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诚公学堂中西餐饮服务文化的差异与成因
TUhjnbcbe - 2021/1/25 14:23:00


  餐饮服务,包括服务的礼节和礼仪,餐前、餐中、餐后等服务的基本环节,以及摆台、折花、、斟酒、上菜等基本技能。餐饮服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饮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餐服务,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借鉴了许多西餐服务的理念、技巧和方法。从现象上看,两者似乎是趋于融合的。然而在本质上,由于二者根植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背景与土壤的不同,仔细分析这些表象下所蕴含和揭示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仍是相当显著的。

本文以餐桌摆台的角度出发,着重从摆台要素、酒水服务、菜点服务三个方面,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餐饮服务之间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刀叉与筷子:中西餐饮摆台的不同要素


  摆台,是把各种餐具按要求摆放在餐桌上,是餐饮服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内容。摆台的目的,是为就餐者提供合适的就餐工具,方便就餐者就餐。除此以外,为了达到视觉上的美观,在摆台服务中,还对餐具的距离、位置等等做进一步的要求,以便提供一个更良好的就餐氛围。

(一)以刀叉为核心要素的西餐摆台,呈现了其服务繁复的特点。


  刀叉文化的背景,是畜牧文化。西方刀叉的起源,与西方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游牧民族,多通过狩猎获取食物,一般随身带刀。将狩猎后的动物烹调熟后,用刀割下来直接食用。这种摄取食物的方式,对于游牧民族而言,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其后,虽然逐渐走向定居生活,但长期的畜牧生活,使西方人形成了以肉类为主食,直接用手拿,或者用刀切割,然后进食的饮食习惯。


  这样的就餐方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16世纪以前,西方人在进餐时,几乎没有使用什么餐具。食物先用刀切割后,再伸出手指抓取食用。当时的一个礼仪规范是:“取用肉食时,不可伸张三根以上手指。”这种刀割手抓取食的进食方式,在畜牧文化背景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并作为一种理所应当的就餐方式传了下来。

因此,当用于摄取食物的刀叉被发明后,最初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中世纪德国的一个传教士,甚至将叉子斥为“魔*的奢侈品”,他说,“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


  虽然西方的就餐工具,最终还是摈弃了手指,选择了更加文明的刀与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并没有改变,进食的主要食物依然是肉类。这种饮食特点,必然让便于切割的刀和叉,成为就餐中的主要工具,并在品种和式样上,演化成多元化的特点:即,不同的刀叉,不仅具有不同的特点,还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吃牛肉,要用牛肉刀与牛肉叉;吃鱼肉,用鱼刀和鱼叉;吃沙拉、吃甜点也有不同的刀叉。此外,西餐中的刀叉,还有许多专有品种。例如,专门用于抹*油的*油刀、切奶酪的奶酪刀、切面包的面包刀以及生蚝刀、龙虾刀、蜗牛刀等。这些刀具各司其职,具有食物的针对性,是不能交叉或者混用的。英国人唐纳德在《现代西方礼仪》中说:“我们的祖先似乎为每一种特殊情况都发明了一种刀具或叉具,从叉取泡菜到切奶酪,样样餐具一应俱全。”


  因此,西餐的一顿正餐,不能单靠一副刀叉完成的,需要多副刀叉的组合来共同完成,一般来说,有多少道菜点,就有多少副刀叉。这为餐饮服务增加了难度。对刀叉的认识、熟悉和正确摆放,成为西餐服务的基本功。


  举例而言,筵席中的菜点,如果依次是开胃品、汤、鱼、牛排、甜点的话,刀叉等餐具应该按照以下方式和要求摆放:

?餐盘右侧:从左到右依次是牛排刀、鱼刀、汤匙、开胃品刀。

?餐盘左侧:从右到左依次是牛排叉、鱼叉、开胃品叉。

?餐盘的正前方:是甜品叉、甜品匙。

?除此以外,餐盘左上角,还要放面包碟,摆放*油刀。

仅仅摄取6道菜点,就需要10种刀叉(匙),如果是更加正式或者传统的宴席,需要的刀叉种类会更加的复杂。因此,从西餐摆台的工具刀叉来看,西餐服务,具有比较繁复的特点。

(二)以筷子为核心要素的中餐摆台,呈现了其服务简洁的特点。


  与西餐不同,用筷子为核心要素进行摆台,是中餐服务的重要特点,筷子文化,是中餐服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


  筷子,古称“箸”,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一种独特餐具。与西方的刀叉不同,这种餐具,如果不经过训练和一定经验的积累,使用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一旦能够运用自如,就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摄食工具,取食多样化的食物。与刀叉“一物一用”的特点相比,中国的筷子,具有“一物多用”的特点。灵巧、多用途的筷子的发明和使用,正是根源于农耕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与西方长期用手进食不同,筷子作为中餐的进食工具,并形成的就餐礼仪,至少也有多年的历史。《礼记?曲礼》中不仅有筷子的记载,还制定了一定的规矩。“羹之有菜者用荚,无菜者不用荚”。这里的荚,就是筷子。

悠久的用筷历史,不仅使中国人能够自如地使用筷子,还衍生出了深厚的筷子文化。特别是筷子的多功能性,极大地方便了就餐者:在就餐的过程中,仅用一副筷子,既可以夹取细嫩的鱼肉,也可以夹取粗老的牛肉,既可以取食饭点,也可以取食菜肴,一物多用,得心应手。


  使用筷子摄取食物,在简化就餐者就餐的同时,也同样简化了中餐的摆台和服务。“一物多用”的筷子,可以使就餐者从开始使用到结束——中餐摄食工具的这个鲜明的特点,使得中餐摆台简洁,并减少了进食期间的服务(包括摄食工具的选择、搭配、撤换等等)繁琐。因此,以筷子为核心要素的中餐,其服务具有相对简洁的特点。

二、白酒杯和葡萄酒杯:中西餐酒水服务的差异


  无酒不成席。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在食者就餐的过程中,常常会有酒水的相伴。因此,酒水服务,是中西餐饮服务的重要一环,酒杯,成为中西餐饮摆台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中餐摆台的酒具,通常选用形状较小的白酒杯。中国酒席中的酒,传统上以白酒为主,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的烈性酒。这种度数比较高的酒,一般不适合使用大的酒杯盛放。因此,摆放小酒杯成为中餐摆台的特色。


  西方的餐饮用酒,主要是以水果酿造的酒,通常是葡萄酒等等。由于这些酒的度数比较低,所以,选择搭配的酒杯,也相对比较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非常重视和尊重酒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在就餐中,将酒水与菜点置放于了相等的地位,而不是辅助或者从属地位。这种就餐理念,使西餐的酒水服务文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工作的程序和要求,更加细腻和繁杂。具体而言,西餐酒水服务,与中餐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

(一)多样性的酒杯:将酒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在西餐酒水服务中,不同的酒水,需要选择和使用不同的酒杯与之搭配,以便更好地发挥酒的自身特色,并让就餐者充分享受酒的香气和味道。

在西方,人们几乎为不同种类的酒,都发明了与之特点相配的酒杯。根据汉姆?布朗《餐饮服务手册》记载,盛装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酒杯、盛装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酒杯、盛装鸡尾酒用鸡尾酒杯、盛装香槟用香槟杯。此外还有玛蒂尼杯、甜酒杯、小甜酒杯、啤酒杯、雪利杯、巴黎杯、夏威夷杯、古典杯、水兵杯等等。


  即便是同一种类的酒,也要根据酒的风格不同,选择不同的杯子。例如,同样是用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如果盛装波尔多葡萄酒,则要选择四周略鼓起,口部比较收紧的杯子。选择和使用这样的杯子,目的是让波尔多葡萄酒浓郁的香味能够缓慢释放。

(二)注重酒水服务的程序和标准。


  为了让就餐者能够品享到酒之最佳状态,西餐的酒水服务还制定了不同的程序与标准。这些程序和标准,严格而复杂。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从汪春容等编写的《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中列举的红葡萄酒的服务程序与标准5,可以大致了解西餐酒水服务的这一特点:

程序一:准备工作

(1)准备好酒篮,并将一块干净的餐巾铺在酒篮中。

(2)将葡萄酒放在酒篮中,商标向上。

(3)在宾客的水杯右侧摆放红葡萄酒杯。

程序二:示瓶服务

(1)服务员右手拿起装有红葡萄酒的酒篮,走到宾客座位的右侧,另外取—个小碟子放在宾客餐具的右侧,用来放开瓶后取出的木塞。

(2)服务员右手持酒篮,左手轻托住酒瓶的底部,倾斜45度,商标向上,请宾客看清酒的商标,并询问宾客是否可以立即开瓶。

程序三:开瓶服务

(1)将红葡萄酒立于酒篮中,左手扶住瓶颈,右手用开酒刀割开封口,并用—块干净的餐巾布将瓶口擦净。

(2)将酒钻垂直钻入木塞。

(3)将木塞放入准备好的小碟子中,并摆在宾客红葡萄酒杯的右侧。

程序四:斟酒服务

(1)服务员将打开的红葡萄酒瓶放回酒篮,商标向上,同时用右手拿起酒篮,从宾客右侧斟倒1/5杯红葡萄酒,请宾客品评酒质。

(2)宾客认可后,按照先客后主、女士优先的原则,依次为宾客倒酒,倒酒时站在宾客的右侧,斟酒量为1/2杯。

(3)每倒完一杯酒要轻轻转动酒篮,避免酒滴在餐台上。

(4)倒完酒后,把酒篮放在宾客餐具的右侧,注意不能将瓶口对着宾客。

除了红葡萄酒,西餐对于如何进行白葡萄酒、香槟酒以及为朗姆酒、白兰地等酒水的服务,也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标准。这些程序和标准,依据不同酒水的特点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比如,香槟酒和白葡萄酒在开瓶前,要先放在冰桶中冷却,红葡萄酒却不需要这个步骤。而在开瓶服务中,白葡萄酒和香槟酒的打开方法也是不同的。

(三)强调酒水与菜点的和谐搭配。


  根据西方餐饮行业比较权威的培训手册《西餐服务员手册》6的分类,一份正式的现代西餐宴会菜单,一般有五个部分:开胃菜、汤、副菜、主菜、餐后甜点。这些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菜点,如何搭配与之相配的酒水,使得两者都能相得益彰,是西餐酒水服务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西餐服务文化的特色和难点。在这种高难度的服务中,服务人员不仅对每道菜点的特点了如指掌,还要对各种酒水的特点如数家珍,而最终,能够根据服务人员自身高超的经验和技巧,将合适的酒水推荐给就餐者,使就餐者可以享受到美酒美食和谐搭配的美妙感受。


  由于酒水服务的高技巧性,在西餐服务中,还逐渐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位——侍酒师,即专门从事酒水服务的人员。在西方的高级餐厅里,都会配有专门的侍酒师,他们会根据就餐者所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为顾客推荐适合的酒水。

三、圆桌与条桌:中西餐菜点服务的不同方式


  菜点服务,是餐饮服务的核心和重要环节。如何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为之建议、搭配、提供味道适口的菜肴,是中西餐服务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在就餐的餐桌的选择上,由于受到思维、文化等深层次差异的影响,两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餐桌文化和服务文化。

(一)圆桌:中餐聚餐制服务的平台


  中餐就餐的餐桌,最早选择的是长条桌,采取的就餐形式是分餐的方法。但在其后的历史演变中,在中国“和”文化以及中国人“聚集式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式就餐,更多趋向于使用圆桌。这是因为,圆桌——更方便人们群围而坐,形成闭环,适合我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


  具有中国特色的聚餐方式,自然也形成和发展了与此相适应,或者说相匹配的中餐服务方式——聚餐制服务。


  聚餐制服务,其摆台的背景,是一张圆桌。在中国的文化和观念中,圆桌比长形桌更能体现融合与和谐之美。在圆桌的布置上,中餐服务强调以圆桌的中心为焦点,无论是菜肴还是餐具的摆放,以及就餐的桌椅,都要一层一层围在这个中心的周围。餐饮服务,要求为同一餐桌的人们,提供同样的餐具,同样的菜肴,以便大家团圆而坐,共享桌子上的每一道菜肴,形成了圆融聚拢而不是分散独立的就餐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与个性的消解。


  聚餐制服务,要求服务的平等性,要保证每一位就餐者都能和其他人共同享用美食。然而,众多的菜点被摆放在餐桌上,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就餐者能够均等地享用,而不是顾此失彼?于是“摆菜技术”,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成为中餐服务文化和技术的重要特点。


  “摆菜技术”,其重要特色是讲究相互的均等关系。例如,中餐服务规定,所有的菜碟,应均分于餐桌至上,碟(盘)与碟(盘)之间间距相等。再比如,在摆放冷菜时,服务人员要掌握“三岔”原则,即岔色、岔形、岔味,以使每个就餐者的面前,都有菜肴可以拈夹,防止轻重不等,多少不均的现象发生。如果有工艺冷菜拼盘,则要将其放在餐桌正中,以便所有的人都能够观赏。在热菜的摆台中,服务人员也会将头菜、整只、整形、整块的菜、汤菜等,先摆放在餐桌的中央,供所有客人欣赏后再分而食用。这些菜点服务中的要求和标准,是中国文化和观念中,“和”与“均等”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方桌:西餐分餐制服务的平台


  与中餐不同,西餐的就餐文化,是以分餐为特征的。这体现了西方强调个人、独立以及开放的观念与思维特点。而中餐——在圆桌四周,群居而围坐,形成一个有中心的闭环的就餐方式,与西方的观念、思维和习惯,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因此,在西方特有的文化的影响下,条桌,理所当然地成为西方人就餐的平台。而餐饮的服务方式以及餐饮服务文化,无疑,也与这种特征相适应的。


  采取分餐和条桌就餐的饮食方式,使西餐服务所面对的对象,不是一群(桌)就餐者,是每一位就餐者,是个体而不是群体。西餐服务采取了分餐制而不是聚餐制,是其饮食文化特点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偶然。


  在分餐服务中,西方特别强调尊重和倾听每个食客的个体需求,根据每位就餐者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在服务培训中,它要求服务人员,认真而详细地记录每位客人所点菜肴及其要求,比如生熟程度、口味要求、配菜调料、上菜时间等。为了防止上错菜,在西餐服务中,还详细规定了服务人员应从主人位或主人右侧第一位主宾,按逆时针方向进行点菜,并且准确记下点菜客人的餐位,以将顾客所需要的菜肴,准确无误地送到顾客面前。

结束语


  从餐桌摆台这个微观的技术出发,将中西餐服务放在中西饮食文化的背景下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餐饮服务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观念等的差异,是具有一致性的。


  但是,如何来理解这些差异和不同呢?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了“各美其美,以美为美,美美与共”的主张。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相互认识、理解、包容和接纳,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而在近些年,现代中餐服务,学习和借鉴了许多西方餐饮服务的观念、方法和技术、技巧,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正是这种“各美其美,以美为美,美美与共”的思想和观念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只有相互学习和借鉴,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作者简介:高海薇(-),女,四川成都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烹饪协会国际美食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西餐饮理论和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特别鸣谢:感谢亚洲食学论坛授权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诚公学堂中西餐饮服务文化的差异与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