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烧麦的偏爱,首先反映在贯穿时间、地域的多样化名称上。有人叫它烧麦,形容早餐店里热腾腾的样子;有人叫它烧卖,形容制作到销售的节奏快;有人叫它捎卖,形容包点铺顺道出售的非主流面点;有人叫它肖米,形容模样小巧玲珑;有人叫它稍美,形容滋味与外形双美;有人叫它烧梅,形容顶部的开口如花朵绽放。今日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烧麦。
烧麦在中国土生土长,全国各地基本都有烧麦,但烧麦在南北方的制作材料和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时至今日,各地烧麦的品种更为丰富,如河南有切馅烧麦,安徽有鸭油烧麦,杭州有牛肉烧麦,江西有蛋肉烧麦,山东临清有羊肉烧麦,苏州有三鲜烧麦;湖南长沙有菊花烧麦;广州有干蒸烧麦、鲜虾烧麦、蟹肉烧麦、猪肝烧麦、牛肉烧麦和排骨烧麦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关于烧麦的历史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远扬,身价倍增。
另有一种说法是针对羊肉大葱烧麦的。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内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烧麦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吃它也很讲究,吃前要吃一些当地的点心作铺垫,吃后要喝砖茶,其他茶都不如砖茶去腻。
其实历史上最早对于烧麦的记载,是十三世纪高丽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里面详细记载了元大都街头一种名叫“烧麦”的食物,做法复杂:“以麦面做成薄片,以肉为馅,蒸熟,与汤食之”。解析当时的烧麦做法,能明显看出汉族面食清蒸、素皮、重馅、原汁原味的烹饪特色;但它肉馅外露,香气四溢的样貌,又符合马背民族的审美。小小烧麦,展现出元这样一个多民族帝国的餐桌修养,更反映出文化碰撞之下,饮食迭代的特殊魅力。
现如今提起塞外青城,一定会想到呼和浩特市特有的美食—烧麦。青城烧麦的特点是用特制的擀面锤,把和好、揉到的面垫淀粉擀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叶状;新鲜羊肉配葱姜等佐料拌成馅,再勾以熟淀粉,成为干湿适度,红、白、绿相间,香味扑鼻的烧麦馅;把馅放在烧麦皮子里轻轻捏成石榴状,上笼蒸七至八分钟即熟。烧麦出笼,顿时鲜香四溢。观其形,晶莹透明,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用筷子挟起来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人称是“玻璃饺子”。
这个小吃起源于明末清初,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百年时光,岁月蹉跎,似乎只有那一个个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烧麦馆不曾改变,而如今“一壶一两一叙,有聊有品有味”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市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烧麦馆里畅所欲言,交流信息,增进感情,大快朵颐,便形成了独特的烧麦文化和早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