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另辟蹊径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风貌和魅力。在宋诗尤其是南宋诗歌中经常出现笋的身影,可谓是宋朝诗歌主题的一次创新,也反映出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中心态与重心的变化。
笋享有“天下第一蔬”的美称,我国古人不仅将笋当作一种美食,更将其视作一种“雅食”,笋入馔也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
除去借助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竹子的连带影响,笋也凭借自身的文化意蕴与美感进入到诸多文学作品之中。下面,本文就将解读宋诗中笋意象的形成。
一、食用价值:享誉“天下第一蔬”盛名
笋在宋代诗歌题材中能占有一席之地,与它的食用价值密不可分。早在《诗经》中有云:“其蔬伊何,惟笋及蒲”,意指新鲜的竹笋可被作为饯行酒席上最好的蔬菜,可见我国古人吃笋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几千年前以前。
笋作为“素食第一”的山珍,以其特有的时节性与鲜嫩的口感被诸多文人墨客所喜爱,在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之中更是不乏有竹笋的身影出现。
1、士人食笋之风盛行
⑴吃喝之道——食笋者,君子也
宋诗中笋意象的形成离不开中国文人们吃喝之道。《尔雅·释天》曰:“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可见蔬菜在古人心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这是笋意象形成的重要基础。
此外,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还将饮食与礼仪联系在一起,认为君子所食之物与个人品性息息相关。
发展到后来,儒学士人们将笋推上神坛,将荤食与粗鄙的人格挂钩,对素食则赋予哲学内涵,将之作为清雅高洁之人的象征。
认为只有作为“蔬中第一品”的竹笋才能与君子的品性相配,反之,如果常年与肉食为友,就会成为庸俗之辈。
⑵集充饥与雅趣于一身的竹笋
在儒家饮食之道的影响下,竹笋的身份从一种简单的充饥食材上升为了具有象征意味的“雅食”。
这使得竹笋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单一的物象,摇身一变成为了诗人抒发情意,表达自身高雅志趣的绝佳之物,因此广受文人的喜爱。
这样一来,文人墨客不仅喜爱由竹笋制成的美味佳肴,还经常通过对笋的描写来抒情言意。
宋朝大文豪苏轼不仅对竹笋大加赞赏,还成为了竹笋的终极爱好者,嗜笋如命,刚到任黄州没多久就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陆游也对竹笋情有独钟,他将竹笋视为“天厨仙供”,并在《食江西笋》誉其为“味抵驼峰牛尾狸”,可见宋朝竹笋是如何凭借脆嫩清爽的口感为自己在诗词中赢得一席之地的。
⑶喜好天平——平淡为美风尚下的优胜者
除上述两种原因之外,宋人喜食竹笋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清淡质朴。对于宋朝人而言,物质富庶的他们无须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因此他们的饮食习惯与物质匮乏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即不再一味追求食物的“量”,转而注重食材的“质”。
正如陆游所说,竹笋“味薄至味足”,无需过分烹调竹笋就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其本味,这样清淡而不寡味的菜蔬与平淡为美风尚下宋代文人普遍推崇的清淡、素雅食材不谋而合,因而这种美味便被广泛纳入笔端。
2、做法多样——为作诗提供广泛素材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富庶之朝,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市民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增加、食物丰富,蔬菜成为宋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原料,竹笋的数量也十分可观。
不仅如此,随着炒、蒸、煮、炖等复杂的烹饪技术在宋代已经走向成熟,竹笋的做法得到很大的创新,出现了许多之前没有的以竹笋为原材料的美味佳肴,如《山家清供》中提到的一种比肉还香的夹馅饼——“胜肉夹”。
正是宋朝竹笋的做法与吃法多样,为当时的文人雅士们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凡做法不同
的笋肴皆可成诗,如酷爱吃苦笋的黄庭坚,在《食笋十韵》一诗中就大肆赞美南方的苦笋,还提到了蔬笋与菌类、木耳、禽肉等其他食材的绝妙搭配。
正是因为竹笋的鲜嫩清淡,使其成为厨房中极其百搭的食材,也正是因此特点,为宋朝诗人提供了不少的作诗的灵感与赞叹的对象。
二、美感特点——审美趋向与趣味追求的体现
1、物色之美:视觉观赏,托物言志
意象对于诗歌来说,非常重要,凡诗歌意象,皆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宋诗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其形象多来自于生活,且往往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象。
竹笋之所以能够成为广泛见于宋诗中的一种意象,与其丰富的美感是分不开的。
竹笋的颜色并不如寻常花卉般绚烂多姿,有极强的观赏性,但也并不乏丰富的美感。首先,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渔家傲》就谈到竹笋的表皮如“成行新笋霜筠厚”。
可见其外表颜色的淡雅素净,这恰与当时文人的审美志趣相契合,别有一种“大素若雅”的风味在其中,因而广见于宋诗之中。
2、形态之似:秀美高洁,交际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竹笋广受青睐与其独特的形态也是分不开的。唐代以来,古人常常拿竹笋来比喻女子的纤纤玉手,因为笋在形象上与手指有许多共性,极易引人联想对接,如二者皆柔嫩、细长、色白似玉。
将笋比作女性手指,除了在一方面突出竹笋的颜色白净之外,也体现出竹笋的纤小粉嫩,格外惹人心生怜爱。
徐俯就曾将佳人斟酒时的一双玉手比作是“纤纤玉笋见云英,十千名酒十分倾”。
笋作为意象与这份喻指之意关系颇深,自宋以来,南方经济富庶,不论是文人还是普通市民皆注重闲暇娱乐,游乐场所更是不计其数。
假如笋只是寻常意象,便只会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可若将笋与曼妙佳人联系起来,市井百姓也普遍喜欢以笋喻指,便难免又会引起一场以物喻人的诗歌风潮。
三、文化象征意蕴——对诗歌主题的再升华
1、珠联璧合:竹子品格的衍生物
竹子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笔直不屈的形态与高洁自傲的品格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地吟唱。
诗人往往会借助竹子这一可观之象,融入自己主观的心理状态,使主观与客观之象相结合,以赋予竹子各种美好的品格,并借此体现自己的高尚品性。竹笋作为竹子的产物,自然被认为具有与竹子相同的品格。
正所谓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的确,笋是竹的前身,新笋终将有一日会长成竹子并高过旧竹,这便得益于竹笋不甘落后,过墙撑橹的精神。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不堪曲直的品格使得竹笋也成为君子品格的象征之物,诗人多以竹笋自拟,不仅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还象征着自己的凌云之志,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2、出仕入仕——生命活力的象征之物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国势飘零,士人阶层濒临涣散。在仕途上遭受挫折的文人志士不再以儒家“学而优则仕”为终身奥义,爱国文人心中的郁闷愁苦催生了同南唐一般的颓废心思,反而推崇起道家悠然逍遥的人生态度,渴望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于是纷纷隐退于世,寄情于山水之间。那么竹笋意象是如何受到一众隐者高士的青睐的呢?
其实,虽然一众儒士都称自己寄情山水,不再挂心官场之事,但是这只是迫于时局的无奈之举。经历从和平环境到战时状态的演变之后,政治格局的改变与国破家亡的辛酸,激发了宋朝诗人的创作热情,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身处逆境中的爱国文人们看到林间竹笋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并以此激励自己,希望以此鼓舞、激励南宋的文人们,用带有力量感的内容帮助走向衰落的社会重振旗鼓。
竹笋多长于初春之际,纵使生长于泥土之中,却依旧不乏清香,洁白无瑕,即使生长于不利的环境,仍能展现生命的绿色,侵径而生,由此体现出的生命活力与不屈的精神给予当时正处在困顿之中的诗人以无限的安慰。
这种不甘落后,难以凋残的顽强精神对于一个即将走向衰败的社会而言,十分珍贵,诗人以笋入诗,也正是希望百姓能够望“笋”项背,社会能够四季常青,展现生机与活力。
结语
在理学盛行的时代,宋诗的一大特点在于极强的说理性,一个小小的竹笋由纯粹的植物物象,发展成为能够在宋诗中承载起沉甸甸的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蕴含着超凡脱俗的人格理想。
美食与佳句相配,能够带给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体验,竹笋作为少有的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菜蔬,不仅能解口腹之欲,还能凸显人格品德,以其自身的形态美感与文学意蕴成为宋朝诗人乐于表现的对象。
宋人写诗更喜欢写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然意象、吃饭生活种种皆可成诗,正是宋人对大自然保持着这份敏感的诗心,促使宋诗文化之美、理趣之美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全宋词》
2.《全宋诗》
3.《竹谱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