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诗经行苇中看周朝贵族礼仪
TUhjnbcbe - 2025/7/19 17:26:00

礼乐文明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气质。礼乐文明起源于周代,传承发展于后世儒学。

统治者需要一个全新的、足够令人民信服的思想引导,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合情合理外化。

礼制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回溯周代礼制的伦理思想的起源,就是回到诞生的背景之中。

01周代贵族学礼

第一,周人学礼与《诗经》

礼最初是从饮食开始的,它与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在饮食文化的领域中,古人对敬献的仪式是十分看重的,在仪式中所用到的礼品被称作“醴”,这种敬献过程中的仪式就是礼。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有关尊敬神和人的仪式都称之为礼,这种仪式也经过周人的利用和发展,逐渐继承下来,并形成了维护国家统治的完善的社会制度。

如周礼中的“飨”礼和“射”礼就是从原始的生产活动中渐趋演化而来的。周礼是《诗经》时代蔚为大观地存在。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其表现出高山景行的敬仰和向往。通读《诗经》,不仅能发现燕獪诗中留下了燕礼、飨礼、射礼和乡饮酒礼等仪式典礼的身影。

而且它还再现了周代上层社会大飨神祖,君臣燕饮和祭祀后宗族亲朋齐畅饮、祈福祗的典礼风貌。

宴会上主人的仁善、宾客的谦逊、酒食的丰盈、礼节的完备都在彰显着主宾之间融洽和睦的礼仪关系,同时也是高朋亲友间亲密的人伦挚情的外在流露。

比如《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食既钧”、“敦弓既句,既挟四缑”

这几句再现了人们宴饮后进行的娱乐活动一一射箭比赛,人们壮志踌躇、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在射礼仪式中尽展无疑。

艺术来源于生活,宗周完备的礼仪礼制在时代的车轮里滚滚前行,燕飨诗作为周代贵族生活的直观反映。

在宴饮上一次次用酒食的弥香,笙歌的染浸,舞乐的虔诚,把落后愚昧的野蛮风俗变成一种新型地政治文明。

它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特质在这种礼仪模式的裹挟下,推动着周代的礼乐建设蓬勃焕发、永留芳香。

周人学礼的理论基础

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都先祭祀河流后祭祀大海,这是因为海的源头是为河,海是河的汇集。

先源而后委、凡事重本,治国应重视教育,完善教育,教师则为根本。《礼记·学记》是儒家论教育的代表性著述。

其中“以教为本”的观点概括了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西周时期,周人学礼首先要“学记”。

有此理论为基础,方能“以礼治国”,建立学校,系统地传授知识,学习各种礼仪章程,且尊师重教的传统也受此影响,伴随中华文化的发展逐渐传递下去。

所以,《学记》全篇侧重于论述教育在治国化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和政府该如何办好教育,并着重提出了尊师重教是完善教育的基础。02礼制的伦理思想

第一,亲亲尊尊

伦理思想的精神是伦理认同的基础,如果达不到伦理认同的话,那么建立家庭、民族国家等伦理实体是不可能的。

伦理实体和伦理思想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张力,新伦理实体的形成来自旧伦理思想受到挑战和怀疑,新伦理思想的形成会加速旧伦理实体的更换。

周代礼制作为这种张力的具象产物,其伦理思想的形态呈现验证了这一事实。嫡长子继承制度使得周人的宗法不同于殷商的宗法。

殷商王制的继承可由兄及弟,也可以传位于任何一位儿子,传位的依据在于氏族的血缘性,只要是在氏族之内即可。

殷商这种传位方式使得其氏族的衍化会随着血缘的疏远而变得涣散,周人的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能够克服这一缺陷。

嫡长子继承制度成为宗法制的基础,宗法制没有脱离部族内部血缘的框架,仍然以家族血缘亲属的关系来确定地位的高低。

于是“周代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就这样建立了起来”。秦汉以来,建立了大一统专制帝国,现实的政治和制度与上古的宗教和伦理已实际分离。

上古氏族邦国完全消失。但是,这种家国同构基于的血缘纽带和宗法家族仍然存在着,于是礼制的伦理思想仍然存在于各个朝代之中。

并且由于后代儒学的再发挥而形成的独特的“礼治思想”,因为有了制度刚性的保证,成为影响中国最深刻的思想因素。

移孝作忠

礼制从伦理的角度达到家国同构,礼制作为一套规范制度,家国同构还体现在对伦常秩序的规定中。

这种体现可以总结为家庭伦理要求扩展到国家伦理要求,也称作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双向互动,被包含在礼制政治与伦理的同构中,成为一种伦理原则。这是儒家对礼制非常理想化的一个图景展示,从中可追溯出周代礼制颁布之初的伦理原则。

一旦家庭同构,那么家庭的伦常秩序和国家的伦常秩序就可以作巧妙转移和联系。

以伦理道德为中轴轴心,上可抵达神明庇护,下可治理百姓,礼制诚然就是这样一个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产物。在伦常秩序的规定中,所遵循的规则自然就是“亲亲、尊尊”。

最能体现这一规则的就是礼制里对于“孝”伦理概念的规范。“孝”字在殷商卜辞中未曾发现,关于“孝”比较多见于书上,而把“德孝”并称始于周。

0周礼在《诗经》中的体现

第一,周贵族阶层崇尚的品德修养

宗周氏族的孝悌之礼受先人陶冶从而更加详备,我们于燕飨诗中可以看到描绘了这一美好的德行的身影:

“曾孙维主,酒醴微醺。酌以大斗,以祈黃鸯。黄鸯台背,以引以及。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大雅行苇》“黃鸯”又称眉瘦、鲐背,代指老人九十岁,此处即为长命、高寿的意思;

诗歌以敬酒祝福作结,向座中老人祝福,愿他们健康长寿,天赐景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有养老之礼,一些饮食礼俗中也一直有尊老的传统,这是社会进步,文明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体现出周人的崇尚美德、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之外,还可以看出当时贵族阶级物质生活的奢华,体现了他们对于精致的生活品质,华丽的物质世界的享乐。遍读《诗经》,我们同样能发现当时社会物产的富饶,以及周人追求丰盈富余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天性解放,生命的进化。

宗周社会丰富的物资背后,这不仅是他们品格调高雅的物质世界的投射,更是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还是一种以宗法等级尊卑为核心的礼乐制度的昭示。

后代礼乐文化

自春秋逐渐礼崩乐坏后,社会动荡,秩序紊乱。儒学大思想家孔子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制礼作乐”,充分发扬和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

自此之后,古中国便以礼乐大国的形象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对于周代礼乐的向往和憧憬,加之对“礼”的改造,使得儒家注重“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的教育理念。

诗、乐、礼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教育修养、性情人格的培养中。孔子重视礼,加工和改造了礼。

并且丰富和美化了礼的内容,目的是希望人们的道德品行修养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层次高境界。

由此,他提出了跟西周时期以“德”为核心有所不同的新的礼乐观念一一以“仁”为核心,以“五伦”为根基。

周代礼乐的演变过程,也意味着人们的精神层次在深化,逐渐走向了文明风雅。后代诗教、礼教和乐教的和谐统一正是得益于周代将“诗”和“乐”相结合。

这种诗礼文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真正变成了华夏文明得以普遍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语:

《诗经》是探究宗周礼乐体系极具价值的诗篇。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后来不断对“礼”进行发展和完善。

使得周王朝最终赢得了“礼乐达于天下”的美誉。礼在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典礼仪式。

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令德”、“令仪”。在这些德行的光芒之后,还能窥探出周人的生命追求和价值享受。

他们物资丰富,娱乐生活多样化,这是周代民众生命解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诗经》

《周礼注疏》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诗经行苇中看周朝贵族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