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南昌味道民俗公号带您走进民俗大街小巷
民俗民风丨民俗保护丨民俗传承
为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的二十四个节气文化,让节气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江西都市广播与大梅联合推出《大梅说节气》都市广播特别节目,重新刷新你对节气文化的认识!江西都市广播,功能介绍唯一覆盖全省的都市电台,向快乐出发。
节气是什么?
中国民俗二十四节气你都知道吗?
江西都市广播
联合
大梅
共同推出
《大梅说节气》,
重新刷新你对节气的认识!
今日分享——立春
在古代,立春时节,官方会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如派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鞭春牛。民间则还有游春、送春牛、墙上贴春牛、孩童佩戴“春娃”、互赠贺礼拜春、糊春牛、贴春字画、搭燕子窝、种迎春花、春胜贴门窗等习俗。在这一天,妇女还会剪出各种春天动物的胜装饰在家里,或贴在门窗屏风,或戴头上,如立春幡、剪春胜、戴春胜、穿新衣等。在饮食上,有吃春饼、摆春盘、咬春等习俗。而这些习俗在古代的诗词中也能够窥见一二。
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是苏轼被贬海南时写下的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这首词的特点之一便是上下阙的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
“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古代立春有鞭春牛的习俗,含有催春之意,启示田农抓紧春耕,不误农时。后改成鞭土牛,即由人扮“句芒神”,鞭打土牛。最后又改为戳击纸牛,即牛肚中预先放置谷物和纸做小牛,打牛时落下粮食牛犊,预祝粮畜丰收。
“春幡”分两种,一种是竹竿上高挂的长条形旗帜,作劝耕、护花之用;一种是女子佩戴于头上,作为避邪之物,具有禳凶邪、求吉利的寓意。另外,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南朝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前蜀牛峤《菩萨蛮》之三“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和张耒《立春》的“镂银剪彩舞新幡”等句子都写到立春时女子戴春幡的习俗。
“春胜”是胜的一种,而胜是古代妇女的首饰。春胜源于晋代,流行于唐宋。最开始的春胜是“剪彩为燕”佩戴,并贴“宜春”二字。李远《立春日》的“钗斜穿彩燕”,欧阳修《春日词》的“共喜钗头燕已来”,王珪《立春内中帖子词·皇帝阁》的“年年金殿里,宝字贴宜春”等都反映了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春胜除了春燕之外,还有春鸡、春虫、春蝶、春钱、花胜等。李远《立春日》的“罗薄剪春虫”和《彩胜》的“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宋之问《剪彩》的“绮罗纤手制,桃李向春开”和《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的“金阁装新杏,琼筵弄绮梅”,张耒《立春》的“桃李满园浑未觉,微红先向宝刀开”等诗都反映了春胜的多种样式。到了宋代,春幡和春胜不再细分,常笼统地称为春幡胜。
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此时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与眼下漂泊异乡、萍踪难定的现实进行对比,不由愁绪满怀,“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
这首诗中所说的“春盘”,是指在立春日以韭*、果品、饼等簇盘为食,或馈赠亲友。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或也称辛盘。春盘的形式之一是把各种新生的鲜嫩蔬菜盛放在盘中,用薄饼卷起来吃,与今天的春卷差不多。从苏轼“青蒿*韭簇春盘”“喜见春盘得蓼芽”“蓼芽蒿笋荐春盘”等诗句中可见春盘主要食材有蓼芽、蒿、笋、韭等菜蔬。另外,宋代诗人方岳在《春盘》一诗中,还专门对春盘做了更详细的描述:“莱服根松缕冰玉,蒌蒿苗肥点寒绿。霜鞭行茁软于酥,雪树生钉肥胜肉。与吾同味蔊丝辣,知我长贫韭俎熟。更蒸豘压花层层,略糁凫成金粟粟。青红饾饤映梅柳,紫翠招邀醉松竹。擎将碧脆卷月明,嚼出宫商带诗馥。”
在唐宋时期,春盘还有一种形式,是用绫罗假花或者金鸡玉燕插在盘中做成的陈设品,用以传达对春天的热望,同时制造节日的欢快气氛。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对立春这天是非常重视的,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立春早已不是节日,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只剩下吃春饼了。但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古到今这都是一样的,在大好的春光里,我们都需要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不让这大好的春光白白流逝,才会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回味文化、品鉴价值
▼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宣传片
招商垂询、一手动态
▼
万寿宫招商中心现已全面开放
诚迎品牌进驻,共鉴繁华版图
南昌城市会客厅·赣鄱文化第一街
Tel:-
ADD:西湖区广润门街道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招商中心
投稿及合作: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