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语海采贝ldquo食rdquo
TUhjnbcbe - 2021/3/19 5:37:00
第期A

云水风度人文精神家国情怀

编者按

以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为代表的汉语语汇,生动丰富、微言大义,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教化功能,且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堪称炎*子孙受益无穷的精神维他命、文化软实力。一批专家、学者对此有系统而深入的探索研究。自年7月15日起,本媒体开设“语海采贝”专栏,每月逢五(8月21日起改为每周五),推出相关作品,以飨读者朋友。欢迎品评指导!

美食不中饱人吃饭吃八分正适宜

文/王海静

宋代高僧普济在《五灯会元》卷一五中记载:“美食不中饱人吃。”他在《五灯会元》卷一六中又记载:“美食不中饱人餐。”意思是说:再美味的食物,也不适合肚饱的人吃,因为他已经胃满肚胀,不需要进餐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越是“吃饱了撑的”人嘴越刁,适口的食物越少,如俗话所说:“食饱无滋味”“饭饱肉不香”“饱病最难医”。

“饱”的反义词是“饿”,有不少民谚通过“饱”与“饿”的反差对比,阐述人们在不同状况下对食物的感受。如:

饿了糠如蜜,不饿蜜不甜。

饥时吃糠甜如蜜,不饥吃肉也不香。

饱时酒肉难入口,饿时吃糠甜如蜜。

饥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饱饫yù:吃饱。烹宰:指大鱼大肉之类。)

这些民谚的意思都是讲:饿的时候,吃糟糠都觉得甜蜜;饱的时候,吃大鱼大肉也不觉得香。由此看来,忍饥挨饿不好,吃得过饱也不好。常言“病从口入”“人吃五谷生百病”,这话是有道理的。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得富贵病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疾病的发生,不是因为吃得不够,而是因为吃得过多。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张耒在《张太史明道杂志》中就有“饱生众疾”的记载,告诉人们:吃得过饱容易生出各种疾病,会损害身体。在不少古人的医书中,都把大鱼大肉称之为“烂肠之食”。现代医学也证明:诸如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糖尿病、瘫痪、老年痴呆等疾病,都与饮食无节制有密切关系。可知食物能救命,也能致命,食物为敌最厉害。谚语道:

食多伤胃,食大攻心。

食多伤身,忧多伤人。

饱食过度,百病由生。

三餐莫过饱,无病活到老。

小吃有营养,大吃损健康,多吃卧病床。

话虽这么说,遗憾的是从古到今,很多人面对美食,都经不住诱惑。因此,古人在谚语中一再强调“度”的问题,可谓苦口婆心。《水浒传》一o三回中有句谚语:“爽口物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爽口”是清脆可口的意思。“快心事”多指男女房事。前句是说:可口的食物吃得过多,最终会生病;后句是说:痛快的房事做得过分,就一定会遭殃。《金瓶梅》《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等古典小说中都有类似说法:

可口味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始为殃。

爽口物多应损胃,快心事过便为殃。

爽口味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爽口物多须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爽口物多终致病,快心事过定为殃。

爽口物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必遭殃。

以上谚语的前一句都是强调,再好的食物都不可吃得过多,那么,饿得厉害的时候,是否可以饱食?俗话说:“饥时过饱定丧命”“饥时过饱必殒命”。“殒yǔn命”即丧命。这两句话是提醒人们:即使在极度饥饿时,也不能一下子吃得太饱,否则,暴饮暴食,必定会损伤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如此说来,无论什么时候,吃得“过饱”都不好,这是无疑的了。我们再看以下谚语,通过“少吃”和“多吃”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少吃”的好处:

少吃香,多吃伤。

腹中食少,自然疾少。

少吃多滋味,多吃没口味。

少吃有滋味,多吃伤脾胃。

少吃有滋味,多吃活受罪。

少吃容易消,多吃必糟糕。

那么,“少吃”到什么程度为好呢?网载文章说,澳大利亚有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人能做到吃饭八分饱,保持两分的饥饿,就能降低患病的风险,使寿命延长20%~30%。其实,我国民间流传的谚语中早就有这种说法:

饭吃八分正适宜。

吃饭八成饱,到老肠胃好。

饭吃八分饱,不把医生找。

八成饱健身,十成饱伤身。

八分饱,健康长寿百年好。

当然,也有主张“七分饱”或“七成饱”,认为“三分饥寒保平安”。如:

常食蔬,七分饱。

饭吃七分,肉饱七分。

饭吃七分饱,话说三分满。

吃饭吃七成,不用请医生。

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饭要七分饱,不多不少刚刚好。

特别是晚上这顿饭,绝对不要吃得太撑。许多医生建议:临睡前最好不要吃东西,让身体在睡眠过程中,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修复,燃烧掉体内的垃圾。这也证明,以下谚语具有科学道理:

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晚饭吃得少,难得身体好。

晚饭留三口,活到九十九。

晚饭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少吃一口,安定一宿;少吃一碗,安稳一天。

少吃一口,安稳一宿;多吃一碗,难受一天。

晚饭吃得少,九十也不老;晚饭多一勺,半夜睡不着。

佛教和有些中医还提倡“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24小时之内,过了13点就不再吃饭了,实在饿了就吃点水果。他们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养生,认为“晚饭不吃,饿治百病”。

以上都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老人、病人和小孩,则应提倡少量多餐,顾名思义就是每顿饭少吃点,五六分饱即可,每天进食四五顿。医生说:因为老人和小孩的肠胃功能较差,需要这种饮食方式。好多病人也需要这种饮食方式,比如有胃病的人少量多餐,能促使胃功能尽快恢复;糖尿病患者少量多餐,能使血糖波动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与此相应的谚语说:

食得法,定时餐。

少吃多餐,脾胃自安。

少食多餐,病好自安。

少量多餐,健康平安。

少吃食,多吃顿,平平安安没有病。

总的来说,饭不是一顿吃完的,食物能够满足机体的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就行了,不必太贪婪。常言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康为主”“粗茶淡饭能养人,饮食知节少疾病”。饮食重在健康,重在节制。有没有节制,就看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嘴,这也是对一个人有没有自控力的考验。有了自控力,你就成熟了,美好的人生就会向你招手了。

年2月9日

语海“静”品(20)

作者简介

王海静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在读博士生。年9月出生,年12月参加工作,长期从事汉语语汇学、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和语文辞书的编纂,参加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独立完成《经济谚语》《山西民间语言文学》,合作编纂了《通用格言词典》《现代汉语小语典》《中国格言大词典》《语海》以及《民谣俗语说山西》等14部辞书或著作。

点下面的原文阅读,更有料!

语海采贝

百善孝为先/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养儿防老千古事/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孝敬老人不能等/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孝心不如顺心/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娇养无孝子/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酒”系列之一:酒能助兴,酒极则乱/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酒”系列之二:行船看风色,饮酒量家当/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酒”系列之三:醉后狂言醒时悔/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酒”系列之四:茶酒不分家/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酒”系列之五:酒色财气四堵墙/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酒”系列之六:说烟话酒及诗书/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睦邻系列之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睦邻系列之二:远亲不如近邻/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睦邻系列之三:要想邻居好,先要自家好/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食”系列之一:粮乃*之首、*之命、民之天/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食”系列之二:千事万事,吃饭大事/王海静(山西太原)

语海采贝

“食”系列之三:能吃是福,善吃是智/王海静(太原)

语海采贝

“食”系列之四:要好还是家常饭,五谷杂粮保健康/王海静(太原)

语海采贝

“食”系列之五:美食不中饱人吃,饭吃八分正适宜/王海静(太原)

出品:“凤凰塬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海采贝ldquo食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