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如皋饮食文化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我的记忆中的家乡的饮食,还要多谢我的姥姥带给我那么多美好的记忆。我记忆最深刻的一种小吃是我们如皋人早茶最常见的——烧饼。街头巷尾总能看到烧饼店。一个圆圆的炉子,有夫妻俩开的,有兄妹合伙的,一个做一个贴,面锤敲打案板的声音很有节奏,前仰后合贴烧饼的动作也颇具有美感。刚铲出炉的烧饼*澄澄香味四溢。烧饼馅有葱油的,酥的,还有糖的,根据季节变化有萝卜丝的,野菜的。有人嫌油少,要个加做的,老板便会多放一些脂油和酥,个头也要做得稍大一些,加做的烧饼不仅有芝麻的香气还有油渣儿的香味。刚起炉的烧饼得慢慢吃,咬一口再喝一口嫩嫩的豆腐脑。精明的人吃到最后也不会将掉在盘中的屑子弃之不顾,而是捂进嘴里吃得一干二净。要知道烧饼屑子是最好吃的!
磨口的嫩嫩,炉边的烧饼。于是喊一壶好茶,要两只烧饼,八仙桌对面是三五个相识的,你一言我一语,有一句没一句。
《红楼梦》曾经整段抄录董小宛《翟艳》一书中有关如皋美食的名称和制作工艺。如皋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名传遐迩。讨千家米、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等饮食习俗蕴涵着如皋人的善良与朴素。谈及如皋,有着长寿之乡之称的如皋似乎有着朦胧的美,然而在我的印象中,我只是记得老一辈的如皋人饮食比较杂,这是因为与杂粮和果蔬生产基地有关。如皋的高沙土是中国的宝土,富含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自从如皋被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之后,这块土地就不仅属于如皋人,也属于整个世界。
如皋的杂粮自古就有十八杂之称。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饮食习惯就是“一干二稀”。即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稀的特点是:一是以大米为主或小米,配以大麦面熬粥。比例视各人具体营养状况而定,为日常主粥。如皋谚语曰:“掺儿粥打底,吃了能活九十几。”二是菜粥,以大米为主,配以小米等其它杂粮,加以疏菜和芋头等,烧成咸味八宝粥。三是面条,除小麦面外,还用其它杂粮面做面条,人们习惯于用一米多长的幹面杖做手幹面,即使是最简单的青菜面,加点洋蒜叶,绿绿的汤,味道也十分鲜美。
然而最令我怀念的是我家乡的董糖。董糖制作起源于明末如皋名士冒辟疆爱妾董小宛之手,故称之为“董糖”。相传因董小宛时为秦淮名妓,又称之为“秦淮董糖”。董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口齿留香、回味久长,誉满大江南北余年。
本文由周鸣谦老师的公选课《饮食文化概论》、《药食两用食物的保健功能》推荐。
投稿:许立昂
责任编辑:孙钰
图片来源:网络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