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周到秦,中国最后的青铜器有多震撼
TUhjnbcbe - 2025/6/13 21:3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http://www.wangbawang.com/m/

周人原本是商朝边陲的一个小部落。因戎狄入侵,领袖古公亶父遂将部落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北)。

抵达西岐后,周人开始“脱戎俗,筑邑定居”,学习商朝的农业文明。为了在当地站稳脚跟,古公亶父及其后人大力与当地羌人联姻,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周原遗址出土的日己觥。图源:图虫创意

古公亶父去世后,幼子季历即位。季历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他在位期间,师承其父遗嘱,在当地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推行仁义,富民强军。不多时,周就成为商朝实力最强的外夷部落。

周的强大,引起了商朝的注意。

为了遏制周氏族的发展,商王室不断利用周族去跟外来戎狄硬碰硬,打算通过战争消耗周部族的有生力量。

不料,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季历率周人愈战愈强,商王文丁亦不得不对季历一赏再赏。几轮下来,季历成了商王室钦命的“商朝西部众诸侯之长”,也就是《封神演义》中受人尊敬的西伯侯。

▲年版《封神榜》的西伯侯姬昌。图源:影视剧照

周室借消灭戎狄,大力扩充自家军力的举动,终于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恐慌。借重赏季历之机,文丁将其调入殷墟,伺机命人暗杀。

季历的突然死亡,并没有暂缓周人的扩张进程。姬昌即位后,秉承父、祖遗志,周氏大力发展军备。到了商纣王时代,他们的势力范围已推进至河洛地区。

这里是商朝的发源地,周室的崛起,自然引起商纣王的高度重视。

效仿祖父文丁,商纣王“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周人与商王室的矛盾最终公开化。

1

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历三世苦难,周武王姬发终于将“倒商”大军陈列于朝歌王畿之外的牧野。

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继承者,这一仗,是他复仇商王朝的终局之战。

▲汤阴羑里城太公殿中描绘的牧野之战场景。图源:图虫创意

开战前,他紧急召开了一次全军誓师大会,向身后数十个方国的数万“倒商”弟兄阐述自己的作战理念。

他称,古人常云“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纣王只听妇人之言,对祖宗祭祀不闻不问,对兄弟亲族过分刻薄,任由佞幸之人在朝中为非作歹,是为本末倒置。今我等理应替天行道,匡扶正义。所以,我们的行军要保持良好的阵型。要像虎、貔、熊、罴一样杀往商都的近郊,不要迎击和杀戮跑过来投降的人,他们将会有助于我们。努力吧,将士们!你们若不奋战,上天也必将会对你们的行为严惩不贷。

武王的鼓舞,彻底点燃了联军的复仇怒火。

延祚五百余年的商王朝,随着商纣王的一把大火,通通化作了灰烬。

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多年来都是史学界的未解之谜。直到一尊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出土,武王克商的具体年份才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并定格在公元前年。

这尊名曰“武王征商簋”的礼器,还有一个大家更为熟知的名字:利簋。

根据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出土于陕西临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在商周大战前,“簋”这种器皿已为贵族们广泛使用。

簋的形制多为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圆下方的形状。因此,人们认为以它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粮,不仅可以呈现丰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圆下方合阴阳学说中的“天圆地方”,利于国君弘扬“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于是,从簋开始,大量拥有广口且上圆下方的青铜器被逐渐运用到祭祀上,以彰显使用者的身份、权力和地位。

与之相适应的,在周王朝随后公布的礼乐制度中,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也成了贵族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准。所谓“藏礼于器”就是这个意思。

▲兴簋一组,其底部镂空处可生火,提供热食。图源:图虫创意

周代商,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天下从信鬼神转化成尚文教。

鉴于前朝灭国的教训,周初自上而下,大力提倡勤劳耕作,以恢复经济生产。

▲大盂鼎拓片,鼎内有关于饮酒误国的金文记载。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天下九州农业、手工业等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周畿都邑间“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二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物产的丰富,再次将以青铜器为载体的饮食文化推向历史的顶峰。

在礼制的规劝下,周朝贵族普遍认为吃饭是头等大事。除了鼎簋规制外,对于吃饭,他们还有“井泥不食”,“毋抟饭,毋放饭,毋流兽,毋咤食,毋啮骨”等规定。

正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如果说“礼”是周代社会等级规范和礼仪,那么,“乐”则是在“礼”之下的一种社会表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

周成王继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

周公十分反对“淫乐”。他认为,既然有良好的等级制度,那就应该在里边增添各种适宜当下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周王室的宗法制服务,同时也可威慑群邦,恩化他国。

▲西周何尊,现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内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源:图虫创意

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周公提倡“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普及四方。

礼乐制度的建立,使西周贵族间的宴乐多了一项“雅乐”传统。

所谓雅乐,即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周人运用雅乐,强调的是它与道德的配合宣传,平常演奏雅乐时,必须动作缓慢,声调平和。

雅乐没有艺术性的制约,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严肃穆为标准,所以,发声悠长、沉稳的钟、镈、铙、石磐等自然是宴乐乐器的首选。

▲西周云纹青铜大铙,现藏于福建省博物院。图源:图虫创意

这些乐器按发音高低排列,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五声音调中的“宫、商、角、徵、羽”。

搭配宴饮中出现的各式珍贵佳肴,周天子“钟鸣鼎食”的画卷就此展开。

但是,明尊卑、定规矩的礼乐制度产生,也伴随着奴隶制的残酷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军事作为支撑,再好的制度,崩塌也是瞬间的事情。

西周末年,周王室出现了一位与上两代末世之君性格类似的周幽王。史载,周幽王在位期间,任用虢石父为上卿,推行暴政,宠爱美女褒姒,百姓怨声载道。

可能是后世为了维护西周的礼仪生态,在阐述西周灭国的事实上,将责任全部都推到了褒姒身上。

与妲己、妺喜类似,她也有着亡国美人的特殊性。据说,周幽王自从得到她后,她一直面若冰霜,入宫以来未曾一笑。周幽王对此十分苦恼,不惜以千金求计,只为博得美人一笑。

这时,佞臣虢鼓给周幽王进献了一个馊主意,建议大王以烽火传讯、擂鼓阵阵的方式,力促褒姒大笑。

烽火本是古代一种紧急的军事通讯手段,由国都到边塞,沿边都设有烽火台。每当有敌入侵时,士兵必点燃烽火向王畿报信,同时也向附近诸侯发出预警,让他们组织兵力勤王。

可周幽王不管这些。他采纳了虢鼓的建议,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

▲周幽王。图源:影视剧照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王室预警,以为戎狄再次率军来犯,遂点齐兵马,赶赴骊山救援。

褒姒见千军万马应召而至,觉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

见美人如此开心,周幽王决定再来几次。久而久之,见着烽火,诸侯们也以为是昏君罔顾祖宗家法,戏弄诸侯,大家都不来了。

周幽王十一年(前年),申侯联合鄫国、犬戎发兵攻打周王室。周幽王紧急点燃烽火,欲召集诸军共讨之。怎料,一兵一卒都没来。最终,犬戎大军在骊山下俘杀周幽王,西周走入了历史。

2

申侯勾结犬戎发兵攻打周幽王,曾抱有劝大王远离“祸水”,恢复妹妹申后以及太子姬宜臼地位的想法。因此,周幽王死后,姬宜臼在诸侯的拥戴下,继承王位,史称周平王。

为避免他人诟病,周平王率众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至此,失去根基的周王室陷入衰落。

周王室的衰微,让昔日饱受礼制束缚的诸侯彻底放飞自我。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仅亲自跑到中原,向刚刚登基的周定王询问鼎的轻重,更是不顾过去礼制的要求,自己公然在封地中僭越使用王号,全然不顾周天子的脸色。

▲王子午鼎铭文。

楚庄王的表率,使得各国诸侯对礼制束缚阳奉阴违,礼乐渐趋崩坏。

位于山东的齐公,率先将周天子赐下的礼器丢掉,重新打造一批精美的青铜器,订立自己独有的礼乐制度。

▲春秋早期齐系鸟龙纹三兽盖青铜鼎,现藏于郑州华夏艺术文化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而一向雅好音乐的曾侯乙,则聚合全国之力,替自己打造了一副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五个八度,由六十五件全套编钟组成的青铜乐阵,享受如帝王般的宴乐规格。

▲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作为今天湖北地区的一方诸侯,讲究享受的曾侯乙还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青铜“冰箱”——冰鉴。

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曾侯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了。

为了制造出更多适合诸侯们享乐的青铜器,各国工匠们轮番进行探索,终于在原合范式浇筑法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名为“失蜡法”的新浇筑技术。

这种技术首先使用蜂蜡一类的易熔材料灌注成模型,然后在其表面挂泥浆,硬化成壳以后再进行加热,最终使蜡熔成工匠们所需的青铜器铸造模具。

▲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曾侯乙尊盘,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失蜡法的出现,使青铜器的匠造技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这种熔模精密铸造工艺,春秋战国时代的匠人们为贵族创造出多种引领风潮的错金银、镶金玉等青铜玩物。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色彩对比和古典雅致的艺术张力。

▲战国错金银纹车饰。图源:图虫创意

礼乐崩坏带来的另一重影响,就是“礼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时代,失去周天子管束的诸侯们自主发起战争,攻城掠地,兼并弱小。由于武器的配备以及铸造工艺、材料等直接影响战争的结果,因此,青铜武器的铸造和批量化生产也备受各国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周到秦,中国最后的青铜器有多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