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饮食文化丰厚,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博山菜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山菜肴鲜咸醇厚,自成一格,在山东颇有名气,民间广泛流传着“待要吃好饭,围着博山转”的谚语。今天,刘卫钢老师与历史文化社的成员一起走近博山饮食文化,品味老博山。
首先,介绍了博山饮食文化的特征,刘老师从中国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对饮食的贡献入手,详细解释了中国古人吃什么,怎么吃,饮食的方式是怎么来的。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人们饮食以谷物为主食。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谷物种类存在差异。所以我国存在以*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两种不同的食俗。仰韶文化以粟为主,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饮食文化分成南北两大系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确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了古人的饮食结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就是素食为主,以肉食为辅的饮食结构。以热食、熟食为主,以冷食生食为辅,也是我们饮食结构的一大特征。古籍中曾将是否熟食,看成是华夷之分的主要标志。
夏商周时期,我国南北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基本形成,饭稻羹鱼和食粟餐肉分别成为南北饮食的文化表征。
从《论语》中有关烹饪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饮食倾向。孔子把肉切的方正才吃,小于拳头的鸡雏不吃,鸭尾巴、鸡肝、雁肾、鹿胃等都不吃,这体现了孔子在饮食方面对周礼的尊崇。
接着,介绍了博山菜的特点及沿袭。
他在介绍中告诉大家,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构成。胶东菜以烹调海鲜菜著称;济南菜则取料更为广泛,品种纷繁。在鲁味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孔府菜,带有贵族特色。博山菜则是对鲁菜和京菜进行融合创新,对鲁菜进行了创新式的补充。同时指出由于博山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长久以来居民的相对固定,构成了博山地域文化形成、发展和保持的必要条件。
最后,向大家介绍了博山传统饮食方式。
共食分餐制:宋代以前,由于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用餐时往往是以家庭或氏族为单位,每人一份食物。与西方的分食制不同。
共食合餐制:宋代以后,现代式的座椅已初见雏形。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共同就餐成为增进人们感情的重要方式。
共食制的演变:当今人们已深刻认识到这种合餐制已经构成了对公众安全的威胁。我们提倡分餐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继承了饮食文化中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部分,是一种弘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