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教授与杨早研究员在活动现场
编者按
4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早,在建构书局·北京国贸店,围绕陈平原教授的新著《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以“文学教育面面观”为主题,围绕当下文学教育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本公号在征得陈平原教授与杨早研究员的授权后,特此推送对谈全文,以飨读者。
文学教育面面观:关于《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的对谈
陈平原杨早好的学者应该超前于时代
说到底,“人文学”是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陈平原
陈平原:关于《文学如何教育》的定位,大体上是在学术著作和散文随笔之间,比我以前写的众多专业著作,比如《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要好读一点,但又比一般的散文随笔专业一些,是一个专题性的、介于学术著作和大众随笔之间的读物。
这本书为谁而编呢?首先,不是那些对*治、金融、科技有兴趣的朋友,而是对人文、教育、文学这三个关键词有兴趣的朋友。
这本书不是一本全新的著作,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文章,但是被编织到了一个完整的论述框架里,谈了文学教育的十个方面。为什么要这么编呢?我拒绝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教科书性质的所谓“完整”的著作,虽然从出版社的角度考虑,可能觉得那样会更好卖一点,但我不愿意那样做。第一个原因是,那样必须做大量修整。第二,这些文章不是一个时间写的,而是展现了十年、二十年走过来的道路,是紧跟着整个社会的变化,一边观察、一边评论、一边前进的。
两天前,在我的家乡潮州,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在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