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名医之路柳少逸从师治学传薪之路概
TUhjnbcbe - 2021/4/27 23:2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http://pf.39.net/bdfjc/140107/4323028.html

柳少逸从师、治学、传薪之路概述

三、承扬名医学术思想,开展中医文化学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化,明显地与其它体系的文化有区别。但文化本身总是各自独立发展而又相互渗透。中国天文学、历法学、农学乃至中国文学艺术,都有其民族特色。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不断地交融渗透,进而形成了有着诸多学科,而之间又相互影响的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广泛文化性和今天探讨中医文化的意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人无可推卸的责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接触、研究国学典籍。早在年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习会序》中就有“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论述;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有“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的记载。中医学为国粹,中医典籍为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承扬中医事业,亦为“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之谓也。自十九世纪以来,弘扬国学与颠覆传统之争一刻也未曾停止过。若说数典忘祖是偏见,连典都不读的人是无知。民国初期著名的学者胡适与辜鸿铭都有着深厚的西学背景。胡适是洋书读多了,把国人的毛病看透了,更加自卑;而辜鸿铭是洋书读多了,把洋人的毛病看透了,更加自负。所以鄙视国学,就会失去文化自信,就会生出精神漂泊的卑微心态。那些只读过几本中医教科书,又学了些西医知识的人,从而把中医的毛病看多了亦不足为怪了。张奇文等名老中医,熟谙中医历代文献及先秦诸子之学,又把西医的书看多了,故而以中医为国粹而自信。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六百余万字的大型丛书——《国学备览》,而子集中则有《*帝内经素问》一书。故余认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的《*帝内经》,其构筑的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就是在充分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集医学、哲学、数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于一体,从而形成以中医学为主的百科全书。余曾以“五运六气学说”为例,探讨了中医学的文化学意义。在“五运六气学说浅谈”一文中,论述了运气学说的现实意义、基本内容、科学价值及研究概况等方面之后,又在“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一文中认为:运气学说将物候学、气象学、天文、地理学等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医学气象学、时辰治疗学。就其内容而论,横跨专业的界河,纵横捭阖于不同领域,涉猎到医学、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乃集百家之长,汇千古之思,集大成于《*帝内经》中;就其渊源来说,它源于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客观世界中创立的,是在古代各个学科的边缘地带产生出来的,其特点是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

余在“从古今名医简析谈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一文中,分析古今名医的文化结构入手,论证中医学实是跨越哲学、数术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的一种广义的医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就是源于同时期的天人相应观、形神统一观、及太极思维的辩证观和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在不断地临床实践中,更加充实了外环境(大自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从而在地理学、气象学的角度上,广泛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辨证治疗。儒、道等诸子之说,其追求“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庄禅意境”、“恍惚虚无”,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特别是中医的情志治疗学,以及后世的音乐导引、气功疗法等均直接脱胚于此,中医养生观,实际上基本就是脱源于道、儒养性修心的哲学观。

余在对历代名医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又将视野投向清代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名医——*元御的知识结构的审视中,由群体到个体,由共性到个性地分析古代医家的知识结构和成才之路。撰有“从中医学的结构谈*元御的医学成就”一文,通过对*元御的生平、知识结构、医学成就、成才基础和道路的探索,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的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层次的结构,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深刻影响和中医药学的文化学意义,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文是基础医是楼”的知识结构中“文”的重要性。

正是在对《内经》的广义中医学结构,历代名医的知识结构的探索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余才能够形成构建广义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思路。

纵观中医古籍,无论哪个流派,甚至学术观点争鸣较甚的医家,其用药或主凉或主热,但是疗效却都不错,这种情况在当今临证中亦可寻见。实际上,中医学的源流只有一个,所谓的观点争议,只是论治的不同而已,无论其采取那种治法,所依据的亦不离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内容,所谓“法无定法,唯象唯物”就是这个道理。外治法、内治法,或针或药,或采取综合治疗,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治病路径。综观古今中医文献,余深感中医学在科技社会里,应当有一条自己的发展思路。中医学的发展应当更好的吸收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在理论上、防病治病上逐渐形成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统一大法,使中医学确切地成为一种溶防病、治病、养生保健、饮食文化、性情道德修养等于一体的综合医学,而广泛地服务于现代人类。

鉴于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在广泛地吸收了古代一切科学文化精华而形成的一门科学,而齐鲁之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医学思想基础的儒、道、阴阳三家的发源地。年余在烟台市主持召开了“山东中医药学会齐鲁名医学术思想研讨会”。余亦以“柳吉忱及其学术思想简介”、“牟永昌及其学术思想简介”、“王维欣学术思想概述”、“*元御及其医学成就”(此文发表于《中医文献杂志》)等文进行学术交流。会议间,余之弟子刘玉贤以“文是基础医是楼——柳少逸中医文化思想概论”、“柳少逸中国象数医学思想概述”,谭维勇以“立意杏林贵在拓展——柳少逸学术思想浅探”、“太极思维的临床实践——柳少逸病机四论体系简介”等文,以阐述余之中医文化学与临床的研究情况。会后由蔡锡英主编出版了《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一书。

年10月,在山东曲阜市,由余主持召开了“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学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深入地开展了中医文化学的学术讨论。余撰写了“道教全真派及其养生学思想浅谈”、“读仲景书序札记——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读史记,论扁鹊——兼论扁鹊医学的学术特点”等学术论文。会议期间,余作了“《内经》道论——兼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当论及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时,余引用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年~年)的一个观点:一个完整的一体的文明,在传播时会被分离成科技、*治、艺术、宗教等成份。这时各种成份的传播力通常与其价值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不重要的成份,越受欢迎;越是重要的成份,越被排斥。比如科学技术就比宗教信仰传播的快速而广泛。这种对最小价值成份作最大最快最广泛传播的自动选择,显然是文化传播中一条不幸的定律。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所寓有的“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构成了中医学术思想的主体,且具有深刻的老子道论哲学特点。目前中医学在其承传过程中,也对应了汤因比的这一定律,被传承的技术化倾向破坏了。中医学取类比象法着意于对中医学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而与现代医学擅长于局部取向不同,中医学整体性的把握,充分体现了老子气(道)的本体论思想。气为宇宙生命,是以一种流荡广远而又包含广远整体性的“寂兮寥兮”、“太虚寥廓”的状态存在。气的这种太虚的混沌整体性与太极的系统有序性的结构,是容不得分割与阻断的,它不但化解了主客观世界的界限,也模糊了人与自然的鸿沟,是“天人合一”老子哲学衍生出的概念。从《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宇宙与人类生命的感应而融为一体,从而成为“天人合一”《内经》中医学术思想。就《内经》中医学中的医道、医术、医学(狭义医学)三个层次而论,传承最广泛的是狭义的医学部分。而《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核心理论部分(医道、医术部分)则已被淡化,中医学亦越来越呈技术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了中医学术的异化,亦必然抽空了中医学术的核心内涵,这是目前中医乏人、乏术的症结所在。所以,中医学术的承传与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中医学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

癌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已引起全社会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医之路柳少逸从师治学传薪之路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