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广府的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渗透到广府方言熟语中
凉茶名为“茶”但非“茶”,实为一种用各种寒凉性的中草药煎制而成的具有解热消暑祛湿功效的饮品,广府人将其婉称为“茶”。
我国“茶疗”的传统由来己久,魏·张揖的《广雅》中记载了四川人采摘茶制成茶饼后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用来解酒提神;唐·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治哕逆竹茹芦根茶”等不同功效的药茶十余剂;《太平圣惠方》中载有专治鼻塞头痛等伤寒之症的薄荷茶;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了多种茶与其他草药相配而成的药方;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提到了东莞人将芝麻、藉油和茶叶混合熬制“研茶”去风湿。现在广府方言中,“茶”还保留着反映可入药的性质的意义,“煲茶”“一剂茶”“饮苦茶”中的“茶”都是“中药”的意思,饮用汤药婉称为“食茶”,香港人把到中药铺抓药称为“执茶”。广府有俗语话:“晨早一杯茶,唔使摄医家。”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早上一杯清茶,日后就不用找医生了。”民间认为早晨喝茶具有通坑渠、清肠胃的功效,每天早上饮一杯热茶,可消除口臭,增进食欲,提神醒脑。
广府凉茶的原料中虽然没有茶叶的存在,但“凉茶”中的“茶”字多取自于茶叶可入药治疗疾病的特性。
凉茶并不是其字面意义上的“放凉了的茶”,而是由各种中草药按方搭配熬制而成的具有清热下火的汤药。凉茶中的“凉”取自汤药清凉败火的功能特性。凉茶在广府地区发源并兴起有其深刻的地缘因素。多种地貌类型孕育了广府地区丰富的植被层次,因此,这里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为凉茶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常年闷热潮湿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广府人寒热虚实易失衡的体质,由此产生了对凉茶的物质需求;兼之广府地区的医药著作为凉茶奠定了文化基础。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凉茶应运而生,并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广府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广府人忌讳“药”,兼之茶叶具有入药治病的功效,因此将这种汤药婉称为“茶”,凉茶虽非“茶”却名为“茶”的原因在于此,也呈现了广府方言中的语言禁忌类型,表现了广府人趋吉避害的心理状态。
熟语是一种大于词却又具有词的特性的特殊词汇,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四种形式。熟语的形式固定,内容多源于对神话预言、历史故事、民间经验的概括,内容显浅而含义深刻,反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广府茶文化的灿烂繁荣,也衍生出了一批与“茶”相关的熟语。在这些熟语当中,与茶事本身相关的并不多,在大多熟语里,“茶”己经引申、转指出不同的意义。
茶文化在广府的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早己渗透到广府方言熟语中。有的熟语中的“茶”仍然保持“茶”的本义不变,但有些熟语中的“茶”己经扩大到茶饮以外的生活层面,引申出了新的意思。关于“茶”保持本义不变的熟语,笔者仅收集到三条,列举如下:
广府人除了要饮早茶外,在下午和晚上也要饮茶,再加上午饭和晚饭,合称“三茶两饭”。例:每日三茶两饭小小地都要三十文啦。每天的生活开销最少也要三十块钱。
广府地区斟茶的规矩,广府人认为倒酒时倒满酒杯是对客人的尊敬,但斟茶时只需七分满即可。
每天早上喝一杯茶,就会身强体健,不会生病看医生了。广府民间认为茶有防病保健的功能。大部分的广府方言茶类熟语中的“茶”己经超出了本身的意义,与茶饮之事无关。对于这一类熟语,通常所用的也是它们的引申义。又作“翻渣茶一一有厘味道”。己经煽过的茶叶,重复冲泡之后茶味淡寡,比喻事物己经失去原来的价值,也用来指多次重复的话或者事物让人厌烦。广府人饮茶注重新鲜,己经煽过的茶叶称为“茶渣”,不会再次冲泡。后来用来比喻没有人要的东西。广府有言道:“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烂茶渣。”意思是男人四十岁的年纪正值壮年,但女人四十己是人老珠黄。
广府人常常将谐谑运用到由外来词演变而来的惯用语中。谐谑指的是诙谐逗趣,熟语中除成语外,其他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都具有一定的口语色彩,其中惯用语的口语色彩最为强烈,谐谑这种修辞手法也常常运用于惯用语中,突显了惯用语生动活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