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胡饼,原来跟我们现在的馕差不多,那它是怎
TUhjnbcbe - 2025/1/8 22:45:00

大家好,我是西西,今天的小知识又来咯~

“胡化

”唐太宗时,突厥降众被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的朔方之地,突厥的原有部落几乎全部保存了下来。幽州遂成为聚合各民族内迁的一个重要地方,成为了民族杂居融合的城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就曾写下过”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的诗句。由此可见,当时的幽州已经被深刻胡化了。

胡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胡食的流行,当时的胡食主要有胡饼、鐸鑼、錇飪、博饪、烧饼、胡麻饭、葡萄酒、三勒浆、龙膏酒等。胡饼是当时最流行的胡食之一。.白居易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讲的就是他学做胡饼送给友人的故事。胡饼是烤出来的,在做好的白面饼坯上抹油,撒上芝麻,有时还要加上肉馅,然后放进炉子里烤熟,大约和现在的馕有些类似。

鐸鑼一词源自波斯语pildw,现在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包馅面食,油煎而成,类似于今天的锅贴。鐸鑼在当时非常风靡,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曾提到当时的长安城中有许多鐸鑼店,人们会客都喜欢到饆鑼店里坐一坐。錇飪是用油煎的面饼,唐代僧人慧琳在他的《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七》中写道: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诸儒随意制字,元元正体。”

傅饪,简单地说就是面片汤。《齐民要术饼法》中对博饪的做法有详细描述:博饪,授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接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植光白可爰,亦自滑美殊常。”其实就是将面片扯成拇指大小,用水煮后加入调料。如今的日本,还有以博饪”命名的面食,做法与上述很相似。

葡萄酒出自西域高昌,唐太宗平定了高昌,将马奶葡萄的果实移种于御苑内,并将葡萄酒酿造技术带到了中原,加以改进,酿出的葡萄酒”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缇盎”2。此酒原来只供宫廷御用,后用来赏赐群臣,随后逐渐流入民间,但价格依然昂贵,所以才有了李铂”葡萄酒、金鉕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的诗句。

三勒浆自波斯传入。据李肇《国史补》卷下: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罨摩勒、毗梨勒、诃梨勒。”此酒在当时市面上亦颇受欢迎。唐顺宗时,又有龙膏酒,此酒亦出自西域。据说该酒“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除了上面提到的胡食,当时还有一道做法奇特的名菜浑羊殁忽:”取鹅,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

先取羊一口,亦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简而言之,就是把羊和鹅杀掉,褪毛,去内脏,在鹅肚子里放上调好料的肉和糯米饭,然后将鹅放进羊肚子里,上火烤,等烤好后把羊肉扔掉,品尝鹅的美味。从做法和选材上来看,这道菜可以说是少数民族饮食和汉族饮食的完美结合。

说完胡食,再说说汉食

当时的肉食以羊肉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养猪尚不普遍,而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则受到严格保护,随意杀牛是要被判重罪的。由于羊肉有膻味,所以当时能去除这种味道的香料(如胡椒等)的地位都极高,价格也十分昂贵,以至于唐代宗查抄宰相元载家时竟然发现了石(约64吨)胡椒,这也算是古今中外的一大奇闻了。

除了羊肉,人们常吃的还有鸡、鸭、鹅等禽肉,也因此有了“鹅鸭炙”这道菜。据说这道菜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的最爱,但是做法残忍异常:将鹅鸭放进金属笼,笼中生炭火,旁边放酱、醋等各种调料,鹅鸭受热后会去喝调料解渴,直到被烤死,这样调料味道会深入肉质,鹅鸭也刚好烤熟。

此外,唐代渔猎之风甚浓,钓鱼很常见,”切狯”盛行,切鲶”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吃的生鱼片(说起来这种吃法还真不一定是日本人发明的,甚至连寿司的原型鯧”也很可能是在隋唐之际由我国东南沿海传入日本的)。至于打猎收获的各种猎物,也经常出现在唐代人的菜单里。

唐代人吃的蔬菜要比今天的种类少得多,现在常吃的土豆、青椒、洋葱、辣椒、玉米等,都是唐代之后才慢慢传入我国的。即使现在再平常不过的白菜当时叫菘”和菠菜当时叫”波棱菜”都少有人吃因为白菜品相不佳,菠菜则由于刚刚引进价格太高。当时最常见的蔬菜是葵菜和薤。葵菜,也叫冬苋菜,杜甫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这里的秋葵”其实指的就是葵菜,而现在我们所说的”秋葵”原产于非洲,清代才传入中国。

如今葵菜已不常见,只在南方某些地区还有。薤,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菖头”,如今的北京很少见到,想吃的话可以到一些南方菜馆碰碰运气。至于调味料,唐代也已经比较丰富了,花椒、胡椒、蔻、桂皮、陈皮等都已在使用,而有些比较复杂的,如豆豉、豆酱等也已经出现。上面提到过,辣椒是唐代之后才传入中国的,那么当时想吃辣味的东西该怎么办呢?葱、姜、蒜、芥末等确实有,不过只是其中一部分,当时常用的还有茱萸和扶留藤(药)。

如今的川味火锅里偶尔还能见到茱萸的踪影,而扶留藤现在则很少被用到了。糖,在当时叫饧”,其实就是麦芽糖,也有把饧加入饮品中的,这种饮品叫”饴”,这就是”甘之如饴”的来历。当时的饧工艺精湛,李商隐就曾写诗夸赞粥香饧白杏花天”。说完吃什么,再说说怎么吃。

当时的烹饪方法其实还比较单调,主要就是蒸、煮烤几种,至于炒,大约是在宋代才开始的。蒸,主要用于做面食,例如蒸饼。实从广义上来说当时一切上笼蒸制的面食都可以叫蒸饼,但有些是直接蒸的,有些是加油蒸的,还有些是放入干果、馅料蒸……当时有种著名的蒸饼叫子推蒸饼,是寒食节(清明节)的节令食物,大抵是为了纪念当年”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煮,一般用于做粥。粥是唐代人早餐时吃得最多的一种食物。白居易的《春寒》中就曾经写到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皮日休也有”朝食有麦鱣,晨起有布衣”的诗句,其中的鱣就是粥。当时粥的做法之多样,比之现代一点也不逊色。唐代医学著作《食医心鉴》中就有一部分专门]讲粥的,原材料从粟米、大麦、小麦到粳米、薏仁、白梁米一应俱全,辅料则蔬菜、肉、水果、干果都有,真是包罗万象。

烤,上面提到的胡饼、浑羊殁忽、鹅鸭炙等都是用“烤”这种加工方式制作的,这里不再赘述。除了上面三种做法外,唐代人还喜欢生食。生羊脍,简单来说就是将生羊肉切碎,拌调料,做法类似于今天法餐中的鞑靼牛肉。生食中,人们吃得最多的应该还是鱼鲶。鱼脍讲究的是新鲜,最好是刚出水的鱼,或切片,或切丝,蘸着调料吃,算得上是当时的顶级料理了。

唐代人吃饭,还喜欢搭配水果,梨、桃、枣、杏、李子、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其中的”含桃”指的就是樱桃。至于饮料,除了前面提到的葡萄酒、三勒浆等由西域传来的外,当时人们常喝的还有在谷物中加入酒曲后自然发酵而成的酒。这种酒度数很低,虽然很浑浊,却比较甜,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发绿,正是白居易诗中的”绿蚁新焙酒”。

另外还有一种”黄醅酒”,这种酒用红曲酿成,相对纯净,泛着琥珀色,在当时被认为是高档酒。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使得这一时期北京地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然而,唐代的北京并没有繁荣太长时间,安史之乱后,这里被少数民族政权反复争夺,逐渐脱离了中原文化圈,饮食也更加为少数民族所同化。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胡饼,原来跟我们现在的馕差不多,那它是怎