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饮食文化二
TUhjnbcbe - 2021/5/6 19:37:00

我们中国人对饮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民以食为天”,老人们还常说“食不语”等等日常的饮食禁忌,反对吃饭时狼吞虎咽,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吃饭时细嚼慢咽,并把吃相难看的人比喻为饕餮。

我们今天说说减肥,就从“慢食有益于健康”说起:

意大利有一个美食团体,宗旨是:反对快餐速食的社会风气,提倡慢食,要求人们“慢慢品尝”具有当地风味的各种食品。它的2万名成员都是身体力行的“慢食家”,该团体还以慢吞吞而闻名遐迩的蜗牛作为自己的标记。

我国古代有一位美食家,叫石成金,他就认为,“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物之精华,能滋补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呛噎咳,三也。”《养生会要》也主张:“食宜缓些,不宜粗速。”

还有位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实验:他每餐不过30口,然而吃得很慢,每口食物都要反复咀嚼,直到嚼得很细很细才下咽。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同龄人。他用事实证明细嚼慢咽是有益于健康的。

美国有一个富人,叫夫勒拆,因为美食成癖,故而大腹便便,体重达94公斤,健康每况愈下,寻医问药也毫无效果。在他49岁那年,听说细嚼慢咽有益于健康,便积极去做。他给自己规定:吃每顿饭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咀嚼必须在次以上。不到半年的时间,夫勒拆的食量减半,体重降到了72公斤,他身心都感觉爽快,已经能完全胜任各种繁忙的工作了。

夫勒拆的故事,引起了美国著名营养生理学者契泰顿的注意。他邀请夫勒拆到他的实验室进行了精密的实验,同时邀请了6位助手、7名运动员、13名士兵一起实验。结果证明夫勒拆的咀嚼法是有益于健康的。为此,契泰顿修改了传统的营养标准食量——几乎减少了一半。他的主张在遭到了激烈的反对之后,而今已经渐渐为营养学界所承认了。

研究表明,在充分咀嚼的情况下,脑部的饥饿中枢易于“满足”,故不会多食;同时,用牙齿把食物细细咀嚼,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对消化、吸收十分有利,所以虽然吃得少些,但营养并不会因此而缺乏。例如,蔬菜之中的胡萝卜素,如果经过充分咀嚼,机体的吸收量就会比“粗速”食法增加5-9倍。

医务工作者把“细嚼慢咽”的饮食方法适用于肥胖者,结果显示:肥胖男子经过19周,体重减去了4公斤;肥胖女子经过20周,体重减轻了4.5公斤。收效甚佳。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慢食避免了因为吃得过多带来的弊端。

中医历来认为,常咽、多咽津液(唾液)可以强身补肾,即所谓“吞津握固”的说法。现在发现,津液有助于保持机体的活力,有助于延缓器官的衰老。甚至发现,唾液可以使食物之中潜在的致癌物质大幅度失去活性,从而具有一定的防癌功能。因为细嚼慢咽,必然导致唾液分泌的增加,所以慢食不仅能使人们很好地享受美食,还大大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有人曾经问我:糖类输入我们的身体,血糖就会异常迅速地攀升,如果我们大量吃糖,不也是一样吗?我和他开玩笑说:“你看见美食,会流口水,唾液的分泌会增加;你看见输液瓶子时,也会流口水吗?”正常饮食时,我们可以感知到的是唾液分泌的增加,其实,此时我们人体内部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也必然是旺盛的,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糖分进入人体时,消化液和酶的参与与否,是决定血糖水平的关键!因此,不在于吃不吃糖,在一定范围内,也不在于吃多少糖,而在于唾液、消化液和酶的分泌正常与否。

相声大师马三立老先生,说过一个小段,最后一句是:怕媳妇之人,嘴唇发干!嘴唇发干!说完眼睛向观众席四下观望,同时用舌头舔自己的嘴唇,最后向观众说:“赶紧自己舔一舔嘴唇吧!”马老先生得以享高寿,大概也得益于精通养生吧,因为嘴唇发干,肯定是唾液分泌不足;唾液分泌不足,消化吸收肯定不好;消化吸收不好,身体必然不行;所以和媳妇斗争时,往往就落了下风。因此,多吞咽唾液,吃饭时细嚼慢咽,大大有利于家庭团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饮食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