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发表论文近百篇却从不署名致敬这位福建科
TUhjnbcbe - 2021/6/6 5:11:00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最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蔡镏生先生是中国催化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光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吉林大学化学系创建者之一,领导组建了吉林大学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他善于将新的物理实验技术应用于化学科学研究之中,对中国实验物理化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蔡镏生

(—)

物理化学家。年8月16日生于福建泉州。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领导组建了吉林大学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开展了与能源开发有关的光化学与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为综合利用甲烷,研究了甲基过氧化氢的产生与分解反应动力学。对光解水制氢、光催化合成氨、激光引发反应及光化学合成、LB功能单分子膜、稀土离子的发光与能量转移等课题都进行过开创性研究工作。

01以科学知识促进祖国的强大

年,蔡镏生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光化学与催化反应动力学博士学位后,同年回到燕京大学化学系任教,与燕京大学物理系葛庭燧教授合作,研究了“鱼藤酮的紫外吸收光谱”和“鱼藤酮的光化学分解”;同时,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连续发表10余篇有关《溶液吸附》等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沦陷区推行了文化蚕食。蔡镏生所从事的化学科学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科,化学人才更是各种*治势力争夺的焦点。日本侵略者派出代表用皮箱装着真金白银来请蔡镏生,遭到他的严正拒绝。年深秋,被日本特务跟踪数日的他收到了一份奇怪的邮件,打开邮包发现里面有一颗子弹和一面日本国旗,义愤填膺的他举着子弹对学生们说:“侵略者为什么在我们的领土上这样嚣张?因为我们太软弱!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牢记这一刻,发奋学习,以科学知识促进祖国的强大,让我们的后人不再经历这样的耻辱!”

年,蔡镏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与卡门大学教授合作,共同开发示踪原子技术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他们开创性的研究证明,示踪原子技术是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一技术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02全身心投入祖国的科研和教育工作

年,看到祖国即将解放,蔡馏生立即中断在美国的学术工作,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年,蔡镏生积极响应*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人民大学筹建化学系,长期担任化学系系主任。蔡镏生举家迁往天寒地冻的东北。窗外滴水成冰,他心中却沸腾着滚滚热血。北迁长春,他和妻子只带了一床行李和一套简单的餐具,剩下的行李空间他装上全部资料、书籍和微量天平、光接收器等实验仪器。从此与长春结下了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初到长春,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他和妻子只能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他是典型的南方人,饮食不适应,又难耐严寒。冬天才过了一半,他的手脚就被冻伤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同唐敖庆等一批热血同仁迅速组建起吉林大学化学系。此时的吉林大学一穷二白,不但缺少常规的配套设施,就连科系配置也不健全。化学系牌子挂出去以后,首要工作就是编写系统的教学大纲。为了贯彻落实教学计划,他通过组织座谈的形式对教师队伍进行科目分工,然后借鉴燕大时期的教学经验开展示范性教学。通过这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很快培养出一批基础课主讲教师,教学工作在次年春天来临前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科研梯队建设也稳步向前推进。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工作也渐渐开展起来。

蔡镏生先生(左)在指导科研人员

蔡镏生亲自参与和指导青年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并很快研制成功“毛细管高压汞灯”“氢光谱灯”“盖革计数管”等,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他指导的科研梯队很快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并逐渐形成了全国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向国内各单位开放。

年,前苏联N.B达纳耶夫院士(左一),与吴学周(左三),梁树权(右一),蔡镏生(右三),孙景斌(左一)和刘静宜合影

03实干兴邦填补国内空白

年,蔡镏生被推举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此时的他在巨大荣誉面前渐渐冷静下来,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开始了更为深远和理性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后,他把目光停留在“甲烷氧化制甲醛”这个既具有重要学科意义,又兼具巨大应用前景的课题上。十年后在接受采访时,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意犹未尽地说:“在‘甲烷氧化制甲醛’这个问题上,不是我选择它,而是祖国选择了我”。课题确立后,他在日记本里写下“实干兴邦”几个字,随后带着同事们向“甲烷氧化制甲醛”这个科学高峰发起了冲刺。

《蔡镏生纪念文集》,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年蔡镏生领导建立了催化动力学研究室,该研究室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机构,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甲烷氧化制甲醛》。在开展此项研究中,在他亲自参加实验和指导下,该研究室掌握了中间产物甲基过氧化氢的合成、保存和分解的规律,在学术上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为了搞清微观反应过程和机理,他又组织人力建立质谱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和闪光光解技术等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其中闪光光解装置在年已经能用来研究微秒级的化学反应过程,填补了国内空白。

直到晚年,蔡镏生仍指导中青年教师、研究生以及中国国内单位的科技人员,为能源开发、特别是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开发等的研究进行工作,许多人成了科学技术界的骨干,有的还成为中科院的学部委员。青年教师、研究生根据他的学术思想、科研设想不断获得成果,写出了许多学术论文。他审阅时,总是认真推敲,反复核实数据,屡次修改,而在发表论文时,却坚持不署自己名字。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他参与研究发表的近百篇科学论文中都没有他的名字。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向蔡镏生院士致敬!

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科普微窗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表论文近百篇却从不署名致敬这位福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