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Books一月读书报告
TUhjnbcbe - 2021/3/13 2:53:00

一年的备考时间占据了生活中大多数的时间。可越是忙碌,就越是渴望更多的输入。回家后,在多抓鱼的购物车里又精挑细选了几本最近特别想看的书下了单,开启了冬日阅读的火光。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

拿起的第一本书是这本儿童饮食的社会学作品。果然,吃货的属性在什么时候都是藏不住的。

阅读的时候就像看到了自己童年的缩影:把零花钱花在辣条、拖肥、可乐糖等一系列被现在的我们称为童年回忆的小零食上、收集魔法士干脆面里的卡牌、馋《家有儿女》中摆在桌子上的高乐高……直到读完这本分析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儿童饮食的论文合集才发现,原来自己成长的年代里,时代的飞速变化对传统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食物,在商品化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的作用下,已成为独生子女之间稳固友谊的一种形式,逆转长辈与晚辈间传统的教育关系、教育理念、文化权威,冲击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儿童有了话语权、选择权,甚至在很多时候起主导作用。他们与同学交流、从电视广告中获得信息,向年长一辈传递这些信息,介绍最新的食物,引领长辈到了一个“本土社会与跨国主义的十字路口”。

读到其中对北京城市的家长、子女与食物的研究时,便有了画面感。阅读的时候恰好看到表姐发外甥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的照片,场地的布置完全就是西式晚宴的样子,桌上的食物也是西式的牛排、薯条……我亲爱的老姐表示:“不养一个娃,应该完全不了解这代人的生活。”有时我也这么觉得。光是看着实习时认识的学生们的朋友圈,都不禁感叹他们生活的丰富,觉得自己不像是和他们一个时代的,尽管我也就与他们差个四五岁吧。对此差异,表姐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个中国胃,希望儿子能陪自己吃次中餐,但下一场出门觅食的时候大概率还是去吃外甥爱的西式餐饮,往往只有在姑姑家或者奶奶家动手做包子和各类饼的时候她才会超级满足。

在文末,作者问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我们都可以等个二十年,等到当老人再次成为家庭食物的支配者时,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作者提前想好的本书续篇——《奉养中国退休老皇帝》的访谈主角了。

p27饮食作为一种深嵌的惯习,是如此接近我们记忆的核心、性格的结构和有意识的行为;它实际上已经成为自我主体的一部分。

p如果孩子想在一个满足独生子女的班级里结交朋友,他在稳固友谊方面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中国食辣史》

记得曾在被菜肴辣到后发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不能统一辣度呢?实际上,秦始皇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辣椒的存在。但在现代这个标准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常用罢了。

在中国,辣椒作为外来物种,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观赏价值,饮食文化在传播后才逐渐形成。食用辣椒先从贵州兴起,后扩散到川、湘,然后到了湖北、湖南全境、江西、广西北部、渝州、云南等地,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几乎都成为食辣区。辣椒传入汉中则是传播路径的转折点,这标志着辣椒的种植向北扩散的第一步。最后形成了南酱北粉的局面。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食辣区民众进入非食辣区往往选择这种成本低的食材。这种饮食习惯便随着这一浪潮兴起,形成了城市的饮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饮食当属火锅,只要同一品牌的连锁店对汤底的配方进行配置和运输,剩下的菜肴只需在当地采购便可满足需求。也无需配备大量的厨师,因为食客自己动手下菜、动手调制酱料使这种菜肴简单、规范又统一。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火锅在当下如此流行。

p83无论是“热气”还是“祛湿”,都不是人们不食或者使用辣椒的原因,反而是一种补充的心理慰藉。吃辣的行为成为了一种“显性文化定式”

《四重星》

在up主那里的推荐中种草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但对于偶像,相信这位本人就是小偶像(日本坂木乃46成员)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因为不追星、不饭偶像,读完后我又去补了一些国内的学术研究,了解了日本AKB48的运作模式,对“偶像的使命就是不断维护个人形象”、是贩卖人设、贩卖梦想有了一些理解。这些养成系偶像在市场上是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音乐作品,而是偶像的个性。她们依靠的就是粉丝,粉丝的投票决定了偶像的路,决定了这个体制是否能继续运转。因此她们必须完美,完美地迎合粉丝的需求。

日本的偶像文化日渐走向低迷,采用AKB48的模式的建立的SNH48在走向“本土化”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中国女团色彩,反而在很多模式:例如总选举、公演等还是采用原来的形式;在丝芭传媒被本部除名后新建的“日系正统团”AKB48-TeamSH,虽然模式、风格都有很浓的“48”味,但受众依旧很小。元旦那天去天街看TeamSH的路演,确实很热闹,妹妹们很元气,却总觉得她们好像被公司的培养模式固化了,身上缺了点什么,中国的养成系女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美嘉已经不会再笑了。都是因为那些陌生人的语言暴力。但对于艺人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吧。”

《好奇年代:英国浪漫科学史》

“好奇年代”是一个“科学从多个领域进入社会,既能给人们带来轰动与希望,也能造成问题的年代”。这场革命是人们追求发现、唤起希望与发现问题的革命。科学脱胎于*治、科学属于民众的新观念都始于这一时期。

全书穿插讲述了地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化学的新发现以及相关的故事。科学研究的艰难自不必多说,但那个年代从启蒙到浪漫的时代,新的科学发现给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激发想象力。文学家、科学家都会写诗著文,对新的科学发现表示他们的赞叹之情,即便是一个十分理性的科学家到了生命的晚年也会表现出真实的人性和希望。这也使故事有了些文学作品的韵味。

读到天文学的故事时,想到的是高中老师带天文社去观星的照片。光是看着照片里的那些星云与天空就已经够令人惊叹。“他们在发现新星体的努力中,也同时以特殊的方式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是书中对科学家兄妹的描述。这群由老师带着看星星的高中生,在望远镜中观察无垠的宇宙时又会有什么体会呢?坦白来说,内心十分羡慕的是这群孩子拥有的机会,毕竟在我上学的时候,致知楼顶的那台天文望远镜也是因为学校拍视频才有幸见过它打开,连这个社团好像都还没有创立呢。

故事在最后也提到,科学家也开始向民众宣传、普及知识。虽然这一点并无突出的描述,但演讲在所有的故事中都未停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的重要性。读到这里我知道为什么我导叫我看这本书了。

不说了,论文没写的孩子顶锅盖跑了。

p气球飞天中含有两种预示着的未来因素,一是*治的,一是科学的。它给公众带来了希望,也唤起了追求。

p一旦科学被唤醒,人类便能够“寓希望于多至无穷的想法之中”。有了科学,人类就能够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就能预期未来的福祉。更为重要的是,科学使人们有了营造自己未来的本领,而且是能动地这样做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Books一月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