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中南屋“中非对话”系列活动第五期——用“食”力说话,在广州Africanpot非洲餐厅成功举办。该活动以中非美食文化为主题,架起中非民间交流的桥梁。当晚,来自中国、尼日利亚、加纳、博茨瓦纳、莱索托等国的四十多位青年人到场,一起品尝、制作、分享中非美食,并在这过程中互相交流、彼此理解、建立友谊。
这已经是中南屋在广州举办的第五期“中非对话”活动。
中南屋是一家带领中国青少年学生在世界各地做公益项目的社会企业。因为在野生动物保护、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的成绩,中南屋及其创始人得到过央视《朗读者》等大量中外媒体的报道。自年以来,中南屋发起了“中非对话”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立足于中非青年喜闻乐见的话题,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构建多元文化交流的空间,打破隔阂,构建中非民间交流的桥梁。
广州菲亚斯特非洲鼓俱乐部带来了精彩的非洲鼓表演(摄影:中南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凝结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与当地人的智慧。在跨文化交流中,饮食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不论是非洲朋友用筷子夹菜吃饭涮火锅,还是中国朋友用手捏起非洲主食Fufu大快朵颐,都可以迅速拉近中非民众间的距离。
此次活动呈现了一场丰富的中非美食盛宴,中国特色的饺子、辣子鸡、麻婆豆腐,和非洲特色的炸香蕉、西非主食Semo、Fufu、秋葵酱等纷纷上场。主持人耐心地向在场的各位朋友一一介绍了各种食物的原材料、制作方式、食用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意涵。在场的中非青年们还一起包饺子,并在这过程中交流、对话,体会饺子背后的团聚和祝福意蕴。
尼日利亚人Pety举着自己做的饺子说道,“我已经来中国五六年了,我很喜欢吃饺子,平时我也会去超市买速冻饺子。今天是我第一次自己亲手做饺子,我的中国小伙伴教我怎么做,他们都说我做得很好!”
一位尼日利亚小朋友一口气做了十几个漂亮的饺子,并高兴地说:“我特别喜欢做饺子,我妈妈之前也教过我怎么做!”
中非青年一起包饺子(摄影:中南屋)
非洲特色甜点炸香蕉(摄影:中南屋)
非洲餐厅老板娘为大家介绍非洲美食的制作方式和文化意涵(摄影:中南屋)
除了美食制作和品尝外,参与者们还纷纷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莱索托主食Lipabi、博茨瓦纳传统肉菜Seswaa、洛阳牡丹鲜花饼、贵阳卷饼丝娃娃.....
“这是莱索托的美食Lipabi。主要由烘焙磨碎的玉米制成,我们会在里面加盐和糖,就着水或者牛奶一起吃。在我们的国家,每当人们要外出远行时,就会带着Lipabi在路上吃。”莱索托女孩Dee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家乡菜。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最近正逢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大家会摘取牡丹花瓣加糖作为内陷,制成美味的鲜花饼。”洛阳女孩博雅也开心地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产。
家乡美食分享环节(摄影:中南屋)
在活动的最后,非洲餐厅的老板娘Jessica在非洲鼓乐队的簇拥下捧出了她精心制作的蛋糕。Jessica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她丈夫是加纳人,他们在广州相识、相知、相爱,并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庭。蛋糕上印着紧紧相依的中国国旗和加纳国旗,代表着两国深厚的友谊。
“创立这个非洲餐厅(的初衷),是希望让远在异乡的非洲人,在中国能有个吃家乡菜的地方。在经营餐厅的过程中,我结交到许多非洲朋友,也对非洲文化了解了更多。”
印有中国国旗和加纳国旗的蛋糕。(摄影:中南屋)
这次美食分享交流活动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中非民间交流的桥梁。在活动中,中非青年不仅建立了友谊,而且对于彼此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独特之美。
博茨瓦纳留学生M开心地表示,“今天的活动很好玩,和中国的朋友一起做饺子很有趣。”
尼日利亚商人R说,“通过这次活动,我结交到了许多中国朋友,也了解到了中国文化,期待再次参加!”
来自广州的学生小王指出,“虽然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但是在和非洲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语言并不是障碍。之前我对非洲的了解不是很多,虽然非洲菜吃起来不是很习惯,但是这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责任编辑:君君)
本文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