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味觉的思念,食物最能忠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性格。餐桌展示人们的幸福感,而觥筹交错则显示了社会的世道人心。要说最能勾起回忆的,必然是味蕾带来的享受。
清代以来,汉族的移民大规模地涌入赤峰等内蒙古地区,移民带来了经济,同样移民也带来了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赤峰人也逐渐改变了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更趋于丰富和风味。蒙古人、满族人以前没有炒菜的习惯,一般都是大锅煮肉烩菜。而汉族的移民,带来了鲁菜、京味菜肴、烧烤、炖煮、爆炒等烹调方法在蒙地被人们所喜欢和掌握,食谱、菜谱日渐丰富。蒙古族单调的饮食文化随着与汉族的融合而丰富起来,赤峰地区蒙古人食肉类、奶类、粮类三大类,在添加了内地丰富的食谱后而大放异彩,五味均善、冲淡平和的鲁菜,典雅高贵、色味俱全的京菜冀菜等,与蒙古人大气豪爽、自然本色的饮食相结合。赤峰地区有名的传统名吃全羊席、手把肉、晒肉干。而赤峰对夹、敖汉拨面、公爷府烧鸡、范家马儿烂等都是汉族和回族移民带来或在赤峰发明的。这些名优食品,是内地与草原饮食文化交织、融合、协调的产物,尽显调和之美,形成了四季有别的赤峰地域独特的饮食文化。
赤峰地区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较具名气的有哈达饼、对夹、缸炉烧饼、哈达火烧、经棚馅饼、林西烧麦、林东切糕、敖汉拨面、乌丹碗坨、喀喇沁豆包、蒙古凉粉等。
哈达饼
赤峰独具风味的食品。解放后沈阳等地曾来赤峰延师学艺,并载文于《辽宁日报》进行介绍。哈达饼面世事出偶然,大约在年前(清乾隆初年),赤峰街面点师在做南沙豆沙饼时,由于剂头无酥、油多、少馅,成了余面。师傅们就想了个法子,把剂头擀开,包上酥(油面)和糖烙制,结果此品很受欢迎。继而赤峰各大饭店竞相制作,名噪一时,因此食品产于哈达,故称“哈达饼”。传至清末民初,做哈达饼以华馨饭庄的于泉老师傅为最佳。于泉传于米正国,米又传于孙景贵(今已退休)。哈达饼属糕点类,造价较高,具有酥、脆、香、甜等特点。做哈达饼,油面和水面各半,软硬一致。面饧好后,分开揪剂,然后将水面擀开,包上酥(油面),再擀开,包上白糖、香精、瓜仁、青红丝等,再擀成薄饼。烙时需小火,翻转时要轻,否则将酥成碎片,饼呈金黄色即可出锅食用。
对夹
旧时赤峰街最负盛名的对夹铺是复生隆。民国6年(年)农民苏文玉创办。苏祖居河北省,幼年在北京三里河北桥湾“裕生隆”肉铺学徒,后来赤做小买卖。赚了资本便在头道街开办复生隆对夹铺。复生隆对夹铺的对夹,是仿照河北津唐地区“驴肉火烧”,并把皇宫里御膳坊的熏肉技术结合在一起制做的。因苏在北京学徒时,其亲属梁某在宫内“奏事处”当厨子,常到“裕生隆”买肉,于是便把宫内熏肉、熏烧鸡技术传给了苏。苏对夹铺煮肉所配用料达10余种,有花椒、大料、砂仁、豆蔻、丁香等。肉煮熟后进行熏烤,把锅烧热,熬煮红糖,用糖锅冒出的热气熏烤猪肉,至略带红色即可。做烧饼先把白面和好,掺好一定比例的油,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浸饱酥油糊,涂在刚捶好的烧饼面上,放入吊炉内烤熟。这样做成的烧饼外脆内软,且有一股清香味,用刀从一旁割开,填进切碎的熏肉,亦菜亦饭,方便可口。
哈达火烧
又名杠子火烧。在赤峰已有余年的历史。其形状若上下合在一起的圆盒。特点不怕挤压,不怕冷冻,不怕日晒,不怕霉变,是远途旅行既方便又实惠的食品。制作火烧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先将面粉和硬,把一根杠子一头插进案面准备好的墙眼铁环套绳中,双手握住另一端来回移动挤压,面揉压好揪剂,搓成蘑菇状,装入模子(模子木制,大如拳,寸厚,中间印有本饭庄铺名字),用手压实,随即磕出装炉烤制。烤炉亦圆形,长宽高各1.8尺。烤时要分面烤,烤熟一面,翻个过用针铧子在火烧腰间划一圈再烤另一面,呈金黄色熟透出炉。赤峰街做火烧的以回民为多数,清末民初20余家火烧铺中,“火烧刘”、白起财、李凤清几家最有名。
缸炉烧饼
缸炉浇饼是用火炉烧缸烤制的烧饼。民国年间由凌源人王子云传入赤峰。制作方法:搭一米长的火炉,取陶缸的一半,放火炉上面,中间间隔1尺宽。面粉用温水和成硬面,擀成圆饼,取黍子粉加油和成糊状,抹在面上(叫酥),然后将两面对折,团成卷儿,揪成剂子,再擀好,挂檐,加芝麻,做成上有花檐图形状,放在烧好的缸面上,进行烤制,饼成黄色即熟出炉。这种烧饼的制法火候上极讲究,因缸里呈凹形,凉或者热烧饼都要滑下来。缸炉烧饼的特点:不糊、面光、香酥脆。
经棚馅饼
经棚馅饼是光绪年间由山西人单姓传入的,又吸取了本地给王爷烙馅饼女奴的绝技,实为蒙汉技术合成品。制法:馅为二岁色白嫩牛肉(肋骨花白肉),切碎,然后把葱(山葱最优)、姜、花椒、大料、豆蔻、丁香、盐等各种调料放在一起剁成能看出块状的肉泥,装入瓷盆盖严闷2—3小时取用。皮要上等精粉,用温水和好后,用手或杵(木制)揣,饧一小时面揉软后再用。烙时用略凹的平锅,油澎入饼,外焦后转用中火,一面烙熟用平铲翻转烙另一面,全饼呈黄色即可出锅。包制也有技术要求,剂擀薄透清,馅要排匀,包上用手捺平再擀。特点:皮薄(烙熟后隔皮可看出馅的形状、颜色)、肉厚、外焦里嫩,浓香可口,有“河西烙饼,河东闻到香味”之美称。
林西烧麦
林西小聋子(王玉贵)小屉烧麦,民国初年就很有名。烧麦选用优质精面粉做皮,用淀粉做醭,皮擀得薄如纸片,再用走槌滚压出麦穗状花纹。烧麦馅选用上等新鲜牛羊肉,佐以葱花、鲜姜、五香粉等调料,再掺入少量鲜韭菜或白菜心,包制后放入小屉蒸熟。味道独特,香而不腻。小聋子烧麦有时坐庄营业,有时挑担沿街叫卖,供不应求。
乌丹碗坨
民国初年农民陆喜财自凌源逃荒到乌丹,为生计,从朋友处学得碗坨手艺开铺做碗坨。主料为优质荞麦糁子面,不论冬夏先加凉水硬和,再加淡盐水揸稀,置盆内糗数小时。盆不得加盖,以防升温变酸。然后把糗好的面装入小瓷碗内,摆在秫秸算子上,蒸时用急火一气呵成。蒸熟的碗坨晾凉,用小刀打成鱼脊形的小长条,薄而不碎,匀而不烂,攒成一簇,浇入蒜泥、酱油、醋、芝麻酱等调料,柔韧可口,味美耐咬,为消暑美食。若面糊中掺入适量鲜猪血,则碗坨色红如朱,味道醇美绝佳。陆死后传艺于儿媳张金芝,金芝再传女儿瑞兰、瑞琴,迄今仍为本地小吃一绝。
林东切糕
民国年间由赤峰传入,以“刘小辫切糕”最有风味。原料是白音敖包旱川石岗地大红黍,米粘性大,色黄,做出的糕不懈、筋道、味醇。林东切糕用大锅蒸,每锅下黄米面80斤、红芸豆(煮熟)20斤、大红枣5斤,三种原料各成层次,熟后成一坨子,放置案上,用棉被捂严推出切卖。卖切糕一般赶早市,与豆腐脑配卖,味道独特,价钱便宜,很受农民欢迎。
敖汉拨面
敖汉旗以出产荞麦闻名国内外,用荞面制做的食品拨面在清代已传入日本。拨面炊具:面板1块,擀杖1根,拨刀1把。刀面比一般菜刀窄而长,两端有把,以便双手操作。制作方法:锅里将清水烧开,将长方型面板一端卡在锅沿上,另一端用腹部顶牢。板上放和好的荞面团,稍加擀压,双手执刀拍拨,边拨边推进沸水里。拨出的面类似面条,但拨时刀与板之间有一缝隙,用刀一拍面从缝隙中挤压而出,面条不是方的而是三棱条。盛在碗里,蘸上辣子肉丁、酸菜肉丁或炸酱卤,口感富有筋性,味道别具一格。
喀喇沁豆包
为蒙古人有别于汉人做豆包的一种特殊制作方法。原料为黍面或小米面,和前用锅将面炒得半熟再加温水和成稠糊状入盆发酵,这样做出的豆包酸甜适度。同时,蒙族人做豆包红芸豆或红小豆馅不捣碎,内放枣、栗子、核桃仁、瓜籽仁或青红丝,皮略厚,个略小,吃时蘸荤油、黄油及红糖,味道极其醇美。据称,此种食品是喀喇沁王膳食房从皇宫学来的,后传入民间,统称“蒙古豆包”。这种食品春节期间家家做,除自食外,还是馈赠亲友的一种礼品。
蒙古凉粉
原属清宫小吃。康熙年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后,传入蒙地上层人家,为夏季消暑冷食。蒙古凉粉以荞麦为原料,碾成糁子,再轧成面,用粗箩过匀,以清水和成糊状,入锅煮熟,舀出摊于盖帘或案板上,冷却后呈半透明状。吃时,用一种斜下穿孔薄铁片一层层向下刮,成长条,盛到碗内微微发颤,浇以酱油、醋、芫荽、芝麻酱、葱丝、芥末等佐料,稍滴香油,清香扑鼻,凉爽可口,迄今仍是宁城、喀喇沁一带传统小吃。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饮食习惯随之改变。但是一个地道的赤峰人,提起儿时的舌尖美味,仍然牵肠挂肚:黄米粘糕、小米煎饼、莜面炒面、小米圪圪豆、烙糕、饸饹、散状,甚至是咸菜疙瘩,依然是你我的思乡之味。传承了百年的赤峰小吃让我们拥有“同一个胃口”,同样的“味觉依赖”。
家常滋味是对故乡的最好记忆。
图片:马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