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老百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正式开启三餐制的平民。在此之前,按照规定,老百姓是只能一日两餐的,诸侯可以一日三餐,皇上则是一日四餐。宋朝开始了一日三餐,不仅说明体现等级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了,还折射出了宋朝货真价实的繁荣。因为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能吃得起一日三餐。
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加餐也就顺理成章了。
实际上宋朝人对于吃喝的细节还有很多。
1.饮料必须要有!
《东京梦华录》说,六月时节,汴梁的“巷陌路口、桥门市井”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
《梦粱录》也记载,杭城茶肆“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类”
宋朝饮品2.服务理念。
宋代酒楼已经有了“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客人进去了,“不问何人”,一律一视同仁。
不仅店内整洁卫生,瓜果蔬菜新鲜,器具讲究,还支持“快餐业务”和“跑腿代购业务”。
如果客人要求赶紧吃完上路,就先给他上“盖浇饭”之类的主食;如果客人想吃别家的点心,还可以派店小二去帮忙买
3.红红火火的餐饮业。
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京有七十二家著名的正店(大酒店),还有林林总总各种名字,数不胜数的脚店(小饭店)。
在宋朝的酒楼里都有吹拉弹唱的乐伎在你旁边伴奏助兴。这些吹箫、弹阮、歌唱、杂耍的人叫做“赶趁”。他们的出现,是由于激烈的餐饮竞争环境带来的。
宋代诗人刘子翠曾留下过“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承平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的赞美诗句。
4.早市与夜市
早市一般从五更开始,大概是凌晨三点到五点,一直到天亮,主要卖食物。每份早点不超过二十文钱,有粥饭和点心,如煎白肠、血脏羹、羊血、粉羹、烧饼、蒸饼、糍糕之类。也有卖洗脸水的;如果需要煎茶,也可以满足。
夜市一般持续到三更,大概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一般卖小吃。若生活在宋代的都市,夜里基本上是饿不着了。
无论早市,还是夜市,那景象都是人来客往,买卖兴旺。“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5.宋朝人偏爱吃羊肉,尤其是皇室非常推崇羊肉。
有皇家的模范带头作用,羊肉菜肴的大发展自然也水到渠成。除了各大菜馆主打羊肉菜,还形成了专售羊肉菜肴的羊饭店,其中以羊肉为原料的精美菜肴就有炖羊、蒸羊头等数十种。
这些或许只是宋朝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见得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宋朝人对于“吃”的追求。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民以食为天,抛开宋朝军事羸弱不说,单说百姓生活多姿多彩,中国封建王朝或许只此一家。#宋朝#
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