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造物主心血结晶的产品,人类堪比最精妙的机器。在新近翻译出版的畅销科普著作《人体简史》中,比尔·布莱森指出,大自然创造人类的一个特性就是让他很不容易死,但奇葩的是人类又往往“自寻死路”。人类会因为狂妄自大败在小小的病毒手下,会因为意见不合大打出手,会为了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自相残杀。
人类当然有着种种缺点,这些缺点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譬如直立行走的代价是让我们腰酸背疼,食道和气管离得太近让我们成了最容易噎死的生物之一。心理上的缺点更加致命,我们既有着同情弱者的同情心,又喜爱恃强凌弱;我们明知自己和他人同为人类一员,却常常因为性别和肤色的不同而彼此对立,攻击不已。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或许是因为人类长期使用不当造成的恶果,是该翻出早就扔掉的说明书仔细阅读一遍了。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人类使用手册,从人类的使用方法,到人体各零部件的说明,再到“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的讨论,是一本小巧的人类说明书。
希望造物主觉得人类修理修理还凑合能用,不至于退货返厂。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使用方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类使用手册》报纸版面。
撰文
李夏恩
大脑
有一句经典的骂人话叫“大脑进水”,但大脑本身就有75%到80%都是水,其余部分是脂肪和蛋白质。关于它们的质感,可以说就像一坨嫩得要汪出水的豆花。最著名的比喻,当数威廉·萨克雷的“颅腔奶酪”。
就是这样一坨软嫩湿滑的东西,却可以说是宇宙中最超凡的物品。它在与世隔绝的黑暗与静寂中,感知着整个世界。它只是静悄悄地待在颅腔里,看起来安静异常,但它在30秒里处理的信息量,就超过哈勃太空望远镜30年的工作量。一立方毫米的皮层,足以容纳TB的信息。它不仅可以感知外部世界,还能整合信息创造出想象的世界。在脑海里,你可以是全宇宙的君主,还能在幻想的世界里实现争吵时让太太大人低头认输一次的丰功伟业。
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谬说,认为大脑的重量与人的智力成正比,脑袋越大,大脑越重,人就越聪明。诚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变大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容量足够大的大脑让人类拥有足够复杂的认知能力。但到人类进化到如今这般模样之后,脑容量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明显了。甚至现代人的脑容量比一万年前缩水不少,从当时的立方厘米,缩水到今天的立方厘米。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变得更高效了,这或许中了那句话“浓缩的才是精华”。
另外一个令人遗憾的科学结论是,无论你做什么,大脑每天消耗的能量都在卡路里左右,这意味无论你是在家里看一整天偶像剧,还是绞尽脑汁写一篇故弄玄虚的哲学论文,大脑消耗的能量都不会有太大变化——殚精竭虑不会让人变瘦,但在椅子上坐一天敲字却可能让自己脂肪堆积胖出二斤——生活就是那么公平而又不公平。
《人体简史:你的身体3亿岁了》,作者:比尔·布莱森,译者:闾佳,出版社:读客
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年6月
毛发
如果说皮肤是人类将自身与外界区隔开来的城墙,那么毛发就是墙头草。毛发虽然稍稍使劲一拔就掉,但它的作用却对人类不可或缺。毛发最让人类头疼的地方,是人类经常抱怨毛发该长的地方不长,不该长的地方乱长。不该长的地方,比如女性非常介意的腿毛,每次刮完之后过不了多久,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滋生出来。这也难怪,腿毛的生长期持续两个月,刮得再干净,只要对毛根没有影响,腿毛就会春风吹又生。
该长的地方,比如头发,对男性来说,遭受脱发之苦可以说是大概率的劫数,任你年轻时头发长得再浓密茂盛,大约60%的男性到50岁基本就会秃顶了,而20%的男性在30岁就秃了。这是最令人张皇失措的难题,从古至今,就有无数的贤哲提出过各式各样的脱发理论,从油脂分泌到头皮干燥。曾经霸占医学界长达数百年的一个理论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理论也是其中最荒谬的,那就是所谓的“生命热”理论。根据他的说法,秃头是因为男性的“生命热”越到中年越旺盛,以至“烧掉”了头发。今天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名为二氢睾酮的激素容易变得紊乱,使头上的毛囊关闭,从而导致秃头。治疗秃头公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阉割。思来想去,还是秃头的代价更小一些。
《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作者:库尔特·斯坦恩,译者:刘新,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年12月
心脏
“你不应该只有脑子思考,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是鸡汤文学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可惜啊,心真的不会思考。它只是个一张一缩不断跳动的器官,终其一生,它只做这一件事,而且是一心一意做这件事。正常的话,它每天大概跳十万次,一生多达35亿次。如果哪天它突然不跳了,那人类的大限就降临了。
心脏的动力强劲得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人一生的工作量,足以将重达一吨的物体抬升千里,每小时派送的血液量高达升,一天则达到6升(注意,是派送量,不是血液量),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泵,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但遗憾的是,它确实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甚至没工夫走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