麻袋的身影!”(《骨间微肉》)是小说,“麻皮爷叔”于弄堂口每周上演一次“洋钉划鳝丝”的表演,活色生香,比“看武侠小说屠龙刀劈人”还要精彩(《蛇形之鱼》)。是学术论文,考证了“五谷丰登领奖台上”的“黍”,是如何“制律”“权轻重”,又是如何与“圭”“撮”“龠”“合”进行换算的(《有稷有黍》)。是侦探报告,通过对《调鼎集》全篇二十万字的逐字校勘,并比对了《本草纲目拾遗》《随园食单》《闲情偶寄》诸多笔记中的相关条目,校正了公开出版的《调鼎集》署名“清·佚名编”“清·童岳荐编撰”的结论,“断案”如下:“《调鼎集》为童岳荐及其后代(或后来)持有《童北砚食规》者,在《食规》基础上,添抄名人著作内容的一本菜谱。”(《菜谱疑案》)
再就是阅读方式。虽曰“赴宴”,不必正襟危坐,也不用前菜、正菜,冷盆、热炒地按顺序来,就当是自助餐吧,打开“菜单”,想吃什么就先点什么。只是在品尝不同的菜肴时,会邂逅不同的食家,他们是历代笔记的作者。历代笔记无疑是最“解馋”的书,许多笔记的作者,均乃大家。古代的大家可了不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吃会写。听他们聊吃的,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芮新林简介
芮新林,自喻馋人,四十岁始为文。年著成《论语之旅——从孔子的吃喝玩乐说起》,先后在香港地区和大陆出版。年著成《小吃大味——寻访上海的家小吃店》,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之后,费时三年,校看两百多种历代笔记(饮食部分),积累一百余万字原始素材,于年著成《古人的餐桌》。至年,校看书目达三百种,积累素材达两百万字,著成《古人的餐桌·第二席》。
相
关
推
荐
古人的餐桌·第一席
——邀您共赏来自历代笔记的美味
《古人的餐桌——邀您共赏来自历代笔记的美味》
芮新林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价:30.00元
ISBN:-7---8
内容简介
古人吃些什么?古人的饮食文化究竟到何地步?古代的哪种美食与今人无缘?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从汉至明清的两百多种历代笔记中,寻到食物本味的描写、食物文化的精妙和与食物有关的逸事,成五十七篇食趣之文,穿越时空,让今人与古人对话,从中窥见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以及千百年来一以贯之又推陈出新的“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并于吃喝之外,探寻人与食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