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鱼翅与花椒英国姑娘写的中国美食
TUhjnbcbe - 2021/8/18 2:21:00

我用很快的速度看完了《鱼翅与花椒》,然后又用很慢的速度回味了其中的一些章节。这本书中的一些语言确实非常优美,而书的主题又是有关吃的,又是一个外国人描写的中国美食,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会觉得其中的一些语言非常幽默滑稽,例如在开篇写到中国人的皮蛋: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不*,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原来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的皮蛋是这样的呀!

《鱼翅与花椒》的作者扶霞·邓洛普是英国牛津人,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年,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赴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位英国姑娘来到了成都,研究起了成都美食,她不仅研究吃,还研究怎么做,研究各种食材。为了学习川菜,她甚至特意花了三个月时间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她还到处去成都街头一些不知名的小馆子寻访美食,去这些餐馆的后厨偷学技术。

扶霞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吃好吃的,找好吃的,做好吃的,为了这个目的,扶霞可以说是用尽心思。在90年代,我国的开放程度还不像现在这样,一个蓝眼睛*头发的外国人,在中国最偏远的一些地方到处乱逛,可不是一件省心的事情。所以扶霞经常会遇到一些被人盘问的事情。为了寻找最正宗的花椒,前往西南山区的偏远小县汉源县清溪镇,结果遇到警察。而扶霞把这种经历叫做难忘的魔幻之旅。这让我想到了多年前从英国来到中国猎取茶叶的罗伯特·福琼(RobertFortune),从某种角度来说,两个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所处的时代不同。

扶霞笔下的成都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在自己寻访美食,介绍美食的过程中,讲述了一路见闻,融合人文、艺术、传统文化、建筑、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介绍,例如介绍了花椒这种香料的喻意,平民百姓用一串串花椒作为定情信物,在四川偏远地区百姓在婚礼上扔花椒的一些习俗。可以说是从博物学的角度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解读,书中不时透露出扶霞读过的书,例如《吕氏春秋》、《山家清供》,也数次提到了袁枚,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这样深刻的了解,可见所花功夫之深。

而且在寻访美食的过程中,扶霞也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做担担面的谢老板,掏耳朵的老肖,还有很多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例如她在成都进行美食调查时遇到的穆玛,就是一个经常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偏僻乡村周游,调查和记录那些快要消逝的传统手艺和仪式。

而且从书的后面一部分可以看出来,扶霞·邓洛普的“舌尖寻宝”并不局限于川菜,扶霞在中国美食版图上走南闯北,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深山到扬州古城,从恢宏庄严的北京到时尚现代的香港。每到一处,扶霞采用的都是同样的方法,她全方位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也对中国人什么都吃这样的文化进行了反思,著有《川菜食谱》《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等作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在想着《研究自己的乡土》一书,上世纪50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勃罗契夫主编的《研究自己的乡土》一书,这是一本指导有志于学的青年做乡土调查的科普书。主要内容包括:测绘、地质、矿物、地形、河流湖泊、天气、土壤、动植物、考古、历史等方面。那么我觉得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乡土文化,《鱼翅与花椒》又何尝不是在研究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呢?更何况扶霞还是一个外国人。

如果一个地方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人研究,不管是植物、动物、建筑、饮食,还是人文、历史、地质、山川,长此积累,形成资料,必定会成为这个地方的一笔特别的精神财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小丸子林捷

1
查看完整版本: 鱼翅与花椒英国姑娘写的中国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