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过日子之后,在饮食烟火中才发现苏轼真的很会生活。
来看看《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个“柴头罨烟焰不起”,是东坡肉的灵魂,就那么小火慢炖,不需要过多的调料,火候足了,肉煮烂了,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想想就有些馋,一般情况下我们什么时候讲究吃穿饮食。是在日子比较安逸,心情大好,做点美食来犒劳自己,而苏轼在制作这款美食之前刚刚经历了人生中一次大考验。
苏轼的牢狱之灾
一场莫名的牢狱之灾让苏轼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之前的他比较受宠,早已是闻名的大文豪,他写了很多诗文,关心时政,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经过多方营救,死罪免过,却有了牢狱之灾。
在狱中的苏轼,经常受到审讯,免不了会受一些侮辱。之前苏轼的朋友都是知识分子,但是监狱里的生涯让他和一个狱卒成了朋友,这个人从生活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从此之后苏轼的诗词更贴地气。
出狱后他生命状态发生了改变,从他的诗词我们发现,他很会生活。
他被贬到了黄州,被贬之地肯定穷乡僻壤,我们可以想像,生活条件窘迫,环境恶劣,一般人会饮食难安。但是他却能迅速调整状态,适应环境,并且发现生活的乐趣。
他烹调的态度,就是生活的态度
“净洗铛,少著水”,把锅洗得干干净净,这是美食创作的一个态度,表明他的态度不是苟且地有口饭吃就可以了,而是一种执著认真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他的心情平静得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是顺其自然的态度,不急不火,悠然自得,这种烹饪态度,产生了美食。
而对于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他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在他眼里是暴殄天物,这么好吃的美味,居然这么便宜,对于这个食材,富贵的人不屑吃,贫穷的人不研究做,这样就有了别具一格的“东坡肉”。这里不仅仅是美味,更难得的是在这种困苦环境下的一种达观。
从美食感悟人生,他的诗词超级治愈
苏轼是美食的内行,更是在美食的制作中感悟人生,煮猪肉,小火慢炖,功夫到了味道自然醇美,联想到我们的人生,人的成熟与豁达不也是需要积淀,需要时间来历练吗,如果心浮气躁,面临的将是失败。
猪肉这样再日常不过的食物,苏轼将它挖掘成了流传的美味,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大自然赋予它很大的潜能,看我们能不能将它发挥到极致。
苏轼创作的文学风格改变了唐代文学的华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平实,柴米油盐都是文章。无论有没有人赏识,他都能够坦然安心创作,自得其乐,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苏轼被贬了,落寞了,但是“东坡居士”却灿烂起来,他是打不倒的,在他最苦难的时候,也是他最超脱的时候。
苏轼适合任何年龄段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因为阅历的变化,喜欢诗词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比如少年时,有点狂傲,有点叛逆,有点目下无尘,这时侯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和我们昂扬的斗志和血性方刚的特点相匹配,李白的诗词陪着我们度过了桀骜的少年。
如果说李白是一个时代的狂笑,那么杜甫的诗词就是狂笑之后面对现实的眼泪,作为现实主义诗词的代表,他的诗词里有着中年人常有的厚重与沧桑。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牵挂,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痛苦,杜甫的诗词让我们审视中年的平凡压力与不堪重负。
而苏轼,则是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的,适合任何年龄段,任何时候他都能发现生活的快乐,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如果少了苏轼的几首词,生活会少很多韵味。
《苏轼词传》中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创作,有少年时期的豪迈,有他悼念亡妻的深沉,有他的俏皮与活泼,有他历经磨难后的豁达与开阔。
一张琴,一壶酒,一支笔,云间写诗,田里踏歌,烟雨平生。《苏轼词传》带你全方位了解苏轼,读《苏轼词传》可以开阔你的人生。
而(学海)《浪漫古典行》(全六册)则更是包含了除《苏轼词传》之外的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纳兰容若、仓央嘉措等六个人的词传,六本原价元,现价才68元,68元入手六本书,让我们忘却生活的苟且,把日子过成诗和远方,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