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奚梦瑶逼王嘉尔吃辣引发观众反感,我们应该
TUhjnbcbe - 2025/1/13 22:33:00
北京看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

在综艺《王者出击》中,曾有过这样一幕。奚梦瑶抓住王嘉尔后发动技能,让他听从自己的吩咐十分钟,然后奉上了自己准备好的辣椒酱。

王嘉尔看到辣椒坦言自己不能吃,说自己“有病”(对辣椒过敏),但奚梦瑶并没有放过他,坚持让他吃一口,说“你没有选择”。迫于无奈,王嘉尔尝了一口辣椒,马上汗如雨下。

一旁的奚梦瑶因为整蛊成功,开心大笑,面无愧疚。

很多网友觉得奚梦瑶太过分,明知道王嘉尔对辣椒过敏,却为了看好戏一直逼对方吃,如愿以偿后的没心没肺大笑,丝毫没顾及对方严重过敏的后果,非常不尊重人,一度引发热议。

在辣椒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朋友,开始尝试这种让人大汗淋漓的食物,但也有人坚持选择不沾染,其中有些是因为无法承受对食道的刺激,还有部分是如王嘉尔一样对辣椒有身体排斥反应。

到底这种强劲的入侵食物,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改良,才能在今天拥有这么庞大的受众呢?这本历史学博士考据的《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或许能给你答案。

《中国食辣史: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作者曹雨,年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出站,现任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近年来主要研究华侨华人和饮食人类学,尤其是食物传播与烹饪口味和移民之间的联系。

《中国食辣史》这本书,装帧精美,采用封面压凹、烫金工艺,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书中,曹雨博士用短短页的篇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辣椒进入中国后的传播途径,以及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地位和中国文化中隐喻的变迁,以小见大,触类旁通,短小精悍,回味无穷。

孟子的学生告子曾说,食色,性也。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社会里,一样食物能占据大规模群众基础,满足各类人群的挑剔口味,这背后的历史和渊源,一定不止“好吃”这么简单。

曾有人说“了解了中华饮食,就读懂了半个中国”。正统如央视,还专门出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中国各地的饮食特色,面对这样一本溯源中华饮食中频繁出现的辣椒考据,爱美味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一、辣是痛觉而不是味觉

曹雨博士在《中国食辣史》中介绍,调味中的“辣味”,并不是我们常说味觉的一种,它实际上是一种痛觉。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身体没有味蕾的部位仍然能感觉到“辣”。人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种,人在摄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TRPV-1),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

内啡肽通常会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产生,比如肢体受伤了,或者呼吸缺氧了,都会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它可以帮助我们阵痛,并且让我们放松舒缓下来。

吃辣产生的痛觉,恰恰也被大脑视为“伤痛”的一种,所以对于非常喜欢和依赖内啡肽舒缓心情的人来说,吃辣椒是一个很理想的尝试,它让人们不需要遭受实际的危险或伤害,就能品尝到内啡肽带来的好处,也因此有一些人会非常愿意尝试各类辣椒的入口体验,这种饱口福的方式被称为一种良性自虐机制。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吃辣感受痛觉并不是为了自身舒爽,而是为了炫耀或者攀交情。

在武术的世界里,比武之前,双方通常都需要向在场的人,尤其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身体,包括展示自己的肌肉和文身。肌肉是习武之人的练功底气,而文身和伤口则是习武的勋章和荣耀。

老话说,要想学打架,先要学挨打。日常练武中,除了对进攻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习武者忍耐痛苦的锻炼。因为在身体对抗比赛中,忍痛带来的优势非常明显:谁更能咬牙扛住被攻击的痛苦,谁就能笑到最后。

所以那些参加吃辣椒大赛的选手,归根到底也是在炫耀自己的受苦能力。在作者曹雨博士看来,“比赛吃辣实际上是较量忍耐疼痛的能力,而夸耀这种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展示忍受疼痛的能力从而证明自己在身体对抗上占优势。”

有为了炫耀而主动受苦,也就有为了攀关系而专门受苦拉拢阵营的。

想要拓宽社交圈的人们为了打破陌生,拉近距离,通常会主动做一些“亏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对方好感,比如选择辣味为主的宴席请客,并主动参与吃辣。

社会学家指出,“伤害自己”的以退为进,会更容易获取社交信任。因而在饭桌上主动向对方展示自己吃辣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彰显自己的吃苦耐劳和靠谱,从而暗暗传达“我愿意与你一同分担痛苦”的承诺和仗义。

有道是患难见真情,研究证明,这类饭桌上的“吃辣受苦”共情,确实容易让陌生人之间迅速产生信任,从而结交好友,顺利扩大社交圈。

二、吃辣椒还是不吃辣椒,这是一个问题

1.吃不吃辣,并不一定在自身兴趣

“辣椒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十六世纪,刚从南美归来的葡萄牙贸易商扬帆前往东方的港口。沿海地区的中国人一开始把辣椒当作好看的观赏植物:洁白的小花,生机勃勃的红果。到后来他们才开始把这辛辣开胃的果实用作调味。商人们通过长江三角洲的水路运辣椒北上,来到华中的湖南,再从那里沿河稍微往西,到了四川。在这两个湿热的省份,辣椒终于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属。这里的人们等的就是辣椒,他们的医学和饮食观里,早就给辣椒留好了一块用武之地。那鲜红耀眼的颜色照亮了永远雾蒙蒙的天空,那炽烈如火的热气逼出了人们体内的湿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美味的平衡。”——《鱼翅和花椒》

在没有量产粮食之前,我国田间的农业生产率相当低,加上沉重的赋税,民间百姓大多入不敷出,吃不饱饭。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粮食安全标准为人均消费量千克,而在清朝末年,我国人均口粮约为千克,大大低于标准值。在粮食短缺的状况下,为了干活有力气,人们只能尽量多吃主食(米面)和便宜的蔬菜,少吃高价的肉类充饥。而为了能够多多下饭,百姓们开始在调味上想起了办法。

通常来说,我们常说的“重口味”下饭调料,大概分为三类:酸味、咸味和辣味。其中最重要的是咸味。

可是在清朝,有些地方比如贵州没有盐井,无法自己生产食盐,多山的地理环境又增加了盐的运输成本,当地人根本吃不起盐,因此贵州人民只好通过寻找“代盐”的方式“曲线救国”,其中一种替代方式便是使用辣椒调味。

《思州府志》中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是我国史料中关于辣椒入口的最早记录。是的,你没有看错,在万不得已的“代盐”之前,辣椒传进中国的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被当作植物来观赏,没有人想到它可以成为食物。

而贵州人民用辣椒调味的开创性举措,由此打开了辣椒在中国流传的另一种方式。从此,随着辣椒在各地厨房进行的二次开发越来越多样化,辣椒在中华饮食结构里的地位也开始日渐提升,成为了部分地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有时候,迫于环境不得已而为之的操作,往往会带来神奇的颠覆性效果,从而引发蝴蝶效应般的大风浪。

2.我们应该怎样得体邀请朋友吃辣椒

对辣椒的选择与否,实际上包含着经济条件的差异,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选择不吃辣椒的人们,也并不一定是心理厌恶,可能和自身身体状态有关。

比如王嘉尔等一部分对辣椒过敏的人,吃辣椒或者光看到辣椒,都会大量出汗、胃痛、打嗝、鼻子内感觉出火,更严重的还会疯狂长痘,便秘、消化不良,这一类人实在和辣椒“八字不合”,需要非常谨慎对待吃辣。

在英国人所著的《鱼翅和花椒》一书中,作者扶霞·邓洛普曾回忆,自己刚到中国时,每一个饭局上都会受到主人的热烈欢迎,一个最经典的场景就是对方会不停向她碗里夹菜,并一脸期待看着她品尝,等她一句“真好吃”的评语。

在最开始,扶霞不太能接受这种盛情,对原有的饮食习惯的维护,也让她在面对各种动物内脏,和重口味菜肴时频频打退堂鼓。直到在成都定居了一段时间后,她才渐渐耳濡目染,不再对各类没听过食物的敬谢不敏,而是主动走街串巷发掘特色小吃,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啥都吃的半个当地人”。

因此如果想向不够熟悉的朋友推荐辣椒,不妨从推荐火锅中的“鸳鸯锅”作为开场。一半清汤一半红油辣椒的锅底,既为对方提供了试辣的机会,也留下了清淡口味的退守空间。而对于本身和辣椒有“过节”的朋友,我们也应该在礼貌推荐后,无条件尊重对方的个人习惯。

比如不能吃辣的王嘉尔,除了遇到不太礼貌的奚梦瑶时被网友心疼外,也曾因为身边有一个贴心照顾的何老师被很多人羡慕。

在某期《拜托了冰箱》中,来做客的戚薇是四川人,冰箱里全是比较辣的食材。何炅一打开冰箱门就说,这是一个王嘉尔没有办法接受的冰箱,因为王嘉尔一点辣都不能碰。

冰箱介绍中途,何老师不小心把一罐自制的辣椒酱撒了部分到手上,王嘉尔想帮他接过来放进冰箱,结果何老师马上挡开他的手说“你别碰”,坚持自己整理好不让王嘉尔被辣椒“侵蚀”。

尊重对方的个人习惯,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对于吃辣习惯上的求同存异,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反映出了我们的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

三、中国人爱辣的习俗背后,是兼收并蓄的文化价值传承

著名历史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当年明月在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现状时曾说: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有着坚韧特性的中华民族,在对辣椒的接纳过程中,依然化用了自己的文化智慧。

中华文明有着开放和保守二元性特征……在引进外来事物时,一方面是积极的,即外来事物往往能够很快地进入中国进行小范围的适用,但是在利用和扩散外来事物方面又是保守的,外来事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融入中国文化,且在融入的过程中,始终有强大的保守势力,警惕地对待外来事物随时有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这种开放与保守的二元性恰恰是中华文明得以长存于世的矛与盾。

中国人吃辣的习俗背后,是兼收并蓄的文化价值传承。

在曹雨博士的《中国食辣史》记录中,辣椒进入中国的四百年,其实也是中国饮食结构变化、文化价值体系不断更迭的四百年。这期间,中国经历了阶级动荡,社会变革,辣椒作为见证者之一,亲历了从官方不屑一顾的野菜肴转向全民盛宴的所有过程。

在最初“只能远观不能亵玩”的观赏期过后,辣椒被有着“吃货天性”的中国人改造成了各类美食。

如今,辣椒对于中国人而言,不再仅仅是调味的符号。它鲜红的色泽,让素来喜欢热闹和红火的中华民族,除了在餐桌上青睐外,更多了几分另眼相看。

吃辣的火热,造就了川湘一带人民的直爽和奔放;对热情的追求,让敬畏鬼神的民间多了一个挂辣椒辟邪的习俗;

不同地域对于辣椒的不同制法,更是让人们在互相分享辣椒产品的同时,得到了劳动的荣誉感和划分亲疏的归属感。

中国人对辣椒的接纳,是环境影响的饮食习惯,更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信仰体现。

老子曾说:“治大国,如同烹小鲜。”在前领导人眼中,则是“一个敢吃辣椒的人,就没有不敢做的事”。

相比较官窑菜的精细和中庸,味道强劲、视觉冲击猛烈的民间辣菜,更容易侵袭人的味觉和记忆。

有印象才会成为谈资,才会有被改造和传承创新的可能。辣椒作为色香味俱全的符号代表,将人们对旧时家乡菜的留恋都封印在了味蕾中,

身体的记忆总是会比思想的记忆更加诚实和牢固,这种熟悉味道,在日后“挥汗如雨”地吃着辣菜时,总是会不自觉冒出,从而唤起我们骨子里敢拼,不服输的民族基因。

与辣斗,其乐无穷。不论我们将来迁徙何处,这一份特有的饮食文化传承,终将自箸间流淌至我们心里。

无论何时,当我们遇见一桌红彤彤菜式,总能立时找回自己的民族属性,不自觉沿袭着一份火辣辣的传统文化精神。

蓦然回首时发现,原来所谓萦绕我们一生的价值走向,其实早就刻画在了日常饮食选择,也就是那一桌若有若无的辛辣味芬香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奚梦瑶逼王嘉尔吃辣引发观众反感,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