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关于饮食的书
TUhjnbcbe - 2021/3/22 15:30:00

在看的kindle里,永远都有几本饮食的书备着,紧张不安的夜里,想家的夜里,这样的书带给我安慰。简单聊一下最近看的几本关于饮食的书。

首先是邓云乡老先生,看他的《红楼风俗谭》和《红楼识小录》之后,顺便就看了他的《云乡话食》。邓老后半生都在上海教书,但是对故乡北京念念不忘(他祖籍河北省,但是随父亲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一开始看,前面几篇写的都是萝卜白菜棒渣粥之类,对于一个北京读者来说,这写得也太简素太常见了吧。这有什么好写的呢。直到后来到东京生活,北京一年也只能回去一两次,在思乡的夜里,尤其是春节前夕(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去过春节了),这本书倒确实给了我很多安慰。

书的后半部分不再局限于北京,写了一些其他地方的饮食。见识相对来说也是广播的,但比唐鲁孙差远了。一贯风格,喜欢掉书袋,没办法,学者嘛,有一点文献提着,清雅一点,没那么庸俗。偶尔邓老也会自嘲所谓教授,囊中羞涩,没法大快朵颐。但是看得出来,邓老也是真心喜欢吃留心吃的,偶尔的牢骚无伤大雅。另外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一点那个八九十年代的气氛。邓老作为学者,还是一如既往的真诚、坦率。

第二本赵珩的《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这本书的感觉和唐鲁孙有点像,但作者没有唐鲁孙那么富贵,文章也没那么惊艳。唐鲁孙皇亲国戚,出入宫帷,连慈禧也见过,往来非富即贵,因此把自己吃过见过的如实说说,常人就比不了,难得的是唐鲁孙记忆力还那么好,四五十年前的事张口就来,描述的菜肴历历在目。

这本书的感觉和邓云乡也有点像,但邓只是大学老师,赵珩的曾祖毕竟在清末民国显赫过,后来祖父等远离*治,家道才慢慢衰落下来,所以赵比邓吃的还是好些,邓也爱吃,但是食物不在奢侈,多是细腻,而且文字比较清雅(但是最清雅谈吃的应是丰子恺,看他的文章,不会产生一点食欲)。赵珩是研究文化史和戏剧史的,而且是燕山出版社的总编辑,介于唐鲁孙和邓云乡之间,粘一点儿富贵,粘一点儿文雅,主要是家常,看看感觉还不错。

第三本,谈正衡的《梅酒香螺嘬嘬菜: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这本不太喜欢,本来内容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但奈何作者不太行,有点俗气,没啥文化。偶尔在文章中还会写两首诗,自己觉得写得很好,实际不堪入目。90%的文章也没什么真情实感,与前两本相比差了不少。

第四本更不喜欢,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他的纪录片拍得多好啊,《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我都很喜欢看。但这本书实在接受不了,感觉太油腻了。看来文字和影像还是有很大鸿沟的啊,视听语言和文字语言毕竟不同。而且不知道现在大家什么习惯,在赞美自己的家乡之前都先惯例抨击一下北京。北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首都,但它毕竟是我的故乡。如果实在无法接受这个城市,最好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生活。人生的选择总是有得有失,没必要让一个城市为自己的选择当出气筒。

最后的两本书和饮食有关,但是关联不大,是徐文兵的《饮食滋味》和《字里藏医》。作者是中医,所有内容都是从中医的角度来阐释的。中医和西医的思路不同,完全是两个体系,两个医疗观念明明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但是之前黑中医的人却那么多。毕竟真正去了解一个事物耗时耗力太麻烦,而抨击一个事物多简单多有优越感。现代中医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药材越来越差,治疗结果验证困难等等,而西医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滥用药物和手术,愈后健康水平急速下降等等。可能只有真正的医生才会明白,即使到现在,医疗已经这么发达,但能治愈的疾病竟然是极少数,在所有疾病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说回来,《字里藏医》《饮食滋味》这两本书,前者比后者好,后者里面不少内容我都无法接受。

关于饮食的书,以后也会看下去。

雨林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饮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