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素有八大菜系,浙江菜(简称浙菜)是其中之一,其中又分为杭州、宁波、绍兴和温州为代表的四个地方流派。但总的来说,浙菜的特点是选料讲究,烹饪独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细。其小巧玲珑、清俊逸秀的菜式,鲜美滑嫩、脆软清爽的菜品,香糟调过的香味,无不让人食指大动。
上有天堂,下有浙菜浙菜富有江南特色,其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受资源特产的影响。江南自古时起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东濒大海(因而有丰富的海产品),北部平原,河道港叉遍布(因而有丰富的淡水产品),西南丘陵起伏(盛产山珍海味),中部为浙江盆地(著名的金华火腿就出自这)。
鱼米之乡浙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时期,浙江余姚已经开始了烹饪,在这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与烹饪有关的文物,如籼稻、谷壳和很多菱角、葫芦、酸枣的核和猪、鹿、虎、麋(四不像)、犀、雁、鸦、鹰、鱼、龟、鳄等40余种动物的残骸。同时,还发掘出了陶制的古灶和一批釜、罐、盆、盘、钵等生活用陶器。据科学家考证,这些文物距今约有年左右的历史,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地层之一。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时期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浙江菜的基本风格已经形成。
宋时期的繁荣而浙菜还有个关于人文方面的特点,那就是文化色彩浓郁,一道菜的背后可能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杭州传统名菜中的西湖醋鱼——相传宋朝时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鱼为生。有次生病时,他嫂嫂亲自到湖里打鱼,用醋加糖烧成菜给他吃,吃后病就好了。后来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鱼”,杭州地区各家菜馆均有供应。过去孤山楼外楼墙壁上曾留有“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的诗句,慕名而来品尝的日益见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时,也指明要品尝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再如浙江宁波地区的风味名菜,新风鳗鲞——相传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与越国交战,带兵攻陷越地鄞邑,即现在的宁波地区,御厨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猪肉外,取当地的鳗鲞,代替鲜鱼作菜。吴王食后,觉得此鱼香浓味美,与往日宫中所吃的鲤鱼、鲫鱼不同。待到回宫,虽餐有鱼肴,但总觉其味不如鄞邑的可口。后来他差人到鄞县海边抓来一位老渔民,专为他制作鱼肴。用鳗鲞加调味品后蒸熟,夫差吃后赞不绝口,鳗鲞从此身价百倍。清代鳗鲞也在民间流行,当时浙江台州温岭县松门地区出产的“台鲞”,闻名全国。
台鲞而前文中提到过浙江菜分为四个流派。
杭州菜制作精细,品种多样,清鲜爽脆,淡雅典丽,是浙莱的主流。名菜如“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油焖春笋”、“排南”、“西湖药菜汤”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风味特点。
东坡肉绍兴菜,擅长烹制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汤浓味重,富有乡村风味。代表名菜有:“绍虾球”、“干菜焖肉”、“清汤越鸡”(应该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菜式)、“白鲞扣鸡”等。
绍虾球宁波菜鲜咸合一,以蒸、烤、炖为主,以烹制海鲜见长,讲究鲜嫩软滑,注重保持原汁原味,主要代表菜有“雪菜大汤黄鱼”、“奉化摇蚶”、“宁式鳝丝”、“苔菜拖黄鱼”等。
雪菜大汤黄鱼温州古称“瓯”,地处浙南沿海,当地的语言、风俗和饮食方面,都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素以“东瓯名镇”著称。匝菜则以海鲜人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二轻一重”,即轻油、轻芡、重刀工。代表名菜有:“三丝敲鱼”、“双味蝤蛑”、“桔络鱼脑”、“蒜子鱼皮”、“爆墨鱼花”等。
三丝敲鱼而在现代发展与科技相结合的势头上、同时也是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条件下,广大厨师在浙江菜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基础上,研究和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使之达到平衡膳食,更加有益于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要求,为浙江烹苑增添了朵朵奇葩异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